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匠人精神

2018-04-01 01:44李宝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匠人器物

王 辉,李宝军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1)

中国古代是名副其实的“工匠之国”。在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精美产品,大多出自中国古代工匠之手。当时其他国家都把进口的中国产品视为奢侈品和高端艺术品。中国成语“匠心独运”中的“匠心”即形容匠人做事的高妙境界。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匠之鼻祖鲁班,又名公输班,工匠出身,对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十分专注,喜欢发明、创造。为解决当时底层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需求,鲁班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曲尺、墨斗、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碾子、云梯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当时工匠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从汉代开始,独尊儒术的中国文化把劳动分出了贵贱和上下等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严重抑制中国手工业发展,打压手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匠人精神逐渐沦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拥有技能的有效期快速缩短,以至于人们坚守和潜心某一职业技能劳动显得更加不易,匠人精神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①,讲述了焊接长征火箭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的工匠匠心筑梦的故事。八名大国工匠刻苦钻研默默坚守,凭着专注、敬业和责任感,缔造了无数个“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跻身“国宝级”顶尖技工行列,成为各自领域首屈一指的人才。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②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中,显示出国家对培育和推广“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重视,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一、匠人精神的起源

匠人精神起源于行规,在对器物执着的过程,匠人将器物加工理解为自身的价值体现,将器物考察、加工,内化为自我心性的完善和纠正,是知识结构和精神的统一。

匠人精神就是匠人对器物的执着以至于产生格物的精神追求,表现为匠人对器物的坚守、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品格。一是在器物认知、加工上具有精湛技艺,它构成承载着匠人自我目的和精神的基本路径。二是对器物及其细节具有执着的情感和信念,对器物具有痴迷、坚守、坚定态度。三是器物制造过程上饱含匠人自我信念和情感等绝对价值。匠人执着器物就是目的,执着于器物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手段。四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既包含中华民族的道德、礼仪等优良传统,也包含各个行业的行规文化、艺术文化、技艺文化、敬畏图腾文化等。

(一)匠人精神诞生的经济条件

匠人精神诞生和繁茂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趋平稳时期,即社会或国家经济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匠人精神艰难诞生。其原因在于,一是起步阶段更多追求地是速度和短期利益,而匠人精神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显现。二是起步阶段可选择的机会多且时效短,对于匠人和匠人精神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三是起步阶段商家或老板没有太多安全感,比较倾向于短平快的职业方向和规划。

(二)匠人精神的文化前提

一是依托人们执着于器物情感意愿,即人们具有意愿执着器物,坚守和坚持把事做好的情感自愿;二是文化习俗提供了包括关于器物的娴熟技艺、坚毅精神品格等传统文化前提;三是信念和信仰成为匠人执着器物的最好动力。

(三)匠人精神具有历史发生学机理

一是情感自愿提供了匠人执着于器物精神的自在情感基础。二是长期执着于器物的冲动和行为,能够产生对执着于器物的责任自觉,由此产生做好器物自觉的责任状态;三是长此以往责任状态在不断发生过程中逐渐凝结、内化和上升为匠人做好器物的精神自觉,即信仰。

二、匠人精神的内涵

(一)匠人

中国匠人最为崇拜的匠之鼻祖是鲁班。千百年来,鲁班是民间传说中的“百工始祖”、“百工之神”,是民间信仰中,木瓦石匠、木雕业、制车业、建筑业等共同奉祀的“行业神”,是后代匠人共同尊奉的“祖师爷”。鲁班是一个时代中一个群体、阶层或职业的象征或符号,是古代社会底层勤劳勇敢的能工巧匠的代表,生活在人民中间,关怀人民需求,专注工作,善于创新,勤劳勇敢,有所担当。直到今天,鲁班仍然是匠人的“祖师爷”、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职业的信仰。中国自古还是有“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的。[1]

在日本,匠人称之为职人,职人从事的工作统称为“工芸”,该词代表用创意为实用品增添艺术性,使物品本身的机能与美巧妙地结合的活动。只有行业内专注本职工作、出类拔萃、不断追求极致的人,才能被称为匠人或者职人。德国“隐形冠军”概念的创始人——赫尔曼·西蒙认为,德国经济的基础和生力军就是大量专注于本职工作的技术工人支撑的中小企业,这些技术工人即匠人。[2]

匠人狭义的定义,是指执着于一种职业并掌握其基本技能的手工劳动者。随着社会大分工的不断细化、匠人精神的持续传承,匠人精神不断充实,成为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信仰。21世纪的匠人范畴更广,不再局限于手工艺、制造业领域而是泛指在各行各业有着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敬业、诚信、追求极致的所有劳动者。

(二)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既是匠人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情感意愿,又是对自己工作热爱、专注、负责、忠诚的精神理念。匠人精神是审视、倾听、贴心、诚信、担当、创新、坚持、最优质、卓越。匠人精神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德国人称之为“劳动精神”,美国人称之为“职业精神”,日本人称之为“工匠精神”,韩国人称之为“达人精神”。[3]

1.一种情感——对工作和作品热爱、尊重,即爱岗敬业。一是匠人精神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胜过工作带来的金钱、物质,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荣誉感,作为匠人一生的追求,全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中。情感自愿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作、创新动力,毕生追求、精益求精。二是敬业,即对职业的尊敬,树立职业权威,严格遵守行业规定、规则,尊重技术规律、自然规律,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对此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纪录片《大国匠人》里面的錾刻师孟剑锋是2014年北京APEC“和美”纯银丝巾的作者,他曾经说过“你要喜欢,才能把感情投入到作品中”。

2.一种态度——对细节的认真、严谨。做事认真规范、态度严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不浮躁、坚持标准、遵守行规,确保每件产品和每次服务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检验标准,不达标产品、服务绝不出售。《寿司之神》③中的小野二郎选择最好的食材,提炼食材最美的味道,提供最周到的服务,成就极致完美的寿司作品。

3.一种执着——对工作的一种坚守。坚持、坚守、专注,才能对器物倾注全部的精力和感情,心无旁骛才能造就精品。坚守是匠人对工作情感自愿、责任自觉的直接表现。2017年纪录片《寻找手艺》④采访的民间匠人多数都是一直坚守一份工作,从未想过放弃。专注工作、不断追求、不断突破,甚至还需要和自己较劲,才能创造精品,半途而废无法成就匠人精神。

4.一种追求——追求和探索作品与匠人自身技艺的极致、遵循天人合一、人物合一、倾听器物声音、关切消费者的人性需求,最大程度的实现匠人技艺、器物或服务、消费者需求最完美的融合。《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一是匠人在反复试验、推敲、打磨器物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借鉴、交流,磨炼、锤炼自身的技艺。二是匠人严格遵守行规、章程,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永不降低产品、服务标准。

5.一种品格——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匠人执着于器物,长期处于忘我、心无旁骛及人物合一的工作状态,看淡和漠然于其他一切,甚至包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所需,不计较得失和地位。鲁班出身寒门,在汉代桓宽《盐铁论·贫富》篇中有记载:“公输班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4]

6.一种传承——家族或师徒传承,以及传统文化、技艺的薪火相传。匠人的传承是通过家族或师徒关系进行的,言传身教。传承技艺的同时,也是文化、精神、耐心、专注、敬业、责任的接力,一种带有温度和故事的心灵、情感与精神的交流。鲁班佩服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义”,他决心学习墨子“进而鼓义”的精神,从自身做起,抵制诸事为己、不顾他人的风气。[5]鲁班收徒,有着严格的要求:品性顽劣、奸猾刻薄、不愿吃苦耐劳,不能安分守己的人,坚决不收。

7.一种担当——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匠人精神源于情感自愿,产生责任自觉,自觉自动地运用正确的理论调整行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情感自愿、责任自觉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升华成为一种信念、上升为国家、民族责任意识。黄大年生前作为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始终坚持把赶超世界一流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常常到深夜,三次生病入院,即使在住院期间也在病床上工作。在国外对中国严格技术封锁禁运状况下,短时间内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国的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作出突出贡献。黄大年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国精神、责任意识以及信仰的力量。

三、匠人精神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一)工具理性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6]即人们为实现精心选择的目标,会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工具或手段及其附带的后果,选择最有效的工具、手段运作。工具理性是人们为达到目的而选择的最快速、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手段、工具、方法、途径。从实用性角度分析利弊得失,没有过多关注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最本质的追求是结果和效果,具有功利色彩。

(二)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即人们只赋予特定的器物或行为以‘绝对价值’,不考虑其实现过程或实现目的是否违反伦理学、公序良俗、宗教、美学或者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总而言之,价值理性仅仅关注和看重器物、行为本身自有的价值、意义,甚至不计较、不考虑实现的工具、手段及其各种可能的后果。”[7]价值理性关注行为本身的意义、精神和价值,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目的、目标实现,一定程度忽视工具、手段、方法和途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匠人精神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1.匠人精神中的工具理性。从工具、手段、方法、途径角度解析匠人精神,即成就事业或作品的手段和工具。一是匠人精神是工具、手段。匠人执着器物追求极致须始终坚守工作,一直寻找、创造最佳工具、方法。二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淬炼专业技艺,永不停歇地追求自身技艺技能的完善。实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匠人精神中的价值理性。从价值、意义、精神层面解析匠人精神,即源于外部因素的制约执着于器物,始终坚守钟情于器物,最终人物合一、毕生的追求和信仰。价值理性是精神层面对器物的执着、钟情,溶于骨血的情感。精益求精的追求,活灵活现的器物,一直在路上的事业。

匠人精神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构成工程形上构架内涵。匠人扎实、精湛专业技艺构成工具理性的实体支撑,匠人情感和价值诉求赋予工具理性以灵魂、绝对价值和精神,具备工具理性的匠人对器物的执着产生明确目的性和终极思考;匠人执着于器物既获得精湛技艺的工具理性本身,又获得自我价值在器物层面的实现。匠人执着于器物而开出工具理性技术层面成果和价值理性人文思考,对器物本身既开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思考,即自然伦理;同时也开出基于器物的人际关系思考,即人际伦理。

四、匠人精神的文化基底

器物虽然构成匠人内在精神价值承载,具有推动匠人自我心性完善的可能性。但匠人缺失启动完善心性的意愿和动机,器物充其量是一种简单的外物,难以构成积淀和生成匠人心性(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匠人精神的缘起是基于器物加工考察,匠人心性文化累进过程和升华的结果。

(一)职业规矩、规则(行规)

匠人入职后最初、直接感受的是行规、职业规矩、行业规则,也可称为行业文化,为匠人明确今后的职业方向和职业操守,具有很强的指引、引导作用,即匠人产生内在精神价值的前提基础。行规的存在促使匠人熟知器物、工具、流程,也亲身感触行业的禁忌、魅力、历史、未来。匠人据此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维度,也为匠人精神的形成提供土壤。

(二)习惯

世间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不是战争和权力,是习惯。习惯可转变一人之本性也可养成一种行为或性格,且不易动摇、影响深远。匠人在行规的约束下按部就班,生活即职业、职业即生活,长此以往,匠人极易融入器物的世界和逻辑中,匠人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变小、变窄,于是天地间只有你我的状态显现,匠人人性化、生命化器物,依赖器物的程度与日递增,对器物的感情日益浓厚。

(三)执着于器物的情感意愿

人的情感不是人类努力而来的,它是一种被动的给与,或者外部因素刺激、作用于内心的结果。匠人在生活即职业、职业即生活,执着于器物的劳动习惯过程中产生了感情,感情源于器物、源于时间、也源于习惯。源于器物是因工作过程中的绝望情感、忘我意识,天地之间仿佛只有匠人与器物相互依存,互相取暖,匠人对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源于时间,时间是情感产生的重要条件,经年累月的面对,日复一日的陪伴,情感产生理所当然;源于习惯,长期习惯于某种器物或过程,甚至达到人物合一,兴趣的产生、感情的滋生不可阻挡。

相对于动物,人类情感含有伦理色彩,将情感约束规范、促进人类健康生存交往。对器物情感构成匠人职业伦理的自然条件,匠人精神源于对器物自然情感升华。不仅仅局限于与器物整日相对,互相依赖、互相依存,而是把器物人性化、生命化,与之交流和对话,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和完美。匠人精神,即对器物自然情感伦理价值规范,一方面体现匠人自我价值诉求,把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器物上,另一方面则是匠人自我道德自律的道德义务的显现,一经选择就是责任,永不言弃。[8]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信仰和价值追求虽然是上帝赐予的,但上帝仅赐予人信仰的意愿,信仰的内容和形式由人自身决定。匠人精神文化自觉就在于人类具有关怀他人的这种自然可能性。在日常接触中,关注别人的情绪、病痛、习惯、需求等,并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安慰。匠人在熟练掌握自己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细心观察到的消费者需求和追求,格物致知,不断做到完美。

(四)匠人精神基于对文化习俗凝结形成责任自觉

柏拉图“洞穴喻”和中国成语“井底之蛙”的启示在于,人的一切精神和价值诉求都局限于人自身的阶级性和视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规范制度,即人生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也是对生活个体的约束和规定,规定了人们价值诉求具体性和历史性。匠人精神是匠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行规的遵守理解、日复一日的习惯劳作经验、器物的感情、专业技能水平、消费者需求关怀程度的凝结和体现,即匠人精神是匠人自身专业技能、文化自觉、责任自觉的折射。[9]当下匠人精神盛行的德国就不认同“物美”等于“价廉”,“物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形更多的是质量保障,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其中德国的锅具最有代表性,使用期一百年左右,可价格也较昂贵。

匠人习惯于依照行规日复一日、人物合一忘我劳作,日久弥新,赋予器物人性化的感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挖掘文化习俗底蕴、发现器物的美、创造器物的美,一直追求、没有尽头。这既是匠人内心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作为匠人的责任自觉,即对民族或行业文化习俗的认同。匠人精神是一种个体在其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文化习俗内化和凝结的美德,务必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守行规,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提供质量过硬、契合人们需求的器物,在细心体察消费者需求走势的基础上,追求器物的极致,为此甘于寂寞、平凡,反之极难形成匠人精神。所以,匠人精神归结为匠人自身专业技能的高超和个体的道德伦理自觉状态,也是一种行业责任自觉的显现。

(五)匠人精神文化自觉在于具有最好内在动力——信仰

匠人精神源自信仰,即人类倾注一生努力的最好源动力和内在动力。匠人入职后严格遵守行规,习惯性地在行规约束下的日常劳作,在时间、习惯的双重作用下匠人对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日积月累展现出匠人行业和民族文化习俗的自觉和责任自觉,若匠人最终无法对器物、劳作、文化习俗产生畏惧、敬仰、崇拜,即没有信仰也就无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源于信仰,信仰是对器物、理论、人物等的崇敬、畏惧和不可违抗性,是对个体自身约束和规范,是价值和精神的内在统一;为个体行为和追求提供道德依据,督促个体克服自身局限性和主观性,追求理性、道德的自由、自律;激发个体最大动能实现人与器物、人与自然的融合,作出精品。匠人在情感习惯驱动下劳作,自身专业技能和行业、民族文化习俗不断累积并释放于器物,形成责任自觉,在时间作用下责任自觉和情感自愿发生自然发酵的化学反应,匠人自动自觉执着于器物追求极致,永不懈怠、不愿放弃,放弃即罪。[10]

放弃即罪,即信仰构成了匠人精神的敬畏结构,即在认同器物和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尊崇道德伦理原则和敬仰文化价值习俗的心理结构,即构建信仰的敬畏结构,也是匠人精神形成的最终、最高条件。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2015年“五一”期间推出的八集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深入挖掘以高凤林为代表的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这八位大国工匠是胡双钱、高凤林、孟剑锋、宁允展、顾秋亮、张冬伟、周东红、管延安。

②这部分属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

③这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关于日本三星厨师小野二郎毕生追求创造完美寿司的历程的纪录片。

④这是一部2017年网上点击率比较高的纪录片,由几个非专业人士拍摄,记录了生活在中国广大基层的一百多位手工艺人,主要体现的主题是默默坚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

[1][3]杨生文.大国工匠精神是什么?[EB/OL].2016-04-04/2017-10-06.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E5MzAxNg==&mid=402347768&idx=2&sn=e25c0ac7ee5e954d694c90a9996987

47&scene=0#wechat_redirect.

[2][德]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全球最佳500名公司的成功之道[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79.

[4][5]王中.圣匠鲁班[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30,39.

[6][7]王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5,(1):20-22.

[8][9][10]李俊策,杨林,杨明堂.论诚信价值观的文化底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4):37-40.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匠人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