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中的普遍情感与自我表达

2018-04-01 12:14刘明峰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家

刘明峰(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引言

“道”是万物的本源,山水是顺应自然的产物,山水以其形质的美好体现“道”。山水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表达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情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都是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隐喻个人情感,寄予丰富的人文内涵,观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与画家所表现的物象与意象所产生“共鸣”以及“联想”,当个人情感与观者情感产生“共鸣”这就成为了普遍情感。一幅好的山水画既反映了自然的内在规律也反映了画家置身山水的情感表达。

探析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情感表现时,首先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感。了解中传统哲学背景下形成的山水画所产生的美学特征。其次从山水的表现形式出发,在技法,色彩等运用来表达物象的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借古开今,以及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拓展下,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个人的主观情感进行创作。

一、山水画中所蕴涵的传统哲学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以儒家思想理学、道家哲学为中流砥柱,兼以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体系。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又逐渐有机的融合,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山水画是文人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以及意识形态的烙印。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在其山石树木,空间多点透视及用线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特征。

儒家思想把人和自然看做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前提,也就是置身自然,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宗炳在《画山水序》[1]中::“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就是说,山水画以自然的形质能给以审美愉悦,这就充分符合了山水画是儒家“天人合一”[2]和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共同产物。中国山水画正如宗炳所述,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画家的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与世界观。《论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3]与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的观点相通,这两句话都是变现自然与人类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仁者则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古人以为天地之气,凝而为山,融而为川,山水与人的气本相通,山水与人之间存在着形同构交互感应的物质。这便是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普遍情感。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山水画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逼真,或者画的多像,而是在于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如果追求逼真,那用照片就可以,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创作。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的价值就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过程,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一种载体。

在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山水画的创作题材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生活,个人经历的一种描述,面对自然时,内心流漏出怎样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一种方式去表达,去构建框架。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以长卷形式,将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的恰到好处。这幅画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这幅作品,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王希孟所处之时代为北宋,当时社会动荡,军事对峙,面对朝廷的软弱无力,他就把收复山河的情怀寄托在山水画中。作者通过用青绿山水的表现形式,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画面。同为北宋时期的画家,而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则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感。范宽自创“雨点皴”来表现僵硬的石头,正是这种密如雨点的墨痕,落笔苍劲,层层积累,集合成雄伟的山川形象,形成独特的面貌,在这幅画面前,最能体会,何谓高山仰止,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头仰望,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是如此渺小。在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观者身临其境。

三、当代画家情感表达

山水画发展到当代,在“中西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山水画的形式表达也日趋丰富。中国画与西方画,表面上看是材料的区别,但是经过人文历史的沉淀,其实质已经沦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不解之缘与表达形式之区别。山水画作为东方特有的表达形式与蕴含的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自古至今的文化影响,这种识别特征由外而内深入思想已成为我们本身具有的一部分。山水画在时代的变革中越来越强大,在当代的延续发展便是明证。

山水画可以借鉴西画的各种构成与形式以及在材料上的延伸,但还必须以水墨为主要载体,离开水墨为主要载体的绘画便不再是彰显东方根性的山水画,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的方法寄托对山水画的情感。黄宾虹的山水画独显内美与沉雄,从“白宾虹”到“黑宾虹”,再到受西方印象派启发“水墨丹青合体”的实验,他多变的画风与笔墨,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厚德载物的美学取向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说黄宾虹山水已经达近现代山水画的最后一个高峰。“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陆俨少“勾云、墨块、留白”相结合的“陆家山水”;以及等等近现代画家把西画中的光、色、形式、结构等语言要素与山水画多方面因素融合在一起,在现代艺术精神取向上同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与审美高度。吴冠中则将点、线、面以及中国画的写意泼彩融为一体,简逸明快富含人文诗意的吴式江南画由此而成。赵无极更是抛弃了水墨材料与具象图式,把中国书法与山水的写意精神若隐若现于架上,这种意境与情怀的当代表达既个性凸显亦圆融博大。如此,中国人的“山水”不再局限于可见之山水,成为了中国写意文脉观照下的一种精神象征。

四、结论

人的情感是无形的,它只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自我情感的表达就是通过生活表现。山水画存在普遍情感,也有自我表达,画家在普遍情感的基础上自我表达,观者从画中体会个人情感,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成为了普遍情感。

注释:

[1]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2]汉朝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

[3]《论语》。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画家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酷炫小画家
《山水》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