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综述(2010—2017)

2018-03-30 03:26魏亚萍张晓蓉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个体差异汉语

魏亚萍 张晓蓉

摘 要: “汉语热”的出现使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逐年增加,但很少有學者对2010年后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的研究。为了总结出以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准研究方向,本文着重对2010到2016年16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与不足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进行综述。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汉语 个体差异 汉语教学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汉语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逐步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探索和对影响个体学习者的各种变量的讨论(Larsen-Freeman,1991)。相应地,二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转向“学什么”和“怎么学”。近十年,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在对学习者的认知因素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同时,研究者们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兴趣逐渐提高,着重研究学者个体差异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本文将对2010年到2016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研究进行评述,对对外汉语教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

1.研究成果

总的来看,2010年以后,理论探索与介评文章几乎不见,具体的研究多了起来。本文选取了2010年—2016年16位学者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研究成果,其中硕士论文10篇,博士论文1篇,期刊文章5篇。除了有综述性论文外,研究还涉及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年龄、性格、认知风格、学习态度等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各个方面,还有一些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1宏观研究

本次选取的文章中,个体差异的宏观研究论文有4篇,其中综述性论文两篇(王迪,2013;陈善美,2016),综合性论文2篇(李夏怡,徐婕,2013;易玉芳,2014)。两篇综述性的论文专门概括了个体差异中学习策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王迪(2013)总结了2007到2012年之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填补了2007年后学习策略综述性研究的空白。他认为2007年后,有关学习策略的微观研究逐年增多,但还存在样本小、范围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陈善美(2016)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背景、内涵、分类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等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或者某个具体策略的研究比较多,对欧美及日韩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及非洲的研究偏少。两篇综合性论文(李夏怡、徐婕,2013;易玉芳,2014)则从个体差异整体入手探讨了个体差异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李夏怡、徐婕(2013)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动机、性格、态度、焦虑、自信等方面。他们以两名来华学习汉语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在中国计量学院的学习情况为例,并借鉴已有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探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为强化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供参考。易玉芳(2014)利用在泰国曼谷从教的机会,调查研究了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个体因素差异,研究中涉及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年龄、性别等,并提出语言学习体现的是学习者的个体意识,这种意识受学习者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1.2微观研究

从2010年到2016年的16篇论文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研究中综合性研究论文较少,且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的研究却多达11篇,且多为硕士学位论文。无论是从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看,2010年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中微观研究的成果更丰富。微观研究涉及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等。

1.2.1学习动机

刘璇(2010)、刘霜(2012)、刘艳(2012)、高明星(2015)、乔玲(2015)五位学者都从学习动机出发探求了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刘璇(2010)从动机的概念入手,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国别、年龄、职业、学习成绩、汉语水平、学习策略等与动机的关系。刘霜(2012)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从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多方面出发,较全面地调查和分析了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现状,比较了学习者个体因素对汉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刘艳(2012)通过对人力资本、语言资源观、布迪厄“资本形式论”及言语社区理论的整合提出了语言资本理论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对汉语价值的构成进行了阐释。高明星(2015)以菲律宾布拉卡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动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乔玲(2015)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以丁安琪的著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实证研究》为例,分析了作者是如何对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期汉语进修生为进行学习动机调研,并根据调查过程和结果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1.2.2学习策略

陈辉(2014)对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度预科生阅读策略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社科统计软件,对其中连续三次未通过四级汉语水平考试,且阅读成绩低于60分的22位汉语学习者(本文称之为“不成功学习者”)进行阅读策略分析。徐曼(2015)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30名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内外向性格因素对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影响,发现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是存在差异的。陈璐(2016)以韩国西海高中为个案,通过该校高中二年级学习汉语的学生进行定量研究及定性分析,并基于认知风格理论,对韩国高中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探究。

1.2.3认知风格

杨丽琴(2016)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缅甸中学生的汉语学习风格倾向呈现整体性趋势,学习风格可塑性较强。从总体得分情况看,缅甸中学生的主要学习风格为群体型学习风格,其次为听觉型学习风格和视觉型学习风格,紧随之后的是动觉型学习风格,个人型学习风格排最后。

1.2.4自我效能感

王学琴(2012)编制了汉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经过各项统计学指标检验,形成一份包含四个维度、二十五个项目的汉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0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重点探讨留学生汉语口语自我效能感的一般分布情况及不同影响因素下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自我效能感个体差异情况,并结合二语学习理论及二语口语输出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1.2.5学习态度

陈丽颖(2016)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多方面出发,结合在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较为全面地调查分析泰国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现状及影响汉语学习态度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改善学习者汉语学习态度的建议及对策,希望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和参考。

1.3其他研究

王俊卿(2011)在总结和概括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中、高级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二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为突破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性别、年龄、母语等个体因素和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查,并运用社会统计软件录入并计算策略使用情况平均数、标准方差,运用二因素相关分析、检验、多独立样本检验等方法探索和分析中高级水平之间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差异及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其他个体因素的相关性。

2.研究方法

2010年到2016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仍然延续以往的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为主。我们对本文提到的2010年到2016年的16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研究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分别是调查问卷(12次)、SPSS统计分析(8次)、访谈(7次)和课堂观察(6次),其次是文献综述(3次)、测试检查(2次)和个案研究(1次),没有人用实验研究、语言行为记录、自陈内省回溯进行过相关研究。由此可见,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较少。在定量研究中,多采用方便快捷的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但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普遍不高。在定性的研究中,访谈和课堂观察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课堂环境中,忽略课堂外的观察和访谈。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相对少,16人中只有一人使用。像语言行为记录、自陈内省回溯这些更客观、更加科学也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至今无人问津。

3.研究进展与不足

3.1从研究角度来看,理论探索与介评文章几乎不见,微观研究进一步增多,但是有些领域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即使是在某一微观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的缺点。且研究样本普遍较小,研究范围普遍较窄,这可能增大抽样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

3.2从研究方法来看,现今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在定量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采用方便快捷的調查问卷和统计分析,但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在定性的研究中,访谈和课堂观察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课堂环境中,忽略课堂外的观察和访谈。像语言行为记录、自陈内省回溯这些更客观、更加科学也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至今无人问津。

3.3从研究范围来看,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研究范围仍以日韩和欧美居多,但范围已经扩大到了越南、泰国、土库曼斯坦等其他亚洲国家。尽管如此,涉及的研究范围不够广,不够细,一些亚洲国家还没有研究到,非洲国家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而对欧洲国家的研究太过概括,没有实现国别化。

3.4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对象过于单一。以往的学者绝大多数关注的是不成功学习者,而现如今的研究者则只关心成功学习者,没有把成功学习者和不成功学习者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在研究对象的年龄层面看,现如今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成人,对儿童、老人的相关研究很少涉猎。

3.5从研究学科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过度,但相关研究较少。

4.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4.1理论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首先要弄清学生“如何学”,才能明确教师“怎么教”,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应该继续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发展。

4.2教学方面

4.2.1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4.2.2不断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策略;

4.2.3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

4.2.4不断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4.3社会方面

4.3.1学校、家庭、社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更好的习得汉语;

4.3.2更加关注“特殊儿童”①,对他们更有耐心和爱心。

4.4环境方面

4.4.1课堂内,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适当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

4.4.2课堂外,创造更多的说汉语的条件,让学生的真实生活沉浸在汉语中。

5.结语

早在20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正好是今天我们探究“个体差异”的主要目的。从古至今,人们对教育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那么,二十一世纪,教师应以学生为出发点适当调整不同课型的教学任务、方式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不断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研究者应该继续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发展。

注释:

①指那些单亲家庭或者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璇.试论外国人的汉语学习动机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王俊卿.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与其他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刘霜.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以泰国勿洞市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5]王学琴.留学生汉语口语自我效能感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王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2007-2012)[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中国会议,2013.

[7]陈辉.留学生不成功学习者阅读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李夏怡,徐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以两位土库曼斯坦汉语留学生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3(9).

[9]易玉芳.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个体差异研究——以曼谷地区部分中学为例[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10]高明星.菲律宾布拉卡大学孔院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11]乔玲.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实证研究》中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研[J].时代月刊,2015(7).

[12]徐曼.汉语学习者性格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J].语言研究,2015(11).

[13]陈丽颖.泰国勿洞市汉语学习者学习态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14]陈璐.基于认知风格的韩国高中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以京畿道始兴市西海高中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15]陈善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策略研究综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6(28).

[16]杨丽琴.缅甸中学生汉语学习风格探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个体差异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