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中的妓女形象解读

2018-03-30 09:05陆婵映
青年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异化

陆婵映

摘 要:迦尔洵的《邂逅》描写了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与青年男子伊凡的一段悲剧纠葛。小说分别由男、女主人公的日记和少量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交叠构成。从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其挣扎与痛苦。在她身上即可看到妓女“恶之花”的模样,也可看到妓女身上“青之莲”般的闪光点。本文将从分析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形象出发,结合俄国十九世纪末社会背景,探究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妓女形象;邂逅;迦尔洵;异化

《邂逅》最早发表于一八七八年三月号《祖国纪事》。在写作过程中,迦尔洵觉得他的新作离迫切的社会问题相去甚远,因此具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杂志未必适用。一八七八年二月十六日,迦尔洵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写了两颗被扭曲的心灵的痛苦。”在《邂逅》中,迦尔洵除了表现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淫荡堕落的丑恶之外,更从丑恶的表象下发掘深层次的真实本性与美丽品质,并通过作品展现了俄国十九世纪尖锐的社会矛盾。

一、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形象分析

(一)恶之花

妓女之所以被称为“恶之花”,源于其既美丽又邪恶的本性:一方面,她们年轻貌美,有的半上流社会交际花甚至颇具修养、气质高雅,深得男性的倾慕与追捧;另一方面,在高雅的气质与美丽的容貌背后,却是一个个寡廉鲜耻、自私虚伪、淫贱堕落的灵魂。美丑集于一身,外在与内在、美丽与丑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丑与共”是那及什陀·尼克罗夫的鲜明特征。《邂逅》中的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曾经是个有学女子,但最后却沦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妓女。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数妓女的模样。

首先,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淫贱。妓女最根本的特征还是“性”。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作为一名妓女,她无疑是“成功”的。上到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下到老翁跟那及什陀·尼克罗夫有交往,足可见那及什陀的“魅力”之大。在当时社会中,男人把那及什陀·尼克罗夫之类的妓女称之为“保安门”(社会发泄情欲的阀门)。这样的称呼极具侮辱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妓女的本质特征。

其次,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自甘堕落,不欲求变。白天喝酒,晚上卖身,这样的生活真的是那及什陀想要的吗?不,她并不想要。伊凡愿意付出一切来拯救,可尼克罗夫那却并不愿意逃离。“使有人乞我返初服,与彼士女窬发挽髻作时世妆言词令美者相处,吾亦将不复返,惟留此间,死于吾业矣。”堕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愿堕落至此,不愿翻身。“吾将无变,以吾不欲变也。”

从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可以深刻看到人性深处的卑劣与丑恶,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扭曲的价值观与堕落的道德风尚得到了真实的写照。

(二)青之莲

作为一个成功的妓女形象,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身上不仅有着妓女身上的人性丑恶,也体现了妓女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性之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妓女都被贴上了卑贱无耻、淫荡堕落的标签,她们冷酷麻木,对什么都无所谓,与“自我”、“平等”、“清高”、“自我”、“冷静”等美好的词语更是无缘。但是,《邂逅》从那及什陀的心理视角出发,展现了卑贱妓女身上所具有的人性之美。

第一,那及什陀·尼克羅夫那有着强烈的自我认识以及尊严感。“吾纵卑贱,受人鄙夷,顾如是人,则又胡能禁吾之鄙夷这。” 纵然卑贱,受人鄙夷,但是看到那些来嫖娼的人,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更是从心里深深地鄙视这些男人。这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鄙视妓女,但却仍然来嫖娼。

第二,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自立自强,追求平等。在对待妓女这个职业上,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有着深刻的先锋意识。“吾有所业,且吾亦应有,亦所需也。”我有自己的职业,我是被人需要的,我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铮铮的言语中,可以看到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追求尊严以及坚持自我的灵魂。那及什陀·尼克罗夫将自己的妓女职业跟法官的职业平行而论,从而更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职业并不可耻。既然我的职业跟法官的职业别无二样,人们没有任何的资格鄙视我。

妓女本身出自污泥,但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却出淤泥而不染,在她身上纵使染上沉迷喝酒,流连宴席的陋习,但她本人的内在人格魅力却是无法玷污的。在“恶之花”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掩藏在她心灵深处“青之莲”般的品格。

二、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命运的思考

作为妓女的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过着悲惨的生活,却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无法寻得理想的人生归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悲剧人生?自身还是社会环境,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一)俄国社会矛盾的冲击

1861年以后的俄国,旧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尚未摆脱,又加上了新的资本主义的枷锁,各种社会矛盾激烈交织的阶段。十九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动荡与变换的社会,旧有的封建制度与新生的资本主义激烈碰撞,旧制度的逐渐消融、新制度的逐步确立,都在缓慢的进行着。经历了十九世纪巨大社会变革与动荡的俄国女性,其生活状况却依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善,嫁人仍旧是她们最好的出路。对于社会阶层较高的女性而言,嫁人是她们巩固自身阶层、获得衣食来源的最佳途径。虽然会面临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失去自我的境地,但至少生活上是衣食无忧的。而对于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女性来说,情况则更为糟糕。

《邂逅》中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曾经也是上层阶级的一部分,但是遇人不淑,最后被迫为娼。由于听信那个自命不凡的浪子的一切热情的蠢话,傻到听得非常快乐,最后沦落至此。从中可以看到上流社会的谎话和肮脏行为。作为出身在上流社会的女子,又是曾经受过教育的女子,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的命运究竟如何?“八岁以后,即锢居四壁之中,独与小儿老媪为伴。逮十七岁时,使不遇吾艳友发作时样者,而得见君子,则今日事,亦正未可知耳。” 当时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八年来就关在家里,除了那些像自己一样的少女和她们的各种各样的妈妈以外就没有见过别的人。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如果遇到一个与之匹配的君子,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从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的口吻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过教育的她也仍然把嫁人当做自己最好的出路。只不过遇人不淑把她仅有的机会断绝了,最后只得沦落为娼。

(二)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自身的异化

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环境固然是造成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凄苦与不幸的根源,但是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自身的种种精神弱点与思想局限也跟她本身命运息息相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自身的精神弱点与思想局限,突出地表现在她心甘情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安于既得的妓女地位,即使想要反抗,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小说一开始“吾屏绝思惟者,已垂二年”交代了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拒绝思考,逃避现实。作為一个知识分子,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犹能以法德二国文章自见,且未忘作画,记诵Calispso ne pouvait se Consoler du depart dUlysse ,(谊曰:阿迭修斯别后,加列普娑无以自遣矣。事本希腊和美洛斯史诗。)之句,普式庚来尔孟多夫著作,以及百事”,从这里可以看到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显然是具备思考的能力,但她拒绝思考。虽然不想东西,但脑子还是清醒的,于是“惟至一处,人皆泥醉狂踊,可暂相忘耳。吾乃亦饮且荡,逮神思凌乱,百事皆忘,差堪受耳。”“吾无所思,惟自觉方饮,百无记念,神思陵乱矣。……吾脑中诸意杂起,如彼大廷,吾今宵当妖舞于是,如列多夫斯奇别院,以及此室,惟当洪醉时始能居之耳。吾颞颥 震跃,吾闻声如歌谣,吾头岑岑 然,觉万物滕掷 ,为之不宁,而吾身亦飘荡不知所底。”

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也曾有过反抗,但这反抗并不彻底。她也曾控诉这个社会,“第于我何责”,为娼并不是她自愿的,只是这社会推我入深渊。当听到浪子卖弄知识,虚情假意时,她也曾“吾是时甚欲爪裂其面”,但最终“顾弗为此,第取少年所与赤酒饮之,百事皆忘矣”。她也曾想过自尽获取新生结束这“恶趣”的生活,但最终还是选择活下来。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既不抱希望于将来,再过几年投河罢了。也不愿回到过去那种日子,只愿死在妓女职位上。这是怎样的坚决与执着?当伊凡伸出援手时,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却拒绝了。“吾有之,且非仅一草,或更强有力者,未可知也。第吾湛溺已深,殊不欲引手扶之矣。”“吾不求汝援,吾宁独腐于此。”宁愿在这里腐烂到死,也不愿意让别人搭救。这样又有何解脱而言?

三、结语

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是一个丰满的妓女形象,在她身上即可看到妓女“恶之花”的模样,也可看到妓女身上“青之莲”般的闪光点。通过妓女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的命运,我们可以深刻看到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人民的挣扎与痛苦,正如迦尔洵所说“只不过是两颗被扭曲的心灵的痛苦”。但当看到那及什陀·尼克罗夫那最终还是接受自己妓女的命运时,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到底”。

参考文献:

[1]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143.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46.

[3]徐朝友.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5):51-54.

[4]李春林.鲁迅与东欧传统现实主义文学[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20-26.

[5]刘亮亮.《域外小说集》研究综述(1980—2013)[J].电影评介,2014,(14):87-89.

[6]廖七一.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翻译规范的失与得[J].外语研究,2009,(06):64-69+112.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