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2018-04-02 02:00
环球慈善 2018年2期
关键词:萨特丰子恺建筑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 易丽君/袁汉镕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2017年12月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是波兰当代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2002年,她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波兰权威文学奖“尼刻奖”的读者选择奖。《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可能在于小说毫无痕迹地将民间传说、史诗神话与现实糅合为一体,同时又保持着纯净质朴的风格。

听起来有点儿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或者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不错,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是够离奇的: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而各种修辞风格相互渗透,也体现了奥尔加不归顺于任何已有文体的野心。

梦,是这本小说的框架与核心。在梦境的嵌套下,这本书梳理的每个故事都暗藏着西里西亚的史诗脉络,也与西里西亚小城辛鲁达及其周围一带的地区存在着联系。关于梦境,我们在鲁迅《野草》的《墓碣文》里看见孤坟、死尸与“抉心自食”的阴惨恐惧,也在夏目漱石的《十夜梦》里看到时间空间组成的无垠荒漠。由此懂得,文学里的梦境在表达内心时是如此地直接与方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从波兰原著译出的。

《去海拉尔》

王成著 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

《收获》杂志编辑王咸在从事写作20年后,首次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去海拉尔》。小说集的文字质朴单纯,对话、情节都自然地如同生活流动,甚至带有几丝书斋之外的市井昧,特别是第一篇《盲道》,故事探讨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拒绝一个小学文化、“游手好闲”的投稿者?以及如何证明他确实不是怀才不遇而真的是资质平庸?故事中的叙事者“我”,一个文学编辑,也不禁令人想起作者本人。那个有着女神雕像和几只猫的花园,毫无疑问,就是《收获》杂志社所在的大院。

而故事与现实之间若有似无的勾连,写实与虚构之间的游移,也逐渐让读的人感到疑惑:這个小学文化的投稿者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他真的在主人公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月,还问他们夫妇借过钱?由此,作者将真实与虚构打翻弄混,反在平铺直叙之下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神秘现实氛围。就像另外一位中国小说家所说的,“为什么中国作家除了讨论博尔赫斯以外无话可说?”我们应该写出属于当下的现实悬疑故事。这篇小说确实做到了,你可以清晰准确地闻到属于写作之时

2000年前后的那股沮丧的生活气味,但也说不出到底有哪里不太对。

《以读攻读》

但汉松著 译林出版社2017年9月

但汉松任教于南京大学英文系,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中文译者。相比本名,他的微博名“洛之秋”为更多人所知。他以“三位一体”来形容自己:读者、教师与作者合一。他努力训练自己成为好的阅读者,向学生讲授文学阅读的方法,也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论述自己的阅读,在对经典作品的一次次重读中,他也收获了一些初次阅读没有的惊喜。

在《以读攻读》一书中,他为读者翻开了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等当代重量级作家的作品。品钦,毋须多言是最难懂的作家之一,作为译者与研究者,他承认,自己也曾茫然地用谷歌寻找品钦用词的蛛丝马迹。

作为在中国大学里教授西方文学的学者,但汉松对于中西文学“贸易差”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篇名为《文学的世界旅行》中,他指出,“国内媒体的各种年终荐书排行榜,十之八九都是从欧美图书市场引进的译本……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贸易不过是西方文学独大的顺差模式。”在这样强大的不平衡对比下,西方作家对于中国作家的艺术水准有失判断,例如厄普代克对于莫言的“误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英]莎拉·贝克韦尔著 沈敏一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2017年12月

文艺青年和知识青年们总说“存在主义”,可是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带领我们回到了1932~1933年的某一时刻,进入一个煤气灯酒吧:在此处,3个年轻的哲学家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喝着店里的招牌特饮杏子鸡尾酒。他们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和她的男朋友保罗·萨特,以及萨特在巴黎高师的研究生同学雷蒙·阿隆,他正在向这对哲学家情侣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雷蒙·阿隆说。萨特在40年后的采访中回顾这个时刻说,“我好像当头挨了一棒”。而波伏娃的回忆是:萨特冲到最近的书店说,“给我这里所有论现象学的书,现在就要!”

萨特的独到之处,作者认为在于他将现象学转化为一种杏子鸡尾酒的哲学,他在小说、戏剧与哲学论著里都记录了关于世界的身体感受和人类生活的情绪,并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足以概括存在主义的话。它的意思是,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始终进行自我加工,所以你可能以你认为的标签定义我,但是你总会是错的,因为我不断通过行动创造自我。“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这就是人类的普遍境遇。

《大人的日本史》

涂丰恩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7年10月

正如此书推荐序所说:并非没有好的日本史,而是缺乏学术性与公共性兼具、史实与史趣相融合的作品,而中国人对于日本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或戴季陶的《日本论》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大人的日本史》别具一格。历史学出身的涂丰恩像导游一般,用简要又清晰的语言,引导读者在400年间穿梭,从日本的政治、军事讲到日本的灾难和文明。

其中的“浮世”一节特别有趣昧性。作者从通俗作家井原西鹤“好色一代男”与“好色一代女”的床笫故事讲起,介绍了江户时代小市民的日常世俗乐趣:他们重视短暂却美好的人生,热情地拥抱终将逝去的“浮世”。此外,讲述日本灾难的一章也值得关注,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灾难的国家,频发的地震、水灾、饥荒以及大火,让生长于此的人们深受其苦。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与不留情的大自然持续搏斗。

这本书的特色还在于,作者在讲述历史时,不仅有历史脉络的梳理,更有历史人物的呈现。比如在名为“新女性”的一章里,才华横溢的少女伊藤野枝与大自己10岁的社会运动家大杉荣相恋,她积极参与女性独立运动、寻求个性解放,却反复遭遇挫败,甚至落入千夫所指的处境。由个人困境的刻画体现出时代新旧交错的风潮,令人印象深刻。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丰子恺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2017年12月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丰子恺的《西洋建筑讲话》。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从教学中而来,为教学而作,他的这本教学讲义沉淀下来,成为开明书店的最初版本。

在80年前的旧书基础之上,这本《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日前作为“丰子恺艺术四书”系列之一重新编辑出版。它简明扼要地用几种建筑形式贯穿了西方的建筑历史:从埃及坟墓、希腊神殿、拜占庭教堂,一直讲到现代的商业摩天楼,并深入浅出地将建筑与人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释出来。丰子恺提出,“建筑因有利于宣传的特性,自古以来,常被社会政策、政治企图所利用,为它们做有力的宣传。”人们看到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建筑,也能从建筑的样式上窥见当时当地人的思想与生活。简而言之,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

“具体化的时代相”的提法,即便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颇为新奇。人们会问,建筑不就是楼房吗?不就是宫殿吗?充其量,不就是世界遗产吗?为什么还具有这样的记录时代、传承思想的功能?读了这本书,你也许能寻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萨特丰子恺建筑
爆炒米花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丰子恺的“人”和“文”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