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扎根农村基层策略优化

2018-03-29 05:41李本祥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战略政策

李本祥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已经实施了近15年。期间,各项政策的成功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吸引力下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学生“留不住”“干不久”的现象。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进入了相对“疲劳期”。当前,中国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极大鼓舞了农村建设者的士气,提振了全社会关于农村大发展的信心。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充分挖掘战略内涵,尽快梳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转变和调整具体政策,使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重新上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成绩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1.1 四大项目与现有成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基层和贫困地区的均衡发展,从2003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四大政策和项目:分别是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2008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也可以称为“到村任职”项目)。其中“三支一扶”计划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2万名大学生,从2008年开始,5年选拔10万村官,到了2010年,明确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数量增加为20万,基本上要实现一村一大学生计划。根据国家的计划和要求,各地先后开展了针对本省的大学生基层就业计划或项目。据有限资料和数据显示:从全国来说,实际每年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人数达到了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左右(2006年13%左右,2008年最低为10%左右,此后每年保持在12%左右)此外,这些政策还规定了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户籍迁移、偿还贷款时的诸多优惠和方便措施,极大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兴趣。

1.2 各地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从政策制定的效率来说,在国家颁布推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之后,随后出台相关地方政策的有17个省份,其余省份没有找到公开颁布的相关政策;基层就业大学生在享受考研加分优惠方面,各省份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宁夏、重庆、青海、山东、山西规定考研可加4分,而其他省份享受5分的额外加分,还有比如辽宁、湖北、湖南等只提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或“适当加分”;在研究生录取方面享受加分的情况也有不同,安徽、湖南、重庆规定可以笔试加10分,青海规定可以加5分,黑龙江规定可以加20分,而辽宁不加分。各地在执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使得部分地区政策吸引力有所下降,让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意识到:当前的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只是地方应对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可能也是导致08年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成为历年最低的主要原因。很多地区出现了大学生“留不住”、干不久的现象。

2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除了地方政策之外,城市化的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对于广大农村发展预期的降低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据2012至2017年准确统计,在近5年里,每年的城镇化率是1.2%,也就是共有8000多万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走屋空的“空心”现象有加速趋势。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趋势使得有些人开始质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继续推进的必要性。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结果。党和国家明确指出:农村需要发展和振兴,甚至相对于城镇要优先发展。当前进入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没有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乡村要发展呼唤人才的入驻;对于刚出校门的青年大学生们来说,农村地区有广阔的空间,乡村基层的工作经历对于青年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知识和文化的大学生群体必将大有可为;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城市化是一个过程,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而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青年大学生群体正是当前国家发展最为依赖的力量。但这些质疑的存在说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到了必要要改变的时候,而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意识,提振信心,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增强对农村发展的美好预期。而这就需要对现行政策进行优化和提升,除了继续发挥现行政策的巨大吸引力和推动力之外,培养一批从自身内在需要出发,自愿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已经刻不容缓。

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给出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节点:“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1],“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办法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乡村振兴战略”使新时代农民更安心,因为明确规定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基层就业各类人才更放心,因为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不可少。战略明确提出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大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梦、青年梦,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必须要从最有希望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中来,农村经济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人才要素也就解决了,中国广大农村也才真正有了希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提振了社会各界对农村发展的信心,强化了农村基层就业的意义,增强了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共识:农村有广阔的空间,农村大有可为,扎根农村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农村的吸引力,增强了基层就业政策的说服力,让各地保留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基层就业工作策略优化和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策略优化路径

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宏大的规划,具体还需要我们理清思路,认真谋划,更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我们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3.1 从“被迫选择”到“自愿扎根”,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

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2018年更要达到820万。大学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成为人生充实和完善的一段经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乡村基层就业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被迫选择”。在对江苏五市的调查中发现,合同期满后62%的大学生有可能选择离开农村,只有13%的人明确要求续签合同。此种情况在全国也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不愿意长流基层,不愿意扎根基层是关键。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疑是党和国家站在更高的位置对于中国的未来乡村发展做出的科学而审慎的决断。因而当前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当前,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一种机遇和幸运,更是选择了一条科学的成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家庭应该坚信国家的政策,为孩子的选择大力支持,帮助孩子理解吃透国家政策,支持孩子的决定,为孩子点赞。

有志于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除了转变观念之外,尽快提高契合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学好专业是如此迫切和必要。大学生们需要从学生时代就要紧紧围绕乡村需要的人才要求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并把自己的生涯规划与祖国的宏图大业努力结合起来。关于乡村基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的第十条“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有意愿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青年大学生们指明了方向。意见中提到:“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1]因而,“人才支持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中要求的人才素质和类型正是乡村振兴对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因而,大学生们需要对照人才要求,努力学习,做到“下得去”“留得下”“干得久”。

3.2 从“走出去”到“走下去”,高校工作效率需要提升

关于高校应该如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高校的工作做了明确定位:“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1]高校应该尽快设立相关专业,培养出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走出去”,更要“走下去”,了解和调研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必备的知识和才能。与地方紧密合作,而地方对于一些紧缺人才甚至可以打破常规,改变逢进必考的固定模式。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探讨订单式培养,与乡村学校、卫生院等对接,探索校园人才直选等基层就业新模式。

此外,高校还应勇敢承担起青年大学生们的乡村基层就业动员、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乡村基层氛围。宣传动员要注意对应乡村社会实际和政策实际,不胡乱虚夸,不随便承诺。适应大学生对象,要入脑更要入心。将课堂教学和大学生就业努力结合。高校可以从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将国家文件和地方相关政策做细致、规范解读,让有意愿乡村基层就业大学生们“知己”更要“知彼”,树立为中国乡村基层服务的意识,扎根农村基层的职业生涯梦想;实习环节,加大农村相关基层岗位的实习实践,让学生提前认知乡村基层工作的特点和能力。对于高年级同学,高校需提供具体政策做解读服务和专门讲座,对同学们的相关就业能力做对应培训和提升。

3.3 从“模糊”到“细化”,政策制定部门需要尽快实现相应政策的优化调整

细化政策。这需要将基层就业政策中相关待遇做细化处理并落到实处。将政策中涉及到的一些含糊的词语比如“适当提高待遇”“工作期限2—3年”“享受一定的公务员和研究生录取优惠”,“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等等做明确和细化处理。将待遇作为杠杆可以撬动政策的延续,从短时间来说,提高并明确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待遇,增强保障可以让高校毕业生们在服务期内安心和放心。

优化政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将带来一系列农村基层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新的项目的开发需要人才,“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等均需要接受能力快,学习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的参与,这需要我们尽快制定新的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人才招聘政策;当前国家正在深化体质改革,正视问题,围绕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政策适度调整和优化非常必要。政策要保持长期性和一致性。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政策应从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转为大学生扎根基层,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转为到农村更广阔的舞台锻炼和成长。从国家层面坚持“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延续,可以效仿土地政策30年不变,保持10年、20年不变甚至30年不变,让所有人看到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的信心,保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性,从而真正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3.4 从“只关注工作”到“多关心生活”,乡镇一级政府服务方式需要转变

对于接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乡镇一级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为基层就业服务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便利和保障,从“关注工作”到“关心生活”。关心生活不是纯粹的工资给予的提高,而是包括人文关怀、工资待遇、男女婚姻、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出行的便利等一系列保障。比如,在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就业大学生们的谈对象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笔者做了一个粗浅的调查,在一些交通还不算封闭的农村小学,男同志30多岁也无对象的比例占到了相同年龄的一半,绝对数字不小,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青年大学生们因此而无奈选择离开农村服务岗位,重新回到城市参与工作的应聘和竞争。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有意愿到农村基层服务的大学生夫妻同时安排好工作或者利用相关平台进行集中推荐,创造交友和相亲的机会,这都有利于保持农村基层工作队伍的稳定。

要重视新时代乡村特色文化塑造。文化为基,要实现乡村的振兴需要注重乡村“文化场域”的打造。“文化场域”是哲学家们形容特定的地域文化或者名族文化而出现的名词。要实现现代中国广大乡村的振兴,首先要有适合当代青年人安居的新时代文化氛围。乡村不同于城市,适合大学生的乡村文化最好还是由青年大学生们自己打造,因为最了解自己需要的是青年人自己。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门乡村文化、文艺队伍。结合地域和乡村特点,吸取城市文化元素,特别注重发挥网络和新媒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打造新时代新农村的文化,充分发挥新时代新农村的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用。以文化作为留住大学生的“魂”和“根”。在关于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如何打造方面,有的学者已经提出相关建议。比如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吴信训教授就曾提出:巧用视听新媒介营造“文明的场域”。例如政府可利用电子书和手机等移动媒体与LED大屏幕等科技手段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文化参与度。另外吴教授还主张利用三网平台推进社区文化互动化和乡村文化互动化,将个体间的互动转化为群体的文化互动,使村与村、乡与乡在文化活动网络平台上连成一片等创新建议。当然关于新时代乡村特色文化到底如何塑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4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有着在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经历的青年大学生们更易获得成长和长才的机会。乡村振兴战略更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开阔了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空间。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优化和调整为青年大学生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是青年大学生们走向事业和人生成功的一条路。乡村振兴是国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施行之初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人才的匮乏。而新时代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乡村硬件设备的提升以及相关政策在多大程度对青年大学生扎根农村产生影响也有待时间的检验。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乡村文化具体如何打造,更需要相关学者和专家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战略政策
政策
政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助企政策
政策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战略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