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老子》思维过程论

2018-04-02 23:40张平虎
关键词:老子万物事物

张平虎



“反者道之动”——《老子》思维过程论

张平虎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蕴含深刻哲理的《老子》是老子思维的产物,“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存在于老子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通过对“道”的运行过程及其基本内因的探究,再将老子思维表现与“道”的运行过程相比较,可进一步窥探老子的思维过程。“道”的运行表现为从“道之反”到“道之动”,最后“道之周行”的循环,老子的思维过程则表现为以万物之“反”为伊始,完成“正反而合”思维周行。

老子;反;周行;思维过程

《老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1]48,其思想之深邃、论域之宽广、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给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烙上了深刻的印记,同时对于民族思维方式的养成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老子》思维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窥探老子的思维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对老子思维的过程化展示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子深邃思想内涵的各个方面。

一、《老子》思维过程化的可能性

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不同,老子的五千言几乎都是结论性的阐释。前者将思想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进而重视过程的推演;后者则直接以概括的形式直接呈现思想结论。那么,是否对于《老子》思维过程化展示,仅仅意味着是个人“想象力的私生子”,是以一家之言来臆造老子的思维过程。首先有必要澄清对于经典的阐释,至少有这么三个基本要素:时代性的诉求、民族性的形式、个人化的理解。于此,任何一种经典阐释的观点必定是有个人化的理解参与,不能因为《老子》中没有出现类似西方的典籍中的“辩论”环节,就称《老子》的思维过程是不可展示、不可论证的。这毋宁说《老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一般,甚者是“无”的产物,“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老子作为人的存在,其思维产物必定是一个过程化的成果,必定有时代氛围和个人理解的思想前提,通过媒介即文字流传后世。可以肯定,《老子》一书是老子思考的产物,而不是某种神秘性的不解之谜,因此其思维过程的存在性毋庸置疑。

对于老子思维过程化的展示,通过《老子》一书和老子对于某些问题的阐释中寻得,即老子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如何推演他的观点?以及在这样的一个观点阐释中是否存在一条思维主线?若存在,他的思维起点是什么?有了思维起点之后又是如何运转的?这样的一种运转是否还能自洽他的思维主线……这些问题都是寻求老子思维过程的重要依据,在《老子》内容的选择上皆出自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因其以王弼注本为主,而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影响深远,被人们广泛评注,故以此版本中的内容作为论述老子思维过程的起点。

众所周知,“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和最高范畴,整个老子哲学体系就是按照“道”的预设与运行而展开的,历来对老子哲学的研究从宇宙观、治国策略、处世之方、人生智慧、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各个方面研究,都离不开“道”的诠释。老子的思维方式,同样是不离“道”的,其思维的过程必定与“道”相符。陈鼓应先生在解释“道”的各种意义时指出:“《老子》书上所有‘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1]2虽然“道”在不同章句中的义涵不同,但陈先生接着又指出它们可以相互贯通。他从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三个方面加以解说,并根据王弼本的章次对文中出现73次“道”的意义进行逐一确定。最后得出结论: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1]29。在第25章中老子提出“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中”即宇宙之中,人与天地并立三才,作为万物之灵长同“道”并立于宇宙之中。老子哲学所表现的动机与目的是以人生为立足点,以人的形上追思伊始,以期寻求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道:“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的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4]287-288以人的根本问题立基,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衍生的源头,老子的哲学思想当然也不例外,老子哲学对“人之根本”问题的立足实际上这就是其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总而言之,《老子》思维过程可能性的论证至少有这么几个依据:其一,人思考问题的过程性;其二,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人”的思维立足点:其三,基于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的分章及具体内容进行分述,以此展示《老子》思维过程。其中第三点正是下文即将展开内容。

二、“道”的周行性及其过程

“反者道之动”包涵了老子哲学的众多义涵,其中就有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即“道”,当然仅含“道”字不能说明此句对于阐释重要的老子思维特色和意蕴有着重要的贡献,毕竟“道”在全文共73处之多,同样“道”只于此充当重要的阐释媒介,即老子的思维的合“道”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统领”。作为思维产物的《老子》同样存于万物之中,同样在“道”的“无不为”之内,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的合“道”性这也是不容争辩的,由此也给我们分析老子思维过程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思路,即老子思维的合“道”性,思维过程的合“道”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道”的演变过程来进一步类演老子的思维过程,若就《老子》中的表面文义,可将“道”推演万物的过程列以下图示:

道→一→二→三→万物

这是对于“道”衍生万物最直观却又令人不解的一份演示图例,不解处在于,“道”如何就能这般衍生万物?梁启超对此图例有过这样的解释:“我想老子的意思是,以为一和二是对待的名词,无‘二’则并‘一’之名亦不可得,既说个‘一’,自然有个‘二’和他对待。所以说‘一生二’一二对立,成了两个,由两个生出‘第三个’来,所以说‘二生三’。生出来的‘三’,成了个独立体,还等于‘一’,随即有‘二’来和他对待。生的‘三’不止一个,个个还都等于‘一’,无数的一和二对待,便衍成万了,所以说‘三生万物’。”[2]50梁启超的解释十分明晰,即将“一”“二”看作相互对待的存在,“一”“二”可以说是对立且统一的存在,由“一”“二”生衍出的“三”作为独立的个体既是“一”“二”的衍生物,又是独立的“一”的存在,继而以此循环类推衍生万物。《易传·系辞上》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即可看作两个相互对待的名词,同样生物的雌雄生衍于此理也是十分吻合。“道生万物”“渊兮,似万物之宗”“万物得一以生”都表现出了“道”的单向衍生性,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将衍生出去的万物复归于有无,复归于“道”,即庄子所说的“天地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由“道”衍生的天地万物又混而为“一”,最后又合归于“道”,就此可以将上述图例加以补充:

道→一→二→三→万物→一→道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的运行过程似乎正自洽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由上可以看出,老子的“道”的周行性,即“道”在不停的循环,不断地进行圆周运动。

“道”的周行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道”周行不殆,万物生衍不息。“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这里老子以橐籥空虚之状,拟万物生衍之态,将自然生生不息的特点比喻得十分贴切。“这个‘动’字,算是万有的来源了。”[2]50“道”通过“周行”,并以“动”为准则衍生万物,从“动而愈出”到“同出而异名”,向前的衍生发展即可看作是从“往”的角度出发看待“道”并生万物的过程,《易经·泰》“无平无陂,无往不复”,有往有复亦是老子的思维特点,如何“复”,即通过“道之动”和“道”的周行性,通过道的自我循环完成复归。“复”归何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朴”。至此“道”的运行特点“道之动”即“道”的周行性已有了过程化的呈现。

三、“动”的基本内因——“反”

那么“道”的周行性的动力因素是什么,上文的分析还只是在道的运行方式上,尚未探究此种运行方式背后的推动力或者说是致使此类循环运行方式的动力因素。梁启超先生说“‘动’是万有的来源”,在解释万物来源以及“道”的运行方式十分合理,但却没有继续说明“动”的来源?“动”作为万事万物存在运行方式,作为“道”的运行方式,自己是否符合“道”?“动”的内部是否存在周行性?只有继续追问“动”的来源,才能进一步厘清“动”的真正涵义,才能更清楚地说明“道”的周行性的动力来源,能更进一步展示老子思维的逻辑起点。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反者道之动”解释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情,发生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3]19

钱钟书说:“‘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 之反,回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做还义) ……《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5]690

当“反”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时候,有正反,相反、违反等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此外《老子》中存在大量相对立的概念如:美恶、祸福、虚实、强弱、宠辱、得失、清浊、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智愚等。大量相对立的概念的存在其实都是“道”的基本存在特性,世人多把目光聚焦在“正之道”,而忽视了“反之道”,根据“道”的阴阳相合,对立统一,老子想把人们从一种单向的思维进程中唤回,使人的思维尽量合“道”,不能违背“道”,从而完成思维的良性循环。

当“反”作为“返”时,即返回、归根、循环,强调事物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遵循归根返源的规律,这就是“道”的内在循环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实现,即通过事物本身发展的“反”性,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通过事物内部的“反”促进事物的“动”。

“道”的运行就从事物内部的“反”即矛盾开始,表现为由“反”及“返”,自“反”归“正”的事物本性,从事物之本性的内在动因到“道”之“动”性的外在显现,完成了一幅完整的“道”的周行图。“反”作为“动”的内因,进一步解释了“反”,作为万物存在状态“动”的来源,这也就是说“道”之周行的基本内因和原初动力都源自“反”。至此我们的论证工作——“道”的周行就告一段落。大量篇幅“道”的运行过程的论证,似乎与老子的思维过程不相关联,恰恰相反,“道”虽然是老子“强为之名,强字之曰道”的产物,但它必定是遵循“道”的基本准则,也是“道”的外在衍生物,被老子用思维用文字形容的“道”的运行过程,既有着合“道”性,又存在于老子的思维产物之中,所以要想了解老子的思维过程,必定要弄清“道”的运行过程,一方面老子的思维过程存在于“道”中,老子的思维也是“道”的衍生物;另一方面“道”的过程也是老子思维的产物,虽然是老子迫不得已之举,但“道”被老子用此方式呈现,也有其极大的合理性。

四、老子的思维表现及过程

文字作为思想传递的重要媒介,《老子》中的文字选择、运用、阐释也必定包含老子的思维偏向。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老子的语言选择言简义丰,朴素自然,语言表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辩证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无论是个人祸福、国家政治还是世间宇宙,老子辩证思维的光芒无处不在。

2.直觉性。“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的直觉思维表现为用感性直观去体悟世间之道,强调体悟过程中的保持虚静,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即“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3.形象性。“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其犹张弓钦?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运用其形象思维将天地比作风箱,将母性之门比作天地的根源,将上善的人比作水,将自然规律比作拉弓弦生动且形象,更能让人生动直观地体悟“道”。

4.否定性。老子的否定性思维通过对现存事物的否定性理解,通过“正言若反”,通过辩证思维中的否定面来表现和阐释“道”的存在。老子否定思维其实不是否定一切合理的存在,而是通过否定面,打开人的另一片缺失的思维,最终达到否定和肯定合一的“道”的境界。老子思维的辩证性对应世人思维的绝对性、单一性。老子思维的直观体悟要求减少个人欲念,相对应在那个战伐不断的时代,无论表现在大国吞并还是小民的私欲上,都呈现出人性的过度贪婪。老子思维的形象性,形象比喻本身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与事物本来形象相对待吻合的同时,提供了更好地进入事物内部的途径。否定性思维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即老子思维的“反”性。

在人生哲学表现中要求人无知无欲,返璞归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以独自的淡泊宁静区别于众人的纵情奔欲,以自我混混闷闷的愚人之心区别于众人的精明灵巧,众人皆希望得到自我表现有所施展,而老子却独以愚顽拙讷自居。无知无欲,返璞归真,就像初生的婴儿般的合乎“道”,随着岁月的增长,世俗的成见不断地附加,让原本单纯的婴儿习得了众多世俗的习气。人的知欲不断增长,老子却希望人们“去甚,去奢,去泰”,婴儿的生存状态十分简单,也最为符合“道”,老子常以婴儿自比,如:“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含厚之德,比于赤子。”

在治国策略上老子推崇无为而治,老子说:“天下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治理天下就是人之欲求所致,人的欲求无止尽,胜负、是非、得失、荣辱、祸福、强弱等无止尽的欲望衍生物是一切致乱之源。老子以无为的方式治国,用简单的方式去消除一切致乱之源。老子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治怎可比之烹饪寻常小鱼?常人思维,大国政治理应气势恢宏,繁复无比,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于修持自身整治万家而后的天下太平,绝不是耍个人的小聪明,而应集众人之智的大手笔,将治国比作烹制小鲜,从无为治国的策略可以看出,老子能够从小事件看出大智慧,从大事中又看清其本质。

本文认为老子的思维也是老子“道”的衍生物,以此为基,通过“反者道之动”逐步探究老子“道”运行的过程,“道”的运行过程,着重中从“道”之“动”性,“动”之“反”将“道生万物”“万物归一”的“道”的周行过程作了论证,此外又简要呈现老子的思维表现的三个方面:语词选择,人生哲学,政治策略。在老子思维表现的三个方面上基本也呈现出“道”的特性,比如:归一、“反”、对立统一。

老子的思维的表现还有诸多方面,如,老子的宇宙观,老子的兵法,老子对世间万物的规律性认识等,不管老子的思维面多么宽广,思维多么深邃,都离不开对其中心范畴——“道”的阐释。牢牢把握“道”的特性及其周行过程,即可窥探老子的思维,其思维起点是从事物的否定面即“反”,“反”表现为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面,以及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性,世人的思维可以概括为“正”向思维,即包涵对事物表面的认识,是一种外延不断扩大却离“道”的本质内涵越来越远的过程,老子的思维通过被世人忽视的万物的“反”的思考,来补世人思维的单向性,呈现万物本来周行的过程,而非万物表面所呈现的单行。至此我们可以把老子的思维过程概括如下:

老子思维以万物之“反”为基始,通过万物的周行本性完成思维的周行,达到“正反而合”的辩证思维结果。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胡道静.十家论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史宁中.论《老子》的思维逻辑[J].哲学研究,2014 (2):50-55.

[7]张小平.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动力因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3(7):69-72.

Moving the Reverse: On Laozi’s Thinking Process

ZHANG Ping-hu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with a profound philosophy, is the product of Laozi’s thinking. As the central category of Laozi’s philosophy, Taoism exists in all aspects of Laozi’s thinking.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Tao” and its basic internal factors, and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Laozi’s thinking with the operation of “Tao”, I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Laozi. The operation of “Tao” is from the “reverse of the Tao” to the “movement of the Tao”, and finally the cycle of the “Tao”. Laozi’s thinking process is manifested in the “reverse” of all things as the beginning, complet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positive” and the “reverse”.

i; reverse; cycle; thinking process

2018-10-02

张平虎(1994— ) ,男,安徽全椒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6.07

B223.1

A

1004-4310(2018) 06-0032-05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事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美好的事物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奇妙事物用心看
智者老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