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文史类稿件审读中的年号重复“陷阱”

2018-03-29 17:43庄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史类纪年帝王

庄颖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年号是封建帝王用以记述在位之年的名号,是中国历史上记录年代的一种独有方法和标志。中国古代历史上用皇帝年号纪年,最早可上溯到西汉文、景二帝,分别出现了“前元”“后元”和“前元”“中元”“后元”等不同纪年年号,但这还算不上正式开始,中国正式使用年号始于汉武帝,止于清末溥仪帝,历时两千零五十一年。据初步统计,在两千多年来的国号、帝王变更和农民起义政权中,总共使用过708个纪年年号。

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多含有祈祷吉祥、粉饰太平、希冀国泰民安、企望国运昌盛和显示帝王威严的意义。如汉代的太初、唐代的贞观、明代的永乐、清代的顺治等。年号由于改换频繁,又受字数、吉祥用意所限,再加上有些帝王有意追模前代,对某些年号特别青睐,因此造成了年号重复的问题。在708个被使用过的年号中,被两个以上不同帝王重复使用过的多达173个。其中有17个年号先后被使用过5次以上。

年号的重复使用现象在古代帝王中如此频繁,因此我们在审读涉及年号的文史类稿件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谨慎处理,以免出现错误。

一、年号后作者未注明具体时间的处理方法

比如下面这段话:

元代茶税之重首先表现在贡茶制度上。元时期的贡茶规模是宋代所不能相比的。……至元十六年设置的都提举司掌管数万园户,专门生产贡茶,管辖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汉、宜兴七处“提领所”。

这段话中的“至元十六年”并没有用公元纪年法标注具体时间,编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仔细核查,首先核实此年号哪个帝王或哪几个帝王曾用过,是否有重复现象,然后根据文意确定此年号对应的具体时间。据查,文中提到的至元这一年号,曾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使用是元世祖忽必烈,使用时间是1264—1294年,第二次使用是元惠宗妥懽帖睦尔,使用时间是1335—1340年。此种情况属于年号在同一朝代重复使用。如何判定此处的至元十六年究竟是元世祖还是元惠宗使用的呢?此时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至元这一年号是在不同朝代出现的,就很容易判断出其具体时间。但此处的至元恰巧是同一朝代出现的重复年号,两个年号只相隔了41年,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进行判断呢?怎么才能知道此处的“至元十六年”究竟是哪个皇帝的年号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据前面的查证可知,元惠宗至元这一年号只使用了6年,而元世祖这一年号则使用了31年,从使用时长即可判断此处的“至元十六年”应为元世祖的年号。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加上至元十六年对应的时间即1279年即可。

二、同一年号时间标注不一致的处理方法

在我们收到的文史类稿件中,除上边提到的在年号中不标注具体时间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同一个年号标注的时间不一致。如下面的例子:

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昌县人杜万一自称“天王”,领数万白莲教徒起事反元。元末开始,江西的白莲教已开始活跃,其中较为著名者是宜春县慈化寺僧人彭莹玉。

彭莹玉(?—1353年),又名彭翼、彭国玉,人称彭和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早年曾在袁州慈化寺出家,后改信弥勒教,行走四方,为人治病,顺便传教,因医术高超,为百姓拥戴。至元四年(1338年)六月,彭莹玉(一名国玉,人称彭和尚)以白莲教为号召,起兵反元,自称能撒豆成兵、飞茅为剑。

此二段内容为连续的两段,每段都出现了“至元”这一年号,但二者后边标注的时间却不一致。初读会以为是作者时间标注有误,如果不进一步分析,编辑很可能盲目将第二段的至元四年改为1267年,如果这样改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前边提到彭莹玉的卒年是1353年,1267年据1353年足有86年,哪怕按彭莹玉寿长为100岁算,1267年他也只有14岁,不太可能领导白莲教反元,所以从这儿分析,至元四年为1267年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同一年号对应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呢?只能有一种解释,两个年号在不同时期均使用过。此时编辑就需要核查作者所注两处“至元”对应时间是否正确。因为年号在书稿编辑中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年号重复问题更是“小中之小”,编辑在编辑书稿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笔者针对自己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粗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文史类纪年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论文史类教学的模式探究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