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
——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2018-04-02 20:02李晓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学类六安题干

李晓琴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 长汀 366300)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由原来的选考修订为两类文本必考,2018年高考语文要求不变,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素养形成、能力提升有了较全面的考查。以往两类文本阅读选考时,在复习备考教学中多选择实用类文本复习与作答。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阅读题之后,从复习备考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以2017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福建考生的答题为例,该题总赋分值为14分,全省理科平均得分为6.58,文科平均得分为6.93,得分不到总赋分的50%,这得分明显偏低,也低于教师、考生、评价机构的预期。[1]造成这种考试成绩的原因可能很多,但结合高三备考的经验分析,考生考题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考题意识就是考生面对考试题目时的审读题意、思考方向、答题角度等意识,考生的答题意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考试得分。考题意识在考生解答文学类文本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问题审查不清,不明题意;有考生明白了题意指向与要求,又未能将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思维结果;还有的考生整合知识为答案时,由于未能读透文本内容,答案答得不全面、不完整。基于此,笔者认为增强考题意识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

一、读透文本,转化题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应以读透文本为基础,以转化题意、明确题意指向与要求为根本。如果仅能理解题目要求,文本内容却理解不到位、不深入,那么,理解了题目指向又有何用,还是不能答好题。同样,能读懂、读透文本内容,能理解文本意蕴,可题意要求不能很好把握,也难以答好题。

(一)读透文本,理解文意

读透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旨在为答题服务。如何将文本读透?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文体知识体系,让学生有答题必备的知识储备,在答题时有选择的空间与准点。从全国卷文学类文本内容的选择来看,更注重选择小说与散文文本,这就要求教师重点让学生积累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知识,为阅读训练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使学生在而后的阅读备考中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文学类文本的文体意识要强化,阅读小说文本,抓好五个命题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手法和主题,具体在阅读中就必须注意叙述的人称、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描写的作用、线索的安排、情节的构思、主题的表现等;阅读散文文本,首先要明确散文文本“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具体到阅读备考中就是必须注意叙事的方式、写景状物的方法、选材的散与主题的聚、景与情的关系、事与理的交融、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等。其次是教师的训练指向要明确,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中文学类文本,把握该文体命题特点,设计出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与内容指向,给学生提出比较清晰的思考与答题方向。例如读小说文本,就重点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与主人公有关的人物关系,围绕主人公记述了哪些事,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形象、性格),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等。读散文文本就重点关注叙事的由头,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行文中的情感变化,作者借助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感,意蕴丰富的语句、段落等。以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就应圈画出与主要人物相关联的事件,“我”因在伦敦被炸伤住进医院,因接线员的接线错误,“我”与“她”通过电话相识、相知,但最终因她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我们”未能相见,“相识”只是从声音中的想象得来,相爱更只是彼此的相互依赖而已。在这期间,文本中有许多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的句子,也有“我”对她的感觉评价性语言,如“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等。这些内容的圈点勾画,为解答问题有很大帮助,便于考生答题时准确定位,对全文又能整体把握。

(二)审清题意,明确指向

考生能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就是为答题打好基础,但如果题意不理解,不能明白命题者要自己做什么,即使有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依然答不好题,答不出准确恰当的答案,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所以,理解题意指向和答题要求对答好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准确理解题意就需要注意抓住题干信息,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遇到不好理解的题干,还要转化题意,将题意要求分解出来。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第5题为例,“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该题干中的关键点为“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好处”,要“简要说明”。考生要转化理解题干要求就是“要简要说明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这“好处”也可以理解为作用、妙处等,“谋篇布局”要从为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方面来说明。从题干要求来看,就是要考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行文构思与写作思路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渴”这一中心来选择材料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能这样理解题意,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再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就不难了。又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的第②小题为例,题干是“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考生审题时就必须审清题意,抓住关键——“锄”的寓意,而不是作用、意义,不能从标题的妙处方面去答。这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情况来说,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结合文本的整体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要答出其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此题题干中其实已有明示——“有什么寓意”,也就是说“锄”不只作为一种农具,还有所寓指,具体还寓指哪些方面,考生要对文本作深层解读,准确理解内容才能概括出来,这就是前述读透文本的需求的。

能读懂悟透文本内容,就为答题打好了根基,搭好了支架,若能审清题意,明确指向,已是答好题的关键所在了。

二、整合知识,外化思维

理解文本内容,审清题意要求,目的就是为了答好题。在复习备考的检测练习答题与高考答题评价报告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考生读懂了文本,也有相应的文体知识积累,却仍不能整合好知识,外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还是不能将答案很好的呈现出来,写出来的答案经常是答非所问或条理不清的。造成这种答题结果的原因是知识没整合完整,思维方式混乱,答题思路不够清晰。

(一)整合知识,转化成答案

审清题干要求,转化题意之后,要积极搜寻自己已积累的相关答题知识,明确答题区间,将知识转化为答案。如何整合知识呢?还得从题干的具体要求下手,不能只简单的填补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属于鉴赏层级了,运用知识要得当,要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评价,展示自己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与理解。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从这要求来看,探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注意思维的层次与方式,分析时要关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再以2016年全国Ⅰ卷《锄》的第②小题为例(原题见前文),分析“锄”作为标题的寓意,首先应理解锄作为农耕工具,这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如果回答锄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这答案显然不符合题干的“寓意”要求,这只是表层含义,不属于“寓意”。要求考生整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解答“寓意”,六安爷坚持去锄地,不是为了好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耕地已被征用,再没机会来此锄地了,“锄”作为像六安爷一样的农民们世代耕作的工具,在这里应象征六安爷的人生与精神;而这块曾作为农田的土地将不复以农田存在时,六安爷以他独特的方式锄地“过瘾”,这是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深热爱,是对曾经生活的怀念与敬意。再结合作者的写作立意与全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背景来看,作者把悠远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放在一起使之发生碰撞,把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表达了农民在失去土地之际的茫然与创痛,在此,六安爷锄地是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向心爱的土地告别,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考生若能这样解读与分析,整合知识,那么整合出来的答案应会比较贴近参考答案。答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就是要整合解答考题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要求,深入理解,缜密作答,转化成贴切的答案要点。

(二)外化思维,力求答案完整

在分析考生的答案时,经常会发现学生的答案答得太肤浅,只在一个平面滑行,没能深入文本意蕴,挖掘文本内涵,准确解读文本主题,也就是说思维的角度太单一化。“在语文试题中,无论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还是理解性的能力考查,本质上都是思维水平、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的检测。因此,语文备考毫无疑问要关注学科思维的酝酿、生成、转化、外化等过程。”[3]如果考生答题思维的广度深度不够,答案就会不完整、不全面。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的第6题为例,问题是:“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抓住题干核心“艺术效果”来结合作品分析,从哪些方面分析这艺术效果就是考生的思维角度了,这里的“艺术效果”就要求考生从全文的艺术结构、文体特色、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方面思考,考生写出的答案才能更完整全面,更吻合参考答案的要点。否则,就容易遗漏要点,顾此失彼,答不全面,有考生的答案为“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想象,使读者对故事回味无穷”,这考生的答案仅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回答了问题,遗漏了“真实性”这个要点,也没有具体分析,这样的答案不仅太简略,根本就没深入到文本中去,只是整合了一点知识运用到答题中来。[1]要把答案答得更好,考生就得外化思维,多角度来解答,由浅入深全面作答,力求答案的完整。

增强考题意识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只有读透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审清题目要求,整合知识要点,按照思维逻辑的周密性来作答,才能将此类文本答得更好。

猜你喜欢
文学类六安题干
数字算式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文学类
六安茶香也袭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