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意表达习作指导策略探究

2018-04-02 20:02陈春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命题习作笔者

陈春生

(诏安县深桥镇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然而,纵观时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迎合考试标准、陷入庸俗化模式”的弊端,教师的习作指导存在“多灌输、多说教、少感染、少陶冶”的现象,造成学生作文思路狭窄、语言乏味、题材雷同,缺乏童心、童真和童趣,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无情地扼杀。教师应当根据“学情特点”及习作要求,实施创意表达习作指导策略,也就是在习作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在命题创新、习作形式创新等方面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交流、自主表达、自主展示的习作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习作能力。

一、创新命题,解放学生个性

僵化刻板的作文题目必然限制学生思路,影响其兴趣,这是目前作文教学的通病。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应从创新命题开始。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点、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创新命题思路,使作文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一看题目就会激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

(一)在触动学生心弦处命题

教师要在学生备感亲切的情境中进行习作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情要抒。如有一次,刚听完有关抗日战争报告会,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报告内容,于是笔者顺着学生心理也回应了一句:“日本鬼子真可恨!”学生看到教师也参与讨论,更加热烈地说开了。笔者伺机点拨、提示,这时全班同学踊跃发言,互相补充,有不吐不快的感觉。笔者随即列出《日本鬼子真可恨》《报告会上的掌声》《印象最深的一次报告会》等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挑喜欢的写”。由于学生平时所有的知识积累都和这有血有肉的场面发生碰撞,个个热情高涨,积极拿起笔来,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呈现在笔者面前。

(二)在体现时代特色中命题

在每次的作文训练中,笔者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体现生活特色的命题,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细心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进而把他们获得的信息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转化成文字。例如《不出门的买卖》《妈妈也成低头族》《乡村广场舞》等。这样的题目,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色彩,也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训练起来兴致勃勃的。

(三)在捕捉课外阅读素材中命题

广泛阅读就是在课内外接触大量的言语材料,建构语言模型、增加文化底蕴。[1]加大阅读量,这是课标要求之一。如何巩固并提升课外阅读成效呢?教师可以从阅读过程中挖掘命题,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如学了一本有关介绍电视机方面的书,笔者就拟出了《我学会了保护电视机》《电视机是我的好朋友》以及《屏幕图像不清怎么办》等题目。面对这些命题,学生积极性高涨,总能认真阅读,顺利写作。

(四)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中命题

学生的心灵世界总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色彩斑斓,想象力是那样的丰富。教师可以开拓思维的高度上进行命题,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变被动为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层次展开想象,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如有一次作文指导课中,笔者针对本村大力开山、毁林、采矿、种果这一现象,启发讨论:开山、采矿、种果,富了一方百姓;毁林、毁草,造成水土流失。进而设计了《大山是个聚宝盆》《20年后的大山》《种果、保林、哪个重要?》等命题。学生联系平时在村里的所见、所思,大胆想象,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二、创新形式,放飞学生心灵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2]但是,时下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的现象,学生被动地沿着老师指示的方向、思路去写,毫无自主兴趣与自主思维可言,致使他们常常望“文”兴叹。笔者认为,必须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倡训练形式的创新,将写作的训练生活化,让学生“放飞心灵”,写创意之文。

(一)开拓“通道”,让学生自由诉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家长外出经商或打工,尤其是相当部分的农村学生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藏着不少话儿,想对出门在外的父母诉说,他们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这类学生特别需要有一个自由诉说情感的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自由诉说”呢?“自由”本意指没有阻碍的状况,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如笔者针对这类学生在学习、守纪的情况,以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烦恼等,在班级中创设了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诉说情感的习作通道——“我向父母说说心里话”,以此鼓励学生把这些进步或烦恼写信向父母汇报。在此基础上,笔者定期把学生的这些向父母诉说心里话的信汇编成习作专辑。平时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就以书信的形式向父母反映。这样,既让家长身在异乡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关注到他们的生活,同时,学生在写信过程中回顾、反思与发现自己的优点,鼓起生活、学习的信心,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写作能力与兴趣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作文中为了迎合教师的“作文评分标准”,在作文中编造“无中生有”的“故事”,空话、假话、大话连篇。为此,在引导学生参与习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拥有自主创意表达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真正实现学生习作“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让学生的习作中流淌着学生的真情实感。如只要接手新的班级,笔者都会作自我介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要求学生根据亲眼目睹的情况,给教师写一封建议信,谈谈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和要求。而笔者对于学生的信,总是报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回信。再如,笔者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班风的建设及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各抒己见,用朴实的语言写建议信。而后,笔者组织班干部,对学生的信件进行受理,广泛吸收合理建议,改进班级工作。这一切,为学生自由表达提供了宽松、愉快的机会,学生在这“建言献策”过程中,获得思想、情趣和写作能力的丰收。

(三) 标新立异,让学生新颖表达

写文章至关重要的就是立意要新。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即使一个已被人们写滥了的题材,如果在构思立意时能摆脱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进行反向思考,这样的文章依然可成为创新文章。比如同样的题目《妈妈的爱》,一般情况是学生通过一两种具体事例来体现妈妈的爱,写出妈妈的关心、爱护。这时教师鼓励学生不要受“章法”束缚,让学生多考虑,妈妈的爱难道仅仅是“真爱”?这时个别深有感触的学生就会反题意而写,不写真爱,而写妈妈对自己无知的溺爱,写妈妈没有明辨是非,把溺爱当做“真心的爱”。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就把文章写新颖了。

猜你喜欢
命题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