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写作指导

2018-03-31 01:41陈玲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木柴柿子外婆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所有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也是作文的常见话题。比如,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生活感受、成长代沟等等,可写的事情很多,大部分同学也有话可说,但要写出新意不容易。怎样把握好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选材角度要小,尽量从琐事着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题材过大很难表现深刻见解,试着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展现真实生活、思考生活内涵的文章反而更容易出彩。比如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一文,就是从身边小事着手,叙述了“我”的一次冒失行为,这次冒失举动的后果是,自己既被马蜂狠狠地蜇了,又无意中伤害了其他生命。文章以小见大,总结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要珍爱生命的道理。我们常说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意思,越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越能真实反映生活,引发读者共鸣。生活中的一次幸福感受、一段成长故事,一次经验教训都可人题。

其次,叙事时要安排详略,把握节奏。写作时,不能在每件事或对一件事的每个过程都平均使用笔墨,文中的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篇幅描写,那样的文章就写成了流水账,更写不出深度,读来像走马观花,不会对文中的人或事留下深刻印象,也像一首没有重音的曲子,读来乏味。要重点描写体现家人之间真情实感的事,要详写突出人物个性形象的事,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可以少写甚至不写。苏叔阳的《我的老师》一文,虽然描写的是学校生活,但也可借鉴。文章并未面面俱到,只详写刘老师调侃自己腿部残疾、课堂提问和春天放风筝三件事,这些事最能突出刘老师坚强乐观、关爱学生、热爱生命的个性,最能打动读者。所以在写家庭生活时一定要安排好详略,详细叙述能突出主旨或展现人物个性的事件。

再次,在叙述顺序上进行一些小调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中,能运用倒叙或插叙手法或最后留一丝悬念,更能吸引读者,就像人们往往喜欢有悬念的电影。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文章开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家庭氛围,父母追问木雕下落,让读者不由得为“我”揪心,同时也猜测以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后文才插叙了一段“我”送木雕的经过,解开读者心中的疑团。文章结尾也很能打动人,“我”的好朋友出乎意料的大度让读者为这两个孩子的友谊松了口气。此文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文中主人公的情绪起起伏伏。这就是倒叙、插叙和悬念带来的效果。

最后,文章一定要有明显的细节描写,用词细腻准确,再现当时场景,内容才会真实生动。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细微呈现。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对父亲的外貌语言等刻画甚少,但是对于父亲爬过月台给他买橘子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腻准确的刻画,用“走”“探”“攀”“缩”“倾”等动词再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过程,无形中深深打动了读者。而《羚羊木雕》结尾处的环境描写也细致准确地烘托出“我”可能失去朋友的伤心失意。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场景再现,打动读者,让文章充满真情实感。

你的作文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像“家庭生活”这样的常见话题也能写出新意,打动阅卷老师,获得理想的分数。

我和父母“过过招” 谭啸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如果父母不在家,会偷偷摸摸地看电视、玩电脑。可我们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一玩就停不下来,结果身心疲惫,却又身不由己。父母很聪明,会用各种方法检查我们是否好好学习,我们也会想办法应对,于是,父母与孩子过招便在所难免了。

有一次,父母和我一起在家看书,突然,爸爸的手机响了。放下电话后,爸爸说:“厂里有点儿事,我和你妈要去看看,你在家好好做作业,我们回来后检查。”一听说爸妈要出去,我一阵窃喜。他们一走,我立刻布置“战场”:我在书桌上散乱地摆上所有作业,以便爸妈回来时,我能立刻在书桌前装出“认真”写作业的样子;书桌前的椅子上铺上电热毯加热;电脑前摆上电风扇,对着主机和显示器猛吹,不停降温;一切准备就绪,我立马坐到电脑桌前,在虚拟世界里厮杀、战斗……一阵开门声传来,我立马关掉电源,挪开电扇,坐到书桌前“奋笔疾书”。果然,他们一进家门,摸摸电脑,摸摸电视,又摸摸我坐的椅子,没发现疑点,他们惊讶地以为我一直在好好学习,还表扬了我。我做贼心虚,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这一回合我胜了。我还有一招:每次放学我都比父母早回家一小时,到家后先看电视或玩游戏,估摸他们快到家了,我再打电话问他们到哪儿了,如果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家,我就多玩会儿,如果他们快到了,我就赶紧写作业……

可几次考试成绩直线下降后,他们瞧出了端倪,但没有责骂我,而是跟我谈心。在事实面前,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对。他们知道我的自我约束力差,想出各种招数帮助我:电脑设置了密码;规定了单位时间内的作业量;带我锻炼身体分散玩游戏的注意力;闲暇时,引导我看科学纪录片、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边娱乐边学习;重要的是,他们并不“赶尽杀绝”,安排固定时间让我满足游戏瘾。这些招数教会了我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促使我悟出“学得好才能玩得好”的道理。感谢父母跟我过招!

我的家恢复了宁静。每当一天的紧张生活过去后,我能不慌不忙地洗漱、关灯,进入梦乡,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迎接新挑战。

教师点评

作文题目引人入胜,内容也是平凡小事,语言诙谐吸引人。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主旨。

(陈玲)

烧木柴 陈哲文

每次和母亲回乡下,总能看见门口摆放着一捆捆挂着棉花的木柴。那些木柴被稻草捆得紧紧的,里面棉花的香味也被包裹得紧紧的,让人不禁想象外婆是怎样用脚踩紧踩实那些蓬松的木柴的。

木柴是我在乡下的乐趣。

外婆做的菜总有淡淡的柴火味。外婆烧菜时,我经常凑到灶膛旁边。看,里面的火焰好似火凤凰留下的火种,不停地在锅底舞动跳跃。已黑黢黢的木柴浴火重生,散发着光彩。我常常盯着灶膛里的火焰入迷,消磨着时间,感觉全身都很舒坦。

灶膛旁放着打火机,可外婆非要用火柴点火。“火柴可以点火,还可以在灶膛里全部燃烧,况且我用不惯打火机呢。”她笑着说。

火柴点的火可真美,从一块未烧尽木柴的这一头慢慢延伸到另一头,整个灶膛马上亮起来。外婆顺手拿起一小捆木柴,塞入灶口。本以为刚燃起来的火焰会被压灭,谁知那微弱的火焰又悄然从深处不紧不慢地向外延伸,徐徐地烧,越来越旺。那是太阳吧,它亮得那样绚烂;那是一朵花吧,它美得那样灿然。当时真想拿出相机,按下快门,留下这美好瞬间。

剩下的工作就交给我了。我不敢像外婆那样娴熟、直接地把木柴整捆塞进去,一是怕本事不够,把火给弄灭了;二是不想这么快把柴火烧光。我会花费很大力气解开一捆木柴,只拿出一小把往火里放。当火烧到那根木柴的三分之一时,我才会稳稳地、慢慢地放下它。烧火是个苦差事,看久了眼睛也会酸,像肿了似的。我终于知道外婆那张慈祥的脸为什么会那样黄,黄得憔悴了。可她那双眼切切实实充满火光,倍儿有精气神。

火烧得很快,比风吹得还快,我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火快熄灭时,我无奈地跑向外婆,叫她过来帮忙。其实,比起烧木柴,我更喜欢看外婆匆匆忙忙赶来帮我烧火时的那几个我永远学不会的动作。看着火苗又旺了,又看着她匆忙离开。我想学外婆那样用火柴点火,那样麻利地塞入木柴,还有那充满火光的双眼和不会用打火机的勤劳的巧手。

如果你看到屋顶炊烟袅袅,或许是我远方的外婆家传来的烧柴火的痕迹吧。

教师点评

文章以“木柴”为线索,引发了小作者的回忆。家乡生活自然亲切,好似一道家常菜,口味清淡鲜美。叙事详略得当,小作者重点描写熟悉的“点灶火”一事,将外婆的外貌、神态以及娴熟的动作,与自己的动作、心理活动相对比,描写细腻真实,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全文虽无波澜,却以细节取胜。

(陈玲)

写不完的情诗 孔黎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候,这句诗总是挂在嘴边,这是奶奶陪伴着我的象征。

奶奶对我的呵护无微不至。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的身影温暖亲切,她宛如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她又像天上的太阳,把一切光和热都给予了我。她对我是无私的,不论我怎样不耐烦,她仍初心依旧,把那份爱毫不犹豫地给予我,而我总是急不可耐,一分钟也不想等,当我醒悟时,却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残存着记忆的碎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读到这句诗,便想到爷爷那刚正的背影、字正腔圆的语调。

爷爷对我很严厉,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我十分怕他。那时的我只要一犯错,他便开始喋喋不休训斥起来。可有时,他又像邻家大哥哥,非常友善,与我“有食同享,有乐同当”,甚至为了争一只虾、一块肉而“大打出手”。当然,每次都是我“得胜而归”,我知道爷爷是故意输给我。面对爷爷这份浓浓的爱,我无以言表,只有用努力学习来报答他,带着他的期盼,带着他的梦想,也带着我的那份尊敬扬帆起航,做最好的自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到了爸爸坚韧不拔的背影,他认认真真做事的模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他经常教育我:做事不要一知半解,眼见不一定为实,要亲手实践才行。这让我想起苏轼教子的故事。苏轼的儿子苏迈向苏轼请教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的问题,苏轼没有马上回答,苏迈想从其他书中寻找答案,苏轼阻止了他,还说:“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几年后,苏轼父子俩实地考察求证,苏轼还提笔撰文,这才有了后人读到的名篇《石钟山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时,爸爸更像我的一位朋友,平等又亲密,伴我快乐地度过童年。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而冰心的这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妈妈的感受:“母親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荫?”

我爱我家,它是一首写不完喜爱、道不尽深情的诗!

教师点评

本文叙事角度独特,将家庭生活的亲情与诗文典故联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详写奶奶、爷爷和爸爸,而最常见的母爱虽三言两语,却言之有物。奶奶温馨的陪伴、无私的关爱,爷爷严厉的教诲、友善的争抢,爸爸的认真坚韧,还有妈妈的悉心呵护,借用诗文典故的诠释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玲)

家 桂祎态

在老家宅院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每年秋天,燕子妈妈便带着几只小燕子排着队飞出院子,奔向南方过冬,等到转年春天,它们又会一只接一只地飞回檐下的窝里。南方那么远,但它们总会飞回来,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家。

姥姥有四个孩子,长大后他们天各一方,在不同的省市工作,也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只有过年时才能赶回老家团聚。这样很容易思念成河,甚至“泛滥成灾”,于是姥爷大手一挥,定下家规:每年国庆节时,每人都必须回来,摘——柿——子。

老宅门前,有一棵枇杷树和一棵柿子树。金秋时节,成熟的柿子挂在枝头,鲜艳的橘红色诱惑着我们去品尝。

妈妈说:她小时候爬柿子树,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幸亏树下有一堆剥了壳的棉花,她掉在棉花堆上才没受伤。太惊险了,我也怕摔,所以每次都是哥哥们上树摘柿子,我只在下面观望。

哥哥们身手敏捷,先踩在树干最下面的一节短枝上,用力往上一蹬,双手一伸,便抓住了上一节树枝,然后像引体向上一样双手一撑,便跃上去了。能够到第一个柿子时,哥哥们就会双手双脚环抱着树干,这时,站在树底下的大人们就用长杆子将挂满柿子的树枝扒拉到哥哥们面前,方便他们摘柿子。最后,哥哥们从树上一点点滑下来,头上也许会出现一只黑黝黝的大角虫,或者肩上多了一只张牙舞爪的天牛。

我很怕虫子,但男孩子们不怕。他们总会抓住身上的虫子来吓我,直到我躲在姥姥身后,姥爷呵斥他们时才肯罢休。

长在高处的柿子大人们是不让爬树摘的,说没有护具上去太危险。姥爷便从后院堆放杂物的房间里拿出一根数米长的杆子。这下我就不用旁观了,我站在树下拿着长杆子敲打挂在高处的柿子,有的红透了,快掉了,一敲就掉落,可有的还泛着青,怎么打都不掉,柿子叶却哗啦啦地飘落下来,可那几个柿子却无动于衷地挂在树枝上,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我很喜欢这类家庭活动,大家团聚在一起,体味着生活,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暖暖的,家也是暖暖的……

我喜欢我的家,也喜欢我的家庭生活,它让我温暖快乐,让我幸福!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家乡的柿子树为线索,有详有略地记叙了几件和它相关的事。哥哥们摘柿子时敏捷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如“蹬”“伸”“抓”“撑”“跃”等动词的连续运用,令我们联想起《背影》中那段著名的描写,读来情趣盎然,后文写柿子“趾高气扬”的拟人手法也很独特。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在这些细节的渲染下,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真实感。

(陈玲)

猜你喜欢
木柴柿子外婆
外婆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山里的柿子红了
外婆
外婆回来了
来自柿子的烦恼
驮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