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2018-03-30 03:26鹿丰玲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法律保障路径探索志愿服务

鹿丰玲

摘 要: 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现状、路径探索等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本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指出志愿者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可持续发展 法律保障 路径探索 以本为本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等教育的成效不但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还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核心作用[1,2]。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并多次对高等教育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总书记的讲话对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更加清晰,就是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在陈宝生部长所做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本为本”的重要原则,对于当下高等教育中偏科研轻教学的环境具有指导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学生成长成才、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未来的职业选择、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1.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人生价值实现方式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或组织团体参与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大型赛会、扶贫扶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通过志愿服务所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社会活动形式。

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本为本思想的体现。以本为本的教育思想认为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为社会团体或个人提供某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动态、接触专业应用的机会,体现高等教育中以本为本的思想。

3.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知行合一的体现。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心学思想,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知不仅仅是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还包括专业知识,在实际志愿服务活动中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辅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达到知行合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当前,国内外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如各种比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各种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科技普及工作、农村教师支教工作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契机[3,4]。但是,在各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存在部分问题[5]。

1.某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性不强,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和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工作[6,7],如医疗义务宣传、法律宣传、科普宣传等,服务方式通常以发放宣传材料为主,对于被服务对象而言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缺乏认同感,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相对较差。如果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服务过程进行创新,通过现场演示、群众参与、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创新性志愿服务,可以让服务对象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教育。

2.法律保障模糊化。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对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相对较少,并且保障措施比较模糊[8,9]。目前全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到3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17.5万个,我国还没有针对志愿者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对于普通的志愿者,如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就只能根据志愿者个人和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项目进行赔付。出于安全考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数在校园内进行,如果志愿者外出进行志愿活动受到意外伤害,并不能全都根据大学生在学校签订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进行理赔。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不健全。志愿服务是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体力和专业知识后也希望得到某种形式的回馈和认可[10,11],调查显示,58%的志愿者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33%的志愿者希望获得志愿证书,24%的职业者希望得到服务对象的感谢,71%的志愿者认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路径探索

为更加高效地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志愿服务的实现路径上进行多方位探索,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激励措施、体现专业优势等方式,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以本为本教育思想服务[12-15]。基于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途径进行探索:

1.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需要从经费保障、法律保障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加强社会立法建设,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法可依[16,17]。2016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的意见》;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还需要继续推进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为志愿服务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研究表明,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包括:提升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社会、获得精神满足,外在动力包括:有利于找工作、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获得荣誉或奖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表明,大学生志愿者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反馈。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方,高校和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使志愿者能够巩固志愿行动的动机,维护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可以采取的激励措施包括:授予荣耀称号、评选优秀志愿者等。

3.建立志愿服务评估机制。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问题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关键一环,但是,现有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缺乏这一环节。志愿服务对服务对象有没有帮助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团队写作配合及志愿者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等均是评价志愿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志愿服务开始前应该对志愿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考核,在志愿服务进行过程中,应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并及时邀请被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作为志愿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4.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专业优势。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社会志愿者的关键特征之一,但是,在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往往忽略志愿者的专业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优先选择具有特点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把志愿服务活动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环境保护、义务法律宣传、卫生健康宣传、医疗服务、心理援助等具有一定專业特色的社会活动中,选择具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这样可以在完成志愿服务的同时,让志愿者体验到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5.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通过建立学校层面的志愿者协会,加强协会的干部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协会中的党员和干部作为骨干,不断吸纳更多热心公益、具有奉献精神的广大普通同学加入。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志愿者活动的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和价值的引领,并逐步探索并构建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平台,开展志愿者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和常态化。

6.加强志愿服务成果的运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专业特色的发挥。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中对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机制相对不足,对于志愿服务中的服务水平、服务对象的反馈、专业知识影响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评价和认识。需要在志愿服务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志愿服务的成果,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志愿者协会的宣传、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等过程中。

四、结语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通过相关组织提供的以帮助他人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现状、路径探索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本为本的具体体现。在现有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路径分析,特别是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保障志愿者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志愿者的热情和意愿,保障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连儒.“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4-7.

[2]左敏.大学生持续性志愿行为构建的机制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8-30.

[3]何兴阳.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研究——对14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J].现代交际,2018(10):134-135.

[4]王慧茹.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5]李博.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7.

[6]何虹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7]匡艳丽.高校志愿服务型学生社团的价值维度、归属困境与建设策略[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6):139-142.

[8]操梦丹.嵌入与非接纳: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9]马浩.社会志愿服务对受资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10]胥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58-60.

[11]黎新宏,曹金明,陈希.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转型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19-22.

[12]刘振平.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3):54-55,61.

[13]彭辉辉,刘稳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长效机制构建[J].高教学刊,2018(7):135-137.

[14]孙琦.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7-39.

[15]潘乾,秦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3):108-110.

[16]郭孝锋,张蓓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8-20.

[17]戴可,李驷洋.志愿服务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J].现代交际,2017(5):1-2.

本研究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思政工作专项的资助,项目号:2017SJBFDY485。

猜你喜欢
法律保障路径探索志愿服务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浅谈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