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克为例
——人生经历对于画家作品表现的重要性

2018-04-01 12:14李照卿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蒙克经历画家

李照卿(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它的形式,明暗和色彩方面都是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无法辨别美得人是可悲的”,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幅能够打动人心的画作必定是无功利之心蒙蔽,付出真实情感去创作的,是通过画家独特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成长环境,个性情感相融合而画成的。人生永无坦途,只有坦然面对困境,才能真实描绘内心,人生经历对于画家作品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一.蒙克的人生经历及作品风格的概述

1.蒙克的人生经历

蒙克是表现主义画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南部海德马克郡洛登城的安格霍牧场。

蒙克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苦难,他所承受的压力远非常人所能及。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承继了人类最恐怖的敌人——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这三大恶魔自幼就缠绕在我的身上。”[1]

蒙克的童年是不幸的,先是母亲和姐姐在他年幼时接连死于肺结核,还未待蒙克走出阴影,父亲和弟弟安德雷斯又接连去世了。亲人接二连三的去世带给蒙克很大的打击,他的内心孤独,恐慌,充满不安。但是,老天没有给与他“安慰”,1902年,因手枪事件蒙克被打伤左手,1930-1931年,蒙克因病,右眼因损伤视力持续下降。

2.对画家作品风格的评价

世界仿佛一直在和蒙克开玩笑,病痛,死亡像魔咒般围绕着他。提及画家蒙克,脑海中本能的就浮现出《呐喊》,《青春期》等名作,油然而生一种濒临死亡的惧怕感。他的线条张扬,色块对比强烈,造型简洁夸张,他毫不掩饰的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简述蒙克的艺术创作观点

蒙克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画家,他的作品看似随意实则细腻,他的每一张创作都是经过无数推敲,反复拿捏后才确定绘画的。每一张被展出的画作,必定会再复制一张或是木刻或是油画,然后收藏。他爱自己的每一幅画,每张作品都饱含了他浓厚的感情。

蒙克还有一个习惯,写随记,记录每张创作背后的点滴感受。翻阅他的随记,仿佛自己见证了他的创作历程。在蒙克的随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他的创作观点:仅仅是坐在那里,凝视周围的一切,然后画出他所看见的,是不行的,一个主题打动他时,再画出他所看到的真实面目,这幅画才有灵魂。蒙克的随记中曾记录:“我从不在自然中直接进行刻画,我从自然中汲取我需要的主题,或者只从丰富多彩的自然中提取这种主题,对于自然的表现,不应局限于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而且还要体现出他在我们心灵中和眼睛里浮现出的映象。”[2]学画时总会想,怎样的画作才是好的,起初总是认为画得像就是好,于是“像”变成为了我绘画的目的,后来不断学习才体会到只懂外形不是一流,得其筋骨才是上乘。正如蒙克所言,作品不是直接抄袭大自然,而是需要注入真实情感的。蒙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强大的震撼,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只有真正感受过悲伤和孤独的人,才能将疾病死亡这类话题描绘的如此真实,只有坦然面对困境,释然自己悲伤经历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经历感情倾入在创作中,蒙克无疑是伟大的。

三.对蒙克不同时期的画作进行分析

蒙克的作品中,我为之感动的是他于1885-1886年创作的《病孩》和1909-1914年创作的《太阳》。

《病孩》描绘的是一幅,生命垂危的女孩,虚弱无力的躺在床上,注视着床边低头掩面的母亲的场景。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只手刻画得虽不精细,但寥寥数笔却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悲痛的母亲使出全身的力量妄想从死神手里抢回女儿,女儿却只能无奈得用仅存的力量和温度安慰绝望的母亲。画面以一种清冷的色调呈现,让人的心仿佛也附上了一层冰冷,深深陷入在一种暗淡的情感里。女孩脸色的苍白与她靠着的枕头相呼应,虽然有阳光的照射,却让人感受不到丝毫温暖。

回顾蒙克儿时经历,母亲去世后他的姐姐索菲亚紧接着也因肺结核去世,他的姐姐因极具绘画天赋与蒙克志趣相投,因此姐弟俩的感情十分要好,在姐姐去世后,蒙克曾一度无法走出那种悲痛,这无疑在蒙克年幼的心里划下了最深的一刀。很多学者探究蒙克的《病孩》,都认为画中的人物及场景是以母亲和姐姐去世时的回忆为参照创作的,画面不仅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也隐藏了对母亲和姐姐的思念。在蒙克的随记中记载过创作这幅画时的感受,“我一贯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画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时达到我所画《病孩》这类痛苦主题时的程度,这不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躺在眼前。”[3]蒙克为了真实表现出对于病痛和死亡的感受,真的去医院面对病人,贴近现实进行观察,最后选择了一位12岁的小女孩为模特进行创作。对一个画家而言,成就一幅作品不仅需要卓越的艺术素质,丰富的知识素养,高超的艺术技能,更需要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为依托,倘若没有蒙克儿时的那种面对亲人离世的经历,那么《病孩》的表达也许就会减少一分真情的展现。正如蒙克所说,画是心灵的内在映象和眼睛里的映象相结合产生的,而心灵的那一部分所占比例显然更加重要。

《太阳》是蒙克在1909——1914年的作品,是他为奥斯陆大学节日厅设计的装饰画之一。《太阳》的创作受到尼采《人山》的影响,表现出人们对于光的渴望。看到蒙克的《太阳》总会认为非同一人所画,因为这幅画展现给人的是一种阳光,绚烂,充满希望的感觉。画面中太阳的光芒呈放射状照耀着大地,明黄和朱红的光圈射向远方,海面的蓝让人赏心悦目,岸边的草地生机勃勃,堆积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温暖。纵观蒙克1909年之前的时间表,可以发现他的生活逐渐变好。1905年在布拉格举办了一次成功的画展,1906年为麦克斯里恩哈特剧院上演的易普生的剧本《群鬼》,《海达高布尔》进行舞台设计,1908年被圣奥拉夫的挪威皇家艺术协会授予爵士勋章。虽然在这期间蒙克因精神问题在医院调养多次,但不得不说他的心态变得好很多,他的“太阳”终于升上了他的天空。

四.坦然面对困境,真实表达情感

对于蒙克的喜爱,不仅仅在于他的独特的画风,而在于他坦然面对困境,真实表达情感的勇气。虽然他生活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父,兄弟姐妹更是备受病痛的折磨,自己也被遗传病困扰着,可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在为自己喜欢的绘画事业不断奋斗着。李开复,一个让人嫉妒又佩服的人生赢家,几年前他曾狂妄的写下《世界因我而不同》的自传,毫不顾忌的展现着他的成功,但是,再成功的人也会生病,癌症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后来的他凤凰涅槃写下《向死而生》。两本书,同一个人著,态度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傲视一切,后者是坦然面对,《向死而生》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慨:“我还有与生俱来的欲望和恐惧,但我不避开他们,也不想驯服他们,我会与他们和谐相处,并试图从中获得更大的力量,因为生命的欲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4]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平坦,都在颠簸中进行,成功的人是努力翻越沟渠的人,而失败的人则是在坎坷中萎靡不振的人,蒙克自然是前者。一幅打动人的画情是要以感为依托的,空有高超的技法,独特的表现形式,高于常人的天赋,没有乘积的文化,没有或悲或喜的生活经历,没有始终如一的初心,那么画也就只是画而已。

注释:

[1]段守虹.蒙克与《呐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8-10页.

[2]段守虹.蒙克与《呐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7页.

[3]爱德华蒙克. 蒙克私人笔记.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李开复.向死而生.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87页

猜你喜欢
蒙克经历画家
蒙克与《呐喊》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酷炫小画家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