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实践育人视角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究

2018-04-01 23:3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106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地协同行政

刘 碧 强(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6)

0 引 言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建设步伐,成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1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在校内外建立的以实践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平台,也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研发成果技术转化与应用、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产学研政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重要桥梁。按照不同标准,可将实践教学基地分为不同类型。如按照基地与学校的隶属关系,分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共建单位的性质,分为校企合作型、校政合作型、校社合作型、校际合作型、多元主体协同型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协议互动关系,分为单一型、发散型、网络型实践教学基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大类专业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有必要按照协同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1 培育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长期以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失、实践教学平台不足是掣肘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难点。就业渠道与职业选择多元化,对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校企政社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1.2 促进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要求

公共管理学科存在学术认同、学科认同、学者认同尚未确立等深层次问题[2],形成和建构中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学科需要展开深入理论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3]。要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进行综合考量,着力打造基于全方位、多层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研共同体,在实践教学中推动公共管理知识增长,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和繁荣。

1.3 公共管理院系主动对接、融入并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人才培养忽视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制约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公共管理院系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走出“象牙塔”,积极主动对接、融入、服务社会,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搭建和谐、创新、进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的同时,更好发挥自身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2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实践育人现状

2.1 协同实践育人理念淡薄

“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化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有效举措”[4]。当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些高校的教学、思政、学生事务等管理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视程度不高,协同实践育人理念相对淡薄。一些相关院系领导及教师虽已意识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思考与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基地明显不足,协同实践育人工作裹足不前。与此同时,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相关单位领导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参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理念淡薄,协同实践育人的意愿不够强烈。

2.2 协同实践育人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犹存

协同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开放性的特征,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5]。然而,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根深蒂固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存,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碎片化,制约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育人效果。① 从高校内部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实践教学项目管理权限分散、基地建设责任不明、实践教学资源配备不均衡及共享平台缺失等原因,导致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困难。② 一些单位基于工作机密与组织纪律、经费预算等原因,接纳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集中性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③ 高校行政管理院系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尚未搭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责任分担机制、利益与资源共享机制等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与成效。

2.3 协同实践育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范的协同实践育人管理制度,是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管理制度缺失,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常停留在纸质或口头协议层面,实践基地建设徒有虚名、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人员、经费、教学设备设施等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困难。与此同时,因管理制度缺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卓有成效的指导与督促,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共同体难以构建。

2.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不健全

“开展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6]。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中,无论高校还是共建单位,对基地运行质量的评价与监控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些高校盲目推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项目立项,轻项目执行、评价与质量监控;一些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尽管已着手评价与监管实践教学基地,但“评价机制不完善,基地评价形同虚设”“基地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评价要素不标准、评价措施不合理”[7]。此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切实际,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信息不透明,评价结果未能得到充分运用,都严重影响基地建设成效。部分政治性较强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如党政机关,因单位性质、实践任务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基地评价工作难以得到共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方式方法滞后,也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稳定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2.5 协同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协同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与成效。① 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国家级、省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的数量有限,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校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但基地建设配套经费不足。② 因职称评定、绩效薪酬等激励机制不完善,校内双师型导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限;校外兼职导师数量偏少、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校外实践导师的基本要求。③ 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期间,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措施。④ 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不足,预就业机会很少,也影响实践教学基地对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

3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3.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概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公管系内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该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截止2017年7月,已建立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6个,分别是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闽侯县检察院、闽侯县统计调查大队等。该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以下特点:

3.1.1专业关联度高,实践形式多样

专业关联度是衡量实践教学基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公管系的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中,既有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有与专业特色吻合的历史名人纪念馆、社区等,专业关联度高。在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中,公管系根据共建单位的性质与学生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顶岗实习、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调研。

3.1.2学生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过程中,根据共建单位的工作需要,以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坚持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派大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一方面,根据共建单位的工作需要,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不定期选派个别学生到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等共建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另一方面,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定期选派一批学生到共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志愿服务、专题调研等,期限各异。如近年来,该系每年均组建人数约20名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赴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为期近1个月的顶岗实习;不定期选派学生到林则徐纪念馆、军门社区等单位实践。

3.1.3项目驱动,教、学、研、政多元互动

在公管系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过程中,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省厅级与校级教改项目,以及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项目等为支撑,发挥了项目驱动创新、促进实践育人的作用,实现教、学、研、政互动,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科学性。近年来,本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本系教师还注重教研教改,先后承担教育部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7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在《调研世界》《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数十篇,为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该系学生以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等基地的工作实践及专题调研为基础,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项。

3.1.4支部引领,班级协同,社团助力

在公管系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过程中,注重发挥系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在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以及班级的载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与方法。此外,在实践教学中,依托大学生廉洁社团“福州大学旗山惟廉社”,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与共建单位的廉政文化底蕴,协同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如2015年,该系组织福州大学旗山惟廉社社员、2014级公共管理3班学生,与军门社区居委会合作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赢得居民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3.2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

3.2.1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

公管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行政管理专业素养,巩固大学生的公共管理等理论知识为主旨,选派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到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州市闽侯县检察院等单位社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志愿服务、专题调研等形式,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核心竞争力与就业率。

3.2.2推动了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公管系及公共管理研究院拥有“公共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政策科学与政府管理创新”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其中,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依托厚实的公共管理科研平台与行政管理品牌专业,该系鼓励和支持师生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研教改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3.2.3提高了社会服务与公共决策咨询的成效

公管系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持续为共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如该系师生长期为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等共建单位进行决策咨询,推动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方的共生共荣。

3.2.4促进了班级建设与支部建设,推动了社团发展

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提供了主题活动场所。公管系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了班级建设与支部建设。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共建单位,先后为本系2014级公管3班团支部、公管系教工党支部、则徐人才实验班等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成效。其中,公管系2014年学生团支部曾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连续两年获得校十佳团支部项目;公管系教工党支部荣获2016年校级先进党支部。以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为主体组建的福州大学旗山惟廉社近年来多次获得校星级社团荣誉称号,先后组织开展廉洁诗歌朗诵大赛、辩论赛、福建省在榕高校大学生廉洁知识竞赛等大型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精品活动,被福建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福建省教育厅网、福建省纪委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曾获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全国大学生廉洁社团网络联合颁发的2016年度12.9全国大学生廉洁教育月“优秀组织奖”。

4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协同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育人

4.1 以生为本,在实践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及共建单位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人格,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实到协同实践育人中去,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行政管理专业素养。多元主体要勇于破除协同实践育人的认知偏差,着力和谐、宽松、友好的协同育人文化氛围。注重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组织能力,调动其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和谐共赢,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效协同

“高校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群体或组织就可单独完成的,它是一项涉及校内外、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依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9]。“政府搭台、校企参与、三维一体、共同推进,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有序运行的要求,也是基于‘协同效应’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10]。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以开放式办学的协同思维,打破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体制性、机制性壁垒,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生、和谐共赢。① 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要设置与基地实践有关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② 加强校内部门合作,有效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项目等项目建设中,要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大学生实践项目。③ 推行实践教学基地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协同实践育人的责权利。④ 深化校内外共建单位合作,探索基地建设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明晰实践项目成果权益归属与分配机制。⑤ 建立常态化基地信息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与学生管理、实践项目管理等相关的信息。

4.3 项目驱动,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中的功能

“如何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不仅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跨越的‘达尔文鸿沟’”[11]。“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有利于丰富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运作经历,提升项目操作能力,进而丰富职业技能”[12]。在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中的基础性平台功能,以各级各类学术性或应用性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促进社会实践。① 项目源自实践。行政管理专业师生可根据基地的性质与功能,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挖掘教研素材,提炼与基地有关的科研主题,进行相关项目申报与理论研究工作;② 项目服务于实践。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实践导师与学生根据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实践感悟,提出有助于完善共建单位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政策建议,进而解决其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要优化实践项目选择,规范项目立项、执行、考评与质量监控等环节,以项目推动共建单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4.4 打造品牌,创新协同实践教学的形式、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应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效益意识和整体优化意识,改进案例教学法,探索‘教师互助’长效机制,提倡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导开展社会调查”[13]。要以特色明显的实践活动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品牌,助力行政管理品牌专业与品牌学科建设。除传统知识培训讲座、案例研讨、参观式学习、志愿服务等教学方式之外,可采取体验式实践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调研、顶岗实习、电脑化训练、项目导入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既要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也要遵循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以创新建品牌,以品牌促创新。可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教学工具、手段与技术,搭建“基于e-Learning 平台的网络学习社区”[14],塑造网络学习共同体。

4.5 规范制度,推进协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建设要“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发挥管理制度的规范功能,又要增加管理制度的弹性,以保障教学具有选择性、个性、弹性和开放性”[15]。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建章立制,以规范的制度明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标准、程序,推进协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流程,重点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与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特点及其实践需求,开发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4.6 以评促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与监控

科学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评促建,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运用师生自评、教务处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共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坚持SMART原则,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实践课程体系出发,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监控,并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进行调控”[16]。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高等教育行政主管单位,要定期督查和监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及时发现基地运行中的问题,严明基地实践教学纪律,完善基地建设问责机制。健全基地准入与退出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基地动态调整机制。

4.7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推动基地可持续发展

4.7.1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保障体系

(1) 组织保障。可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与共建单位协同,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决策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决策委员会负责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重要事务决策,确立基地共建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思路等;执行委员会,负责基地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如明确任务分工、调配实践教学资源,做好实践学生组织与管理工作等。条件成熟的院系,可整合行政管理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资源,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基地运作。

(2) 经费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渠道,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①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经费;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下拨的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经费,以及与基地建设有关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挑战杯项目培育经费等;③ 学院自主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④ 与基地有关的教师教研教改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并争取获得基地共建单位的经费支持。在做好经费保障的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计财处、监审处、纪委等部门等,也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防范和化解基地建设经费使用中的廉政风险,提高基地建设经费使用效率。

(3) 双师型导师队伍保障。高校要重视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① 要注重培养和提升本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技能。② 可吸收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单位的社会人士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校外导师。

(4) 实践教学设施保障。健全的实践教学设施是提高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条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主要是指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各类教学软硬件、电脑、教学器材、影像设备与器材等。

4.7.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激励机制

(1) 对学生的激励。要在学分认定、评先评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基地实践经历与调研成果。在实践期间,学校与共建单位要争取给予学生适当的交通、餐费补贴等,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 对实践导师的激励。鼓励和支持校内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踊跃申报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关的教改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积极性,并在工作量认定、绩效工资核算、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照顾。鼓励共建单位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学生实践导师,对于实践指导成效显著的单位实践导师,建议共建单位在绩效薪酬考评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5 结 语

实践教学基地开辟了协同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高校公共管理院系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日益紧密。高校公共管理院系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对接并融入社会,打破校内外各类组织间壁垒,建立、健全多样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基地,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通过协同实践育人,推进高校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有机融合。近年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了和谐、创新、协同的多样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实践教学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公共管理院系要秉承以生为本、平等友好、互惠互利、互联互通、协同创新的原则,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公共管理实践技能、公共领导力与廉洁力等素质为目标,以班级、学生党团支部和社团为载体,借力校院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办)等校内支持机构,有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荆玲玲,陶 楠,张 燕.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6(6):123-125.

[2] 张再生,白 彬.基于范式分析的公共管理学科身份危机与发展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46-50.

[3] 崔运武.论当代公共管理变革与学科专业发展和教材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4):135-138.

[4] 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19-222.

[5] 赵 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与对策——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3):49-53.

[6] 肖 洪.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青年科学,2009(5):69-70.

[7] 龚兵丽,郑长涛,戴克林.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5):197-200.

[8]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9] 卢冬君.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5(6):25-28.

[10] 杨 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6-228.

[11] 叶伟巍,梅 亮,李 文,等.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6):79-89.

[12] 方付建.行政管理专业项目化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改进探讨——以 Z 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5(6):31-34.

[13] 吴 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76-178.

[14] 陈淑洁,叶新东,邹文才. 基于e- Learning平台的网络学习社区的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75-78.

[15] 刘 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对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49-50.

[16] 刘元林,孟庆强,潘 莉,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9-24.

猜你喜欢
基地协同行政
行政学人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