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

2018-03-31 07:19元红金萌张月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36期
关键词: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元红 金萌 张月

【摘要】目的 探讨特应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急性心梗患者的有效护理经验。方法 选择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在2016年5月~2016年12月收住院的急性心梗患者68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顺序将以上68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位患者。在住院治疗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临床特应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实施特应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患者的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

特应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应性护理干预;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从而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并由于急性心肌梗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较多并发症等特点,致死率居高不下[2],对于此类患者施行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相对苛刻。为了研究护理急性心梗患者的最佳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患者68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特应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临床实践效果,现将临床实践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我们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35位患者为男性,33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所有研究患者在入院时均已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且有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症状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临床表现出均衡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①先兆症状: 多数患者在起病数日内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等症状,活动时出现心悸、心绞痛等急性心梗的前驱症状。尤其是新发心绞痛及原有心绞痛症状加重,可表现为单位时间内发作次数增多,疼痛程度较之前更为剧烈,发作持续时间也更久,发作时应用硝酸甘油的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②典型症状:疼痛是最早且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诱因多不明显,患者常出现难以忍受的压榨式烧灼样疼痛并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由数小时至数天,口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特应性临床护理方式,针对不同患者的现存问题,参考相关文献结合长期积累的临床護理经验,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具体措施如下。

(1)一般护理

疼痛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尽可能避免探视。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避免饱食,肥胖者控制体重,禁烟酒,保持乐观情绪。

(2)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发病较急,发病前身体状况良好,突然发病会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有所顾虑,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应给予患者心理安慰,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开导和鼓励,让患者了解只要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即可很快痊愈,减轻其心理负担。

(3)用药指导[3]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以迅速扩张患者冠状动脉,增强侧肢静脉血液循环,从而增加心肌梗死区域的供血量,缓解心肌梗死症状。应用快速高效镇静止痛剂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减停药物,并注意病情变化,掌握自我救治的急救措施:发现问题时,应立即平卧,迅速服药,并第一时间拨打120,用最快的时间抵达医院,进行治疗。

(4)饮食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病情需要需长期卧床,患者肠胃功能降低,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患者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因此要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及营养状况调整饮食方案,合理搭配营养。发病初期宜进清淡、低钠的流食,保证少量多餐,随着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逐渐改为普食,痊愈后切忌暴饮暴食,禁烟禁酒,饭后2 h 内不宜进行体力活动[4]。

(5)便秘的护理

首先护士需评估患者排便状况即日常有无便秘,是否经常服用通便药物,是否适应床上排便等。而后根据具体情况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的重要意义,消除排斥心理。嘱患者不可用力排便,患者排便时应考虑患者感受提供屏风遮挡。可指导患者通便,如进食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清晨喝温热的蜂蜜水等,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

(6)静脉输液的护理

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滴速,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认真观察心电图,同时做好除颤准备。

(7)发热的护理

患者发热时,会产生焦虑情绪,认为自身病情加重了,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将发热原因告知患者及家属,消除顾虑,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按时为患者测量体温,遵医嘱用药也可适当结合物理降温的方式。及时更换床单被套及休养服,保持皮肤干燥。保持病房的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

(8)健康教育

在治疗护理期间作用口头宣教、发放疾病知识手册、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及急救措施,并指导患者家属学会数脉搏及心肺复苏的方法。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睡眠,稳定情绪,以免疾病复发。

(9)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日常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要戒烟酒,尽量避免喝茶;同时患者还需进行康复锻炼,以不感到疲惫为宜。定期到门诊随访,出院1-2周后复查,接受医生指导。

3 结 果

兩组患者经治疗后在预后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有效抢救率为96.8%,心率失常发生率为8.2%,平均住院天数为(4.7±0.8)天;对照组的有效抢救率为82.2%,心率失常发生率为21.7%,平均住院天数为(5.9±1.6)天,两组数据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致死率较高的心脏疾病。据统计,50%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 内死亡,而主要死亡原因是抢救不及时[5]。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且日趋年轻化。特应性护理是在常规心内科护理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更为全面和人性化的临床护理措施,在常规的基础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特应性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便秘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护理等,施行责任制护理,更有针对性护患之间信任度增高,更能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对临床急性心梗患者施行特应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各方面比较均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有明显提升,护士的责任心也大幅增强,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6],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特应性护理,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缩短了住院天数,且构建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 雪.42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1渊20冤:229.

[2] 周明霞.168例急性心梗患者静脉溶栓时临床护理分析[J].药物与人,2014,12渊6冤:192.

[3] 杨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3,41渊8冤:1327-1328.

[4] 路海燕.心理护理在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梗护理中的实施[J].医学信息,2015,1(3):201-202.

[5] 姚 岚.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4渊11冤:193-194.

[6] 施春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发生猝死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渊11冤:43-44.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