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就业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2018-03-31 10:22尚建平庞雨丹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7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援助困难

尚建平 庞雨丹

攀枝花市就业局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深入就业援助服务中心、街道(乡镇)服务中心和社区进行调研,了解困难群体生活、就业状况和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截至2018年5月,攀枝花市登记在册的就业困难人员35267人。困难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较差,身体状况欠佳。调查的困难群体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缺乏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的人群,如残疾人、病人等;二是由于企业改制和失地失去就业机会的人群,如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三是城镇“体制”外人群,即那些从来没有获得过正式就业的机会,靠打零工、摆地摊、亲人的接济养家糊口的人群。

相关工作举措的成效

攀枝花市现已构建了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援助服务体系,不仅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还在补贴政策落实、就业跟踪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

就业帮扶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工作政策,发挥公益性岗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积极作用。2016至2017年,全市审核各项政策补贴资金共计17426.66万元,补贴就业困难37693人次。二是着力开展重点援助工作。先后重点开展了国有企业改制下岗职工生活困难人员帮扶、残疾人和退役军人就业困难帮扶等一系列就业援助专项活动,2017年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28人。三是大力开展就业专场招聘会活动,搭建用工平台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四是强化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工作没有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给开展就业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去产能”的钢铁及煤炭企业大量减员,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员符合大龄人员认定条件,但因社区无法核定其无生活来源,影响需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三是基层平台建设还不够充分完善,致使就业援助工作开展比较困难,管理和服务效率低。四是社区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及援助工作台账不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登记把关不严。五是就业创业资金缺口过大导致政策兑现困难,一些自主就业、创业难以得到有效扶持。

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发挥就业扶持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提高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群体的积极性。同时,对已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制度要及时收集意见,适时予以修改,注重制度的实效与可操作性,注重各项制度间的衔接与协调。

加大岗位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发展服务类行业,开发更多适合困难人员的就业岗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做好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为困难人员搭建好用工平台。

建立低保群体再就业的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困难群体吃低保与促就业的关系,对低保群体中有劳动能力又不愿意就业的人员要采取限制措施。处理好有劳动能力者就业后收入加上其家庭低保费的总水平与不就业家庭低保总水平的关系,以调动其就业积极性。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免费职业培训,对已安置就业有继续深造培训意愿的困难群体,实施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培训,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实现创业。

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帮扶效率。加强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就业帮扶部门的整体作用,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援助,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开展好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低收入家庭就业帮扶活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困难职工就业帮扶活动等一系列重点援助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做到就业帮扶常态化。

做好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工作。

逐步引导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向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面倾斜,减少用于保障性的资金支出,提高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

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高度重视基层平台建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建立保障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劳动保障基层队伍稳定性。

建立跟踪帮扶台账。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登记情况进行不定期核查,及时掌握其就业动态,规范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及灵活就业登记相关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援助困难
爱心援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选择困难症
有困难,找警察
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