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语言的变化与发展

2018-03-28 22:38曹晶安徽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听众传统媒体广播

曹晶 安徽广播电视台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飞跃式发展,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给广播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冲击。广播即便处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中,它的伴随性特征依然彰显。索福瑞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收听总量有所下降,车载收听市场稳中有升,“其他场所”广播收听量显著上升,传统广播的伴随性优势能够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收听需求。

我们都知道,广播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除去伴随性特征,和新媒体相比较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传统广播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相对封闭。广播媒体为了加强和听众的互动,要依靠如电话、微信、微博、QQ、直播等方式来打破这种线性传播模式。但是这些互动方式最后依然主要是以声音的方式呈现在听众耳边,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说,声音传播是广播的生命线,面对新媒体多样的传播方式,在声音上下功夫仍是不变的课题。

一、广播新闻生存环境的变化

广播新闻是指以广播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泛指所有的新闻性广播内容和报道形式。广播新闻语言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在播讲新闻稿件时使用的语言。广播新闻语言很大程度上由稿件文字来决定,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字的表达形式,语言文字是连接思维的工具。这些都影响到传播效果和听众的注意力。新媒体时代甚至是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一)广播新闻的听众发生变化

近年来,广播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不再局限于单靠电波来传递信息,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还可以看到形象,拉近和受众的距离。广播收听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移动收听车载广播稳定上升。赛立信2007—2016十年间连续不间断的全国广播收听数据显示,2016年广播车载覆盖人群4.58亿,车载经常收听人群为3.0亿,车载收听占广播收听比例59.6%。2017年,手机在所有移动收听工具里排在第二位。从听众年龄段来看,过去几年,广播听众进行了一次更新换代,广播听众的群体更加的年轻化,老年听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忠诚。

(二)广播新闻的地位逐渐弱化

新闻节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广播的重头戏,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可选择的媒介平台众多,广播的即时性优势被冲淡。原创成本高,回报率低。媒体行业竞争风起云涌,新媒体的崛起使广播新闻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无论是时效性、针对性或者接近性,新媒体的创作方法、技术手段都不输传统媒体。如果依照过去那种编读老模式来做广播新闻,不仅节目质量没有保证,听众也会“敬而远之”,投入其他类型节目的怀抱。

(三)广播新闻的文化氛围多元化

广播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媒介,离不开文化氛围的培植和熏陶,多元化文化的现实也在影响着广播新闻的生存生态。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众多,对信息的内容要求更高。在与新媒体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合,多数新媒体都需要用眼睛来接收,而广播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对新媒体传播的补充和延伸,它的这种相对随意性在融媒体时代也是一种优势。广播只有时刻做一名创新者,才能创造出更多鲜活生动、深入人心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听众,广播新闻不仅要与时俱进,自信表达,更要努力学习、融会贯通,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设者和引路人。

二、广播新闻语言的特点

广播是说出来的媒体,新闻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网络用语的兴起,社会上有一些媒体的语言使用开始走上随意化的道路,甚至道听途说、自己造词、破坏语言规则。这些和新闻语言简洁、准确、通俗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

(一)新闻语言要准确

新闻记者和编辑在写作和编辑时经常会遇到需要仔细推敲的词语,到底这个词能不能用,用哪个词最合适,反复考虑,颇有诗人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风范。也会有记者在完成采访后写不出稿件,新闻三要素不必多说,数据和细节语言要准确无误,欠缺的是感性信息接受背后理性的消化吸收。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想要准确表达新闻内涵,就要准确用词用语,真实客观的反映新闻事实。

(二)新闻语言要简洁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提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意思是:句子有能够删削的,足以看出其稀疏的地方;一个字都不能减去,就知道其写法是严密的。对于广播新闻来说,语言简洁尤为重要,声音传递转瞬即逝,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要求广播新闻语言文约事丰、言简意赅,达到极简极致的境界,用最少表达最多。

(三)新闻语言要通俗

广播新闻说给谁听?广播新闻服务于谁?是老百姓,是人民群众,因此广播新闻语言要通俗易懂,在内容上要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关注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生活中他们都在聊什么,他们想听什么,把这些有热度的百姓生活用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形式上能够实现交流互动,方便听众参与进来,例如现场采访、新媒体互动都能和听众拉近距离,产生共鸣。

三、广播新闻与新媒体语言风格之比较

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指移动端属性强、社交属性强的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语言显得独特很有个性,同样的新闻内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主要受到受众的使用习惯(阅读习惯收听习惯)的影响。

(一)两者的区别

新媒体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较多使用网络用语,注重和受众进行交流,一些常见的内容借助新媒体发布,通过图片、图表、视频和用户留言这种复合式表达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早在网络新闻最初发展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广播新闻的语言前面已经说过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这里不再赘述。广播新闻和新媒体语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规范化,广播新闻语言更加专业严谨,新媒体语言偏口语化,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例如认知类错字这些年在微信公众号里较为常见,将“挖墙脚”写成“挖墙角”将”委曲求全“写成“委屈求全”,认知类错字指作者由于其容易混淆的特性而使用的高频错字。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却被用错,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二)广播新闻与新媒体语言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现实,积极改变,借鉴新媒体发展的优势。同样,传统媒体可靠的信息来源、完整的生产把关体系对新媒体规范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播新闻和新媒体语言也在朝着融合发展的方向走去。

从语言风格来看,广播新闻使用网络流行词汇,尝试口语化播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不足之处。就内容来看,不是所有新闻都适合调侃。例如:某地发生了地震,在不了解是否有伤亡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过于轻松的语气来套近乎,用词要亲切自然而非生搬硬套。重大的灾害新闻、致死致伤的社会新闻等都不宜调侃。不了解事实进展不顾舆论氛围的表达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被受众唾弃。

从新媒体方面来看,它的传播速度快,从而容易产生把关不严导致信息过多过乱的现象,相比较,传统媒体的信息源更加可靠,表达更加规范,传播过程更加有秩序,这一点值得借鉴。如今,新媒体呈裂变式发展,优胜劣汰机制加速,新媒体更需要把握分寸,保有底线,按新闻传播规律表达。然而,这种真诚的表达并不都是靠套近乎、调侃和使用网络用语来达成的,新媒体运营需要找到与平台定位、稿件内容、受众使用习惯相契合的方式来好好说话。

因此,广播新闻和新媒体语言的未来发展是相互借鉴、不断融合的过程,广播新闻语言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借助微信、微博、QQ群、直播平台做好广播新闻传播工作,激发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成为新媒体发展潮流下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新闻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需要用新闻事实来表明立场,彰显态度。

四、结语

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语言的发展与变化的现实,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语言表达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关系,从而促使广播新闻类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形势下广播宣传工作服务。

猜你喜欢
听众传统媒体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