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中水系规划下的水文化

2018-04-02 06:45平,喇
陕西水利 2018年1期
关键词:渭河水系景观

王 平,喇 路

0 前言

关中地处陕西省中部,南北介于秦岭和北山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面积约5.55万km2。关中地势广袤平坦,历史上曾经水草丰茂、沃野千里、生态良好,被文人墨客描绘为“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史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同时以八百里秦川著称于世。曾经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周秦汉唐盛世。秦时建设的郑国渠、汉唐时的渭河漕运和长安城供水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关中八惠”更是开创了我国近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建国后,全省人民在渭河及其支流以及黄河干流上建设的一大批灌溉、供水、防洪工程,基本奠定了关中地区现代水利工程的大格局。

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及“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等系统治水思想为统领,陕西省提出“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用好水”和“陕北引水、关中留水、陕南防水”的治水方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为进一步推进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和支撑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2014年开展了关中水系规划,绘制了关中水利规划蓝图。

1 关中水系规划概况

关中地区黄河流域,包括关中的渭河流域、黄河干流及入黄支流,涉及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韩城、杨凌等6市1区。关中地区主要水系为黄河和渭河,确定黄河干流、渭河干流以及渭河9条主要支流(南岸有石头河、黑河、沣河、灞河及沋河等5条,北岸有千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4条),共11条河流为关中地区骨干水系。

关中水系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理念,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最终目的,以关中水系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已成灌溉、供水水源工程及其输水渠系为依托,以正在实施的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调水和东庄水利枢纽等一大批在建拟建工程为新的支撑,遵循系统治理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建设“四横十纵”的水系框架(其中:“四横”自北而南分别为东庄、古贤供水线路为主形成的渭北黄土塬区人工水道;宝鸡峡、泾惠渠、卤阳湖、洛惠渠、东雷抽黄等渠系形成的渭北台塬区人工水道;渭河干流;渭河南岸结合古漕运明渠、渼陂湖、昆明池、八水绕长安盛景的恢复打造一条横贯东西、串联秦岭北麓各支流、蓄滞洪区、湿地、湖泊形态多样的水生态廊道;“十纵”分别为黄河干流以及渭河主要支流千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石头河、黑河、沣河、灞河、沋河等10条南北向天然河道共同构成关中骨干水系网络格局。)和水系联通、水源调蓄、防洪保安、生态环境、水文化景观和海绵城市等六大支撑工程、九类分项工程(联通、水源、防洪、湿地、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海绵城市)的总体布局。

2 关中水系规划下的水文化体融入

在关中水系规划背景下,通过深入挖掘流域水文化,构建渭河水文化、黄河水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水文化,以关中城市群为依托,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构建关中水文化主题板块。将水文化建设贯穿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注重融入水文化元素,大力构建水文化体系,持续推进水文化建设。

2.1 关中流域水文化

(1)灿烂文明的黄河水文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治理、开发、利用、保护黄河,并与黄河相依相存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黄河水文化。

黄河水文化与治黄活动相伴而生,黄河水文化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规律,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开展治黄事业,在全面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中,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优势,以黄河水文化引领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积极开发兴建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利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黄河资源,发挥区位优势,以堤防等工程设施和湿地为依托,大力塑造以水为题、以水为景、以水为用、以水为乐、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景观。

大力弘扬和发展黄河水文化,加快实施文化兴黄、科技兴黄、人才兴黄战略,倾力打造和谐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健康之河,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让黄河水文化更加璀璨夺目[2]。

(2)源远流长的渭河水文化

悠悠渭水,奔涌不息。渭河,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几千年变迁生息不止,孕育了三秦大地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及丰富的渭水文化。

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传说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炎帝、皇帝均诞生于渭水流域。战国时秦修郑国渠,汉时凿六辅渠、建白渠、唐时在郑国渠和白渠的基础上修郑白渠,宋元明时注重对原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复和重建,直到近代“关中八惠”大型水利工程普惠关中。这些水利工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渭河水文化,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秦人兴水、用水的水利精神。

渭河水文化的构建,将挖掘、发现、研究、整理渭河水文化史料做为基础,将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在自然界中的核心作用,社会及自然对人的价值理念引入到渭河水文化的构建之中,将渭河水文化的构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将渭河打造成陕西最长最大的河滨公园和关中新的生态走廊,构建“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生态渭河[3],使渭河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推进水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2.2 关中地域水文化

以关中城市群规划为依托,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构建关中五大水文化主题板块。

2.2.1 汉唐文化、八水长安——西安(西咸新区)水文化主题板块

西安作为渭河乃至陕西水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不断凸显其水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关中水文化建设的龙头。

(1)统筹规划,将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全工程。2012年,西安市全面启动“八水润西安”工程,明确提出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展现水的文化功能,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被誉为关中山水最佳处的涝河渼陂湖,将文化融入于景观的全省渭河综合治理第一桥—灞渭桥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启动,从东边的浐灞广运潭,到西边的沣河斗门水库,从城南的唐城曲江池,到城北的未央汉城湖,亦或是城中的明清护城河,西安的每一处水景观,无不镌刻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印记。

(2)挖掘改造,把主题文化嵌入到水利景点的配套设施中。针对文化色彩欠缺的水利景观工程,注重依托现有场所,深入挖掘各景观的历史文化素材,加大配套景观的主题文化覆盖。先后在汉城湖建立天汉雄风广场、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景观,彰显汉文化主题;在大唐芙蓉园、曲江南湖再造大型唐代皇家园林等景观,彰显唐文化主题;在护城河开展水上游览区,轻舟游弋其上的市区水景初步再现,明清文化元素得到凸显。2.2.2周秦源头,渭水神韵——宝鸡水文化主题板块

(1)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摒弃单纯水工程思想,树立打造区域水文化品牌的理念。将水文化工程与水利旅游融合起来,突出水与文化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水利风景区。

(2)在渭河治理中融入水文化内涵。将与渭河有关的文化史料、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历代人文遗迹以及与渭河有关的传说、典故、趣闻等,融入渭河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打造出了“渔舟唱晚”、“在水一方”、“蒹葭台”等多处水文化主题园,赋予渭河更有灵魂的内容,使渭河“百里画廊”横空出世。

2.2.3 秦风汉韵、渭河古渡——咸阳(杨凌)水文化主题板块

咸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秦汉文化”。咸阳水文化建设就是要围绕秦风汉韵来建设、经营、宣传和推广。在建设中要运用“秦砖汉瓦”,突出秦汉古色,充分挖掘“秦都”、“汉陵”等城市历史文化题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展现浓郁的秦风汉韵,使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历史人文特色与现代文明气息相得益彰。

图1 关中“四横十纵”骨干水系基本格局示意图

渭河生态景观廊道咸阳段主要突出以“秦文化”为特色的设计理念,景观长廊、亲水平台等以秦朝时期建筑风格为主,路灯、护栏、座椅等均附以秦代文化符号,如兵马俑、铜车马等。

2.2.4 人文荟萃,黄渭交汇——渭南(韩城)水文化主题板块

传承和弘扬黄河水文化、渭河水文化和渭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创建以黄河、渭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工程。

渭河渭南段文化生态长廊用一条蕴含着丰富渭南文化及渭河水文化的长廊连接起来,使整个渭河文化长廊的景观连为一体。从渭南历史名人群雕到治水历史名人雕塑,从生态绿地景观到水文化公园工程,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及深厚的渭河文化景观之美。整体规划以突出渭南文化历史地位为主,以表现渭河生态文化为主题,使得渭河文化旅游产业更具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参与性,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2.2.5 耀瓷故里,漆沮交融——铜川水文化主题板块

铜川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以水或水利为题的诗歌、民谚、传说在铜川广为流传。铜川现代水文化建设,不断尝试挖掘铜川的文化内涵,结合不同地域和水景观功能区划,做好“两廊两区一湿地”格局的水文化建设。“两廊”,即以漆水河川口至耀州区城南段的绿色防护型景观长廊和沮河风情长廊带两个廊道,展示漆、沮地域文化和现代铜川人的精神面貌;“两区”是指分别位于南北的新老两市区,新市区的水文化要突出体现绿色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都市水景观,老市区要体现山水相依、富有生活韵味的休闲水景观;“一湿地”是玉皇阁湿地,要体现关中民俗的水文化。

3 结语

关中治水历史悠久,治水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水文化基础,水文化与水利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变迁相互交织作用。关中水系规划以期通过水资源开发、防洪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文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措施,形成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关中柔性水网体系,打造安全、健康、优美、智慧的关中水系。

以先进水文化为引领,从“人水和谐”的战略高度来研究治水思路问题,加强水文化建设,研究水文化与治水实践的关系,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通过建设精品水文化工程、提升水文化软实力、规范管理体制,构建关中水文化体系,推进现代化水利持续发展,促进我省水文化繁荣发展,再创治水兴秦新辉煌。

[1]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2008,第7卷第4期.

[2]程宇昌.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国内水文化研究述评[J].南昌工程学报,2014.

[3]刘建林.渭河水文化之生命传承[J].陕西水利,2008.

[4]陈丽娜.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水文化规划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

猜你喜欢
渭河水系景观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故乡
故 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