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目标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18-03-30 10:09振,赵纯,许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全民居民

张 振,赵 纯,许 松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 239000;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

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关键在于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社区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网络的基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依靠社区体育组织。目前,社区文体工作虽然已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但社区工作事务繁重,也缺乏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和人才,多数社区体育活动由退休的中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参与面小,活动形式单一,所以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社区体育组织。

1 “健康中国2030”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内涵

1.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会议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1]。

1.2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2016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指出,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标在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2]。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把丰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和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提高其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稳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试点。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明确了基层体育组织的重要性,也赋予了其艰巨的使命任务,只有守住社区体育这块阵地,才能达到预期的全民健身计划目标。

2 社区体育服务现状及地位

2.1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社区为地域范围,以社区内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满足社区居民娱乐、健身的需求,以加深社区内居民之间的情感为目的而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具有强烈的健身锻炼欲望,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消除各种不良情绪,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2.2 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目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社区体育活动主要靠居民自发组织,缺乏社区主导的组织管理。于传琪提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相对缺乏,社区体育经费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意识淡薄等问题困扰着社区体育服务[3]。蒋立兵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内容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应该包含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模式、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宣传与指导服务系统、经费保障服务系统、服务绩效评价系统[4]。孔祥对社区体育服务主体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体制存在着“单中心”模式,提供社区体育服务的模式应该多元化。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缺乏社区体育组织的统筹安排与实施,参与面窄与内容形式单一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操作性强、居民认可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5]。

2.3 社区体育的地位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身体健康追求目标也越来越高,对社区体育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

社区体育是城镇居民的体育活动主阵地,广大人民群众不满足于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户外健身场所等基本设施的建设,也不满足于单纯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他们需要一个满足居民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服务体系。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让居民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从而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要素

3.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机构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推动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因此,应该在社区职能机构里增设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站,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社区日常工作范围和考核体系,督促社区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

社区公共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是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站,但仅仅依靠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是不够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多元化,应包含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国有事业单位主要指非盈利性单位的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社区体育服务,比如各类体校的师生、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社会组织主要指各类体育运动协会和盈利性体育运动服务机构;志愿者主要是指以个人身份提供服务的个人,他们一般具备体育社会指导员的身份或者单项教练员的资格。

3.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客体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居民。从受教育的情况来划分,分为在校居民和非在校居民。在校居民主要指各类在校学生,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体育锻炼健身的指导主要依赖学校体育;非在校居民是指求学阶段以外的其他所有居民,他们除了日常性工作活动以外,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社区,所以社区体育服务的客体主要是指这类人群。

3.4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

社区体育服务的设施主要是指本社区范围内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路径、全民健身步道(绿道)、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

3.5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来决定的,应包含全民健身中常见的体育活动,比如太极拳、广场舞、健身跑和身体柔韧性练习方法等;也应该包含一些群众基础较好,容易开展的群体性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是提供体育技术指导、场地器材和活动组织实施。在体育技术指导上,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制定指导课表并在社区范围内公布,居民根据需求选择体育指导。在场地器材上,社区要参与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规划工作,管理现有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器材,借用学校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场地和器材,租用经营性场地和器材,从而保证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与器材需求。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制度化赛事作为支撑,以球类等项目开展年度联赛活动,围绕联赛开展锻炼与备战练习。像太极拳等表演性强的体育项目,可以年度汇报展演比赛等形式进行,以赛促练、以演促练。

3.6 社区体育服务的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是保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应该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纳入各级部门的财政预算,国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给予政策性引导。经费的组成部分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体育福利彩票基金也可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部分资金,比如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广告收入等。

4 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

开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首先需设立社区体育服务的专门机构,完善省、区县、社区三级管理系统。社区配备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负责开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相关工作。社区体育指导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制定下一年度社区体育活动计划,根据活动计划明确场地器材、人员和经费,结合工作计划协调社区内的资源;也可依托各小区的志愿者和物业承担单项比赛组织的相关工作,把社区体育活动分解到街道、小区,实现社区牵头、全员参与。

4.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流程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流程是社区主导,多元化参与的服务体系。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公共体育服务计划,以周为单元,明确每周的体育服务内容与形式,在社区内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部分受场地器械限制较大的项目需进行预约。可以建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平台和公众号,以便居民采用网络形式进行预约。在落实年度工作计划以后,以周为单位明确工作计划,落实活动方案,包括经费预算、师资安排、场地器械以及安全防范等细则,完成公共体育服务。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时,适时调整计划,确保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

4.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需在服务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部门是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站,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其主要起到组织实施和监督协调的作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站的职责包含过程管理和服务质量的考核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根据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可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监控服务的质量,对达不到计划目标任务的及时纠正、更换服务主体或者暂停服务。在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上,应该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即社区居民评价、社区服务站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为了节约经费,第三方评价可采用随机抽取的评价方式。设计细化评价记分表,评价结果与购买服务的费用和优秀志愿者评选等挂钩,激励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主要手段,社区公共体育体系的建设应该纳入城市社区建设重点工作范畴。省市区政府应尽早出台建设指导意见,加速建设。采用多元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模式,要明确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义务,鼓励社会组织无偿或低偿参与服务,并引导潜在力量参与服务。以居民需求为主导,丰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与形式,营造良好健身锻炼氛围,掀起社区体育锻炼新热潮。同时还需注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社区公共服务切不能变成走过场的政绩工程。应建立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实时监控服务质量,保证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构建“亲民、惠民、便民”的服务体系,让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早日见到实效。

[1]解毅飞,李相如,解国粹.中国特色全民健身智库建设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3):22-31.

[2]王娟,谢瑞深.《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推进群众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2016.

[3]于传琪.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天通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4]蒋立兵,李永安,郑军红.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98-302.

[5]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4):66-71.

[6]曾永忠,余卫平.完善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7-52.

[7]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12):3-10.

[8]周涛,邱宗忠,任保国.加快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2):60-64,73.

[9]邱宗忠,周涛,赵敬华,李建臣.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5):54-56.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全民居民
全民·爱·阅读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可持续全民医保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