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石涛山水画构图的特征

2018-04-01 12:14张洋洋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石涛景物山水画

张洋洋(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引言

山水画的发展自魏晋六朝开始,到明清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的历史沉淀,山水画的技法逐步的成熟。石涛所处的时代的绘画,在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特有的风貌。文人画勃兴,山水画盛行。以“四王”为核心的文人画呈现出“复古”“崇古”而又间接创新的倾向。同样以“复古”为核心的山水画领域主张对前人的画法画理进行再现,以“仿古”为最高境界,脱离古意,就视为脱离正统。

石涛绘画构图形式有传统的“三叠”和“两段”式构图与最具超前性质的“截断”法构图。石涛的绘画成就不止是一种创新,还有一种凌驾于绘画之上的一种精神。他不拘泥于约束,努力的挣脱束缚,大胆的追求个性上的张扬,从对于绘画的“笔无定姿”到“笔墨当随时代”;从“我自用我发”到“无法而法”;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石涛正式沿着这样的一条道路,成为一个具有最具创造力,最具艺术个性的艺术大家。[3]

一、石涛山水画构图综述

清代的中国绘画,在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特有的风貌。文人画勃兴,山水画盛行。以“四王”为核心的文人画呈现出“复古”而又间接创新的倾向。同样以“复古”为核心的山水画领域主张对前人的画法画理进行再现,以“仿古”为最高境界,脱离古意,就视为脱离正统[4]。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石涛也十分重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和探究,但却不倾向于某家某派。主张学习古代大家的画意,画理,却不只是简单的临摹古迹。对于一味的仿古,而失去真我,石涛的态度始终是批评。因此,石涛始终以古法为积淀,在山水画创作中保持自己独立思想与人格,在当时一味尊古的清初画坛大涤子可谓一潭清流。

二、石涛山水画构图特征

谢赫早在《六法论》中提出了“经营位置”。也就是取景造意。画面的布局构图,是整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画家笔墨情趣审美体验的重要体现。石涛绘画构图形式有传统的“三叠”和“两段”式构图。“三叠”即: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两段”即: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但他却认为这种方法对表现山水的丰富多样性有所缺失,“三叠”程式的机械运用,丧失了三远的空间视觉距离,这样的“三叠”无疑就是复制粘贴。“两段”模式的刻板套用很容易导致山和景有机关联的缺失。事实上“三叠”“两段”式构图曾产生过很多杰出的作品,引起了一阵剧烈的反响,从而导致世人争相模仿套用,使原本赋有创造性的构图形式演变成现在毫无生气的模板。石涛一生游迹于山川,创作实践经验丰富,曾说:“山水真趣,需是人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换,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1]可见石涛批判的是没有生活经验的简单套用,反对死法则,关键是活用。他主张要把景、云、山这三样东西贯通一气,成为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要用特别的手段,冲破俗迹,只要能令景、云、山生气活脱,即使有失局部细碎,也不会妨碍整体效果。当然也有例外。如自然景致中就有这样的实际分疆,古诗句中“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即是如此。

根据石涛对于“三叠”“两段”式构图批判又继承的态度就难想象他会在中年以后创作出——“截断”这种特立独行而意境深远的绘画构图形式。石涛在其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指出:吾人之任山水也,任在不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至不能任广。[1]画山水,不能把所有能看到的景象统统搬到画面上,而是要根据画面的需要,以及画家的情感意志对景物进行取舍提炼,什么都想表现只能导致画面繁杂拥挤,不够深刻。因此,石涛提出“截断”的构图方法。他说:“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人也”。[1]自然中的山川树木往往密集、繁杂而又拖沓,所以就需要采用要截断法,构造出一种非同一般的境界,去掉那些繁复的,多余的,不美的景物,留下入画的,美的景物,并加以组合,使山水画构图由“平”转“奇”,变化莫测,而又有章法可寻。林紓说:“余论画,奇到济师而极……”“截断”一法的出现使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形式增多,从而使得画面的境界更加深远,这也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经年之功的实践体会,是石涛对山水素材净收眼底,了然于心的深刻体会。因为“截断”之法是局部现整体,一点现全貌,虽没有描绘整体景物,却要对整体景物更加了然于心,才能从中提取出画面所需要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不能尽秀”[13]也就是说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必须要有所取舍。而石涛的“截断”就是一种根据画面需要,对物象进行取舍的方法。石涛善于采用留白的方法,来取代原事物中繁琐复杂不宜入画的景物,反而使得画面更加疏松开朗,给人以轻松雅致的享受,也更使得画面中的景物更加突出和明朗。不过他在大片空白处,仍会根据画面的需要,适当的加入些许小景,使得画面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画面变得更加平衡有秩,同时更加强了章法的多样统一性。而他的有些作品,尤其是大幅作品里,章法布局往往紧密严森,景物较多,但在其极为严密的的画面中,仍会留下些许空白,使得画面爽朗透气。总的来说,石涛山水画构图的特点就是新奇和空灵。

石涛《云山图》为典型的“截断”法构图。此图创作于石涛晚年时期,这个时期他绘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而《云山图》因其独特的章法布局和幽远空灵的意境成为他晚年的精品之作。图中只见弥漫的云雾和部分裸露的山体,不见山脚,而山顶也似露非露的隐约于云雾之中,突出了云雾的弥漫之势。画中山石的画法也不拘一格,用笔粗壮道,挥洒肆意,点线之间用墨的浓淡和用笔的粗细与山体草木的聚散颇具现代感。而在这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石涛仅提取了些许山体进行主要描绘,而与山体相互交织的云雾即采用了大面积留白的方式,而在大面积留白的地方,石涛又添加了些许虚实结合的草木和比较虚的山峰使画面更加平衡有秩,画面的上半部分用墨和花青营造出远处烟雾缥缈深远的感觉,与近处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无意中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副前所未有的,具有超越性的构图形式,虽为一段小景,却传达出幽远的意境,在当时山水画以山石的堆砌为主流的清初画坛,无疑是一副独具创作思想与审美意趣的存在。即使在当代仍会有很多画家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去借鉴石涛《云山图》的构图形式。由此可见“截断”法构图的超前性与开拓性。

猜你喜欢
石涛景物山水画
四时景物皆成趣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苍松秋色》
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