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2018-03-30 03:26祁晓霞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祁晓霞

摘 要: 如今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音乐知识的教学,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高效的音乐课堂,学生发展为适应社会的接班人。本文首先介绍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其次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最后谈谈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

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速度惊人,以往的教育观念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如果不主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国家的发展将受到阻碍。由此可見,摈弃传统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找准音乐学科的独特定位,依据学生的学情水平,建立完善的音乐教学模式与结构。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思考与探索,力求寻找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法的创新点,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开花。

一、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

音乐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发挥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近几年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掀起了讨论热潮,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核心素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授课讲学,给学生教知识、教技能,而是让学生提高音乐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审美、感悟音乐的本质。由此可见,音乐核心素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音乐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点特性:

第一,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形式素养,就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在主动聆听、演唱(演奏)、合作表演等量变活动中体验课堂,并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质变。

第二,综合性。音乐核心素养不是具体指一种能力,而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知识、思维和能力三种要素,三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第三,发展性。音乐核心素养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除了天生的能力之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后天学习提升音乐审美等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应试教学理念的“余毒”短期内难以清除干净,即便在新时期的教学环境下,重视应试学科、忽视非应试学科的问题依然存在。笔者结合教学观察与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问题:

1.知性合一行动落后,亟待提高。

当前,“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是学术界议论的热点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形成著作发表出来以供其他教师参考,但是这部分人毕竟只占少数。一些教师抱着敷衍的态度,一边积极响应课改的号召,一边懒于在教学中践行新理念,所以新课改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教学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对于音乐核心素养而言,实践行动跟不上理论学习的速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仅仅表现在文件通知上。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更新管理模式,只在文件上强调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各校践行核心素养,但未从细微之处引导学校践行和改变,未树立成功的典型,也未建立相应的奖惩体制,形成思想境界高、具体行动弱的局面。

第二,部分学校管理层对音乐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有目共睹,学校的设施设备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从学校对经费投入的比例可以看出,用于学校整体形象工程的较多,用于应试学科的投入较多,但音乐是非考试科目,只是配备独立音乐教室、增加音乐设备等,并没有对音乐学科的发展形成整体投入和规划。

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急需更新。

教师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但是部分教师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理念,再加上音乐学科属于非考试科目,更加懒于学习,与新课改教学要求相背离。

一是部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接地气。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历年来都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一些教学主管部门没有好好组织谋划,教师难以真正融入继续教育中,影响到素质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特别是音乐学科,因其属于非考试科目,教育主管部门很少举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校也没有建立起针对音乐教师核心素养工作的考核机制。

二是部分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音乐学科虽然乘上了新课改的前进帆船,教师们也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但是仔细观察这些热闹非凡的课堂,可以发现摆花架子、搞形式的不少,课堂并没有真正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难以在课堂上静下心来体会、思考和感悟,更别提高能力了。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1.渐进发展,记录学生成长足迹。

音乐核心素养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由于学生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依据每个人的特点建立档案,在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学习点滴,这样就可以从学生的成长足迹中发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比如,在涉及动物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学完之后组织主题为“爱动物,爱音乐”的档案填写与调查工作,让学生在档案里面填写自己的学习感受、听赏收获等,课后教师一一阅读学生档案中记录的内容,然后依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展开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尊重差异,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因生活环境、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个体的特殊性。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个体,呈现出来的音乐核心素养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差异,恰到好处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逐渐发展音乐核心素养。首先,更新观念,摒弃以往的“齐步走”教学模式,换之以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例如,在音乐剧学习结束之后,可以组织一次“小小音乐剧”模仿学习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挑选角色,再现《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剧经典桥段。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音乐特长牢记在心,合理配置不同的角色,让音乐剧活动小团队成员发挥个性特点,完整地演绎出音乐剧。

3.体验实践,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都说“实践出真知”,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实践是关键一步。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给予学生倾听、思考问题、演唱(演奏)、合作表演的时间,使学生在欣赏、感受、体验的过程中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4.学科融合,拓宽艺术鉴赏领域。

音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以“听之广、赏之深”为特点。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有助于拓宽音乐教的艺术鉴赏领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为了更好地学习《巴塘连北京》这首藏族音乐,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藏族舞蹈,课堂开始时给学生播放舞蹈视频,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藏族风情的舞蹈氛围中形成学习欲望,然后利用PPT归纳展示藏族民歌的特点,最后再回顾歌曲本身,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形成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性和跨越性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通过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开展个性化教学、关注课堂体验、拓宽鉴赏艺术领域的有效策略创新音乐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宁.核心素养在小学音乐学科的应用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6).

[2]梅丽.音乐核心素养在小学欣赏教学中的践行[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

[3]傅薇.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法优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

[4]褚维维.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5]黄书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中),2017(10).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