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8-03-30 05:15魏佳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建设习近平

魏佳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语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深入民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發扬者和升华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次讲话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的思想中运用自如,不断地开展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逐渐完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为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提供有利的科学指导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007-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自古以来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道德遗产、各种文化与精神的整体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另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主持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摘录的79篇文章,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如谈话、讲话、演讲、问答、批示、贺词等,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得非常充分和灵活。就笔者陋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所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励精图治,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后,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创新,最终找到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途径。“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2]35党和国家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明确表明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引用“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来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是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实现“两个一百年”这个明确而又伟大的发展目标。

数千年以来,我们都在经历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迥然不同的历程。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证明了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巧合,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了促进我国治理制度与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有必要从人类文明的所有杰出成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复制世界各国的政治理念与制度形式,而是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诗词,强调在治国理政上,对于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我们不仅要坚持,还要有自信,坚定我们的理想与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不忘初心,服务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及领导干部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解决“四风”问题、坚持和发扬“三严三实”作风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还以制定和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稿为重点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语、诗词等来进行党的建设。他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来强调党必须坚持依赖人民来推动历史的列车向前行驶,始终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共同进步与发展,即使“黑云压城城欲摧”,也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永志不忘“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保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公生明,廉生威”提醒自己。习近平在2017年2月1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纪律、道德和抵腐”四个定力,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对党的建设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的为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完美的结合,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3]。习近平的为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为民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民生政策。“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提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曾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论述为民精神的治国理政思想,充分说明了人民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中的重要性。这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执政为民”、关注群众的获得感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条路没有终点站,唯有接连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将广大人民美好的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的主体,更是民生的受益者。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就要做到:人民不支持不满意的事情坚决不做,人民期待的、拍手称赞的事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做,凡与人民利益有关的事情,再小、再难都要坚持去做。由此可见,习近平将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与现代的“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思想,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民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三、互利共存,为世界树立榜样

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更多的投资、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创造更多珍贵的合作机会。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来表明他的外交理念,同时也展示着中国人民高尚的品德与优秀的传统素养。“计利当计天下利”,我国倡建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建立丝路基金,以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开创新局面。另外,在巴黎气候大会、伊核会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核安全峰会等领域,中国展露了同样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作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展现了平等信任、繁荣互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这让中国的外交理念更为丰富,格局更加宽广,也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出访到世界各个国家和接见其他国家的重要领导,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多次提出“命運共同体”这一概念。中华民族素有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不仅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凸显,也让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时多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并强调互利共存,与世界同行,真正达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

四、标新立异,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与时代和历史条件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的传统文化修养,还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好习惯,认真做到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人文修养。同时期望青少年秉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精神,不断探索学习与实践,能够活学活用,真正地掌握所学。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164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要忘本,应善于继承,来更好地创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继承与弘扬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创新,古有仁义礼智信,今有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钻研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争取做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华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升华的关系,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还引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表达他对中国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与对实现“十三五”所寄予的希望与信心,在中国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紧密联系群众,人民群众也要紧密围绕党中央,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要做到“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要以崭新的姿态来迎接党的十九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亦是鞭策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4]。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不忘初心,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

参考文献:

[1]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5.

[4]杨威,刘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论断的理论视域与思想维度[J].学术论坛,2016(9).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建设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