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祁门县祁红产业化发展探析

2018-04-03 00:00甘飞云吴东霞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红茶文化产业茶文化

甘飞云,吴东霞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黄山, 245000

文化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历了预热期、初创期、体制改革攻坚期,十八大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呈现了许多新特征[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海沿岸起的作用相同,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2],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性深深植根于国人的骨子里。现实中茶产业涵盖了三次产业的全部形态,然而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3]中所涉及的9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中,均未有茶文化产业的体现。2004年龚永新在文化产业兴起和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茶文化产业的概念,引起了学界思考和探索[4]。2013年林玮将“现行国家文化政策体系之外存在的具有可供消费的文化特质的产品和服务”界定为“准文化产业”,并以茶文化产业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茶文化产业的产地集聚和市场集聚的产业集聚特征[5]。2015年龚永新再次对中国茶文化产业进行了反思,指出茶文化产业存在的前提是茶文化具有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对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分类进行了探讨,从思想理念、茶文化产业研究、茶文化产业主体、茶文化产业延伸、茶文化消费市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6]。之后,茶文化的研究日趋“热门”,但茶文化的产业化应用研究仍然比较滞后。

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农业部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7]中明确指出:“我国的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析现有问题时也指出,当前中国茶叶产业“产业延伸有限,结构单一,产业仍以常规茶叶产品销售为主要产出,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产能过剩环节能力有限”[8]等。光绪年间祁门县创制的祁门红茶“属奢华品之高级茶类, 运销英国,价格独高, 与印北大吉岭所产者,并为世界红茶之冠”[9],其特有的“花香、果香、蜜香”为一体的“祁门香”蜚声海内外。祁门红茶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金质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国家元首。祁门县实施祁红产业振兴计划,积极推动祁红产业发展,实施“基地提升、品牌提升、品质提升、龙头提升、文化提升”五大工程,推动“祁红+”战略发展。2017年全县产茶6 500吨,祁红加工产值10.1亿元,茶业综合产值30.3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 720元,连续五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以祁门红茶为个案,以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为视角,对祁门红茶产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化问题提出建议,为茶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添砖加瓦。

1 祁门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祁门红茶区域品牌价值明显

祁门红茶区域公用品牌较有影响,2016年祁门红茶以26.55亿元品牌价值连续第七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17年则以27.35亿元品牌价值再次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祁门红茶的产区不仅仅是祁门县,周边的石台、东至、牯牛降等地均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为利用好区域公用品牌,塑造祁门县是祁门红茶唯一产区的形象,祁门县红茶协会多次提出“祁门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2018年年初,该申请被北京高院宣告无效,祁门红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不属祁门县独有。

1.2 祁门县红茶企业缺少知名品牌

目前,祁门县从事祁门红茶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的企业近4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国茶业百强企业1家,亿元以上规模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其余多为小作坊式,存在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等问题,对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不够重视。截至2015年底,祁门县祁门红茶类注册商标210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4个[10],但直到2017年,祁门红茶才获得1个国家级驰名商标。

1.3 祁红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始起步

祁门产茶历史悠久,有近1 300多年的历史。祁红创制于清末民初,一问世就闻名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源,属性多样,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有形资源诸如古茶园、祁红茶博物馆、早期的祁红加工茶厂、祁红古道、祁门茶亭、茶具茶器等,无形资源诸如祁红制作技艺、祁红工夫茶艺、祁门茶俗茶礼、诗词曲赋、茶联、茶书等。查阅祁门县近几年茶产业的政策文件,发现祁门县重点聚焦在基础茶园改造、茶叶加工技术提升等。正在实施的祁红茶产业“11121”计划,在探索茶旅融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开始意识到祁红文化的利用。

1.4 祁红国外市场竞争力减弱

祁门红茶世界闻名,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以独特的“祁门香”被誉为“群芳最”,曾经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度占全国红茶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在清末民国时期,誉满友邦。21世纪以来,祁门红茶的国际市场日益削弱,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下降明显。2016年黄山市祁门红茶出口量仅占全市茶叶出口总量的5.9%,出口额仅占全市茶叶出口总额的4.9%。2017年黄山市自营出口茶叶4.58万吨,创汇1.85亿美元,以绿茶为主,祁门红茶出口仅262万美元。

1.5 祁红产业化发展人才缺口较大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祁门在茶产业发展中,缺乏相应的人才,尤其缺少懂经营会营销知品牌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祁门县茶产业亟须懂红茶又懂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须转变观念,立足祁门红茶的三产融合,聚焦在茶文化产业的跨界和借势方面,丰富祁红文化产业链。

2 新常态下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化优势

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8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 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作为“准文化产业”的茶文化产业,同样享受到了发展红利,祁门红茶也不例外。

2.1 文化传播影响更加多元

“一带一路”沿线涵盖全球44亿人口,这一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际交往的密切,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现代传播路径的多元,将为祁门红茶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2.2 红茶国际市场需求坚挺

近年来,祁门红茶注重国内市场,但国际市场对红茶仍有巨大需求。“红茶仍是当今国际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约占全球茶叶贸易量的75%。”[1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FAO-IGG on Tea)预计,“2014—2024年间,世界红茶产量年增长率3.7%,主要增长来自印度、中国、斯里兰卡;红茶消费年增长率3.7%,潜力主要来自中国、马拉维等国。”[12]

2.3 人才交流更加便捷

新常态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影响人才流动的有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层面,社会和组织在创新人才交流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区,近年来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和努力,人才的流通在未来将更加便捷。

2.4 区位和资源优势显现

随着黄山市交通条件的改善,皖南山区不再山壤限隔,高铁、高速使交通更加便捷。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杭黄高铁、皖赣铁路、德上高速(济祁高速)等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祁门县的区位,生态优越、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祁门红茶跨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3 祁门红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资源整合,夯实祁红产业根基

茶文化资源包含特产、遗址、景观、文献、技术、民俗文化6个主要类型[13],祁门县产茶历史悠久,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丰富,除了前文所述涉茶类资源,还有可以互补形成“文化+”和“旅游+”的目连戏、祁蛇、祁术、新安医学、古戏台、老街老巷、古村落等。建议地方政府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整合资源,通过景观打造、遗存保护、文献活化等方式让资源有形化、形象化;通过创意包装、产业结合等方式丰富祁红产品种类和文化内涵,形成全域产业化。

3.2 品牌整合,打造大祁红产区

一是维护祁红区域公用品牌,产地之间、企业之间实现联动,打造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增强祁红公用品牌影响力。避免因企业品牌林立、质量不一,消解了顾客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不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在质量、产品、工艺等方面给区域品牌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区域品牌维护和提升的难度。二是以质量为重。地方政府之间凝心聚力,不局限于产地和核心区之争,共同制定并执行祁红制作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维护祁红早期国内外的口碑和形象。企业之间应合力共赢,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共同维护祁红的区域公用品牌。三是完善祁红产区功能布局和规划,尊重历史,共同打造大祁红产区,以“文化+”为主线,串联祁红产区的文化资源。四是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重新定位国际市场,改变中国红茶出口价值低、以原料茶为主的现状和格局,研究适合国际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祁红产品。

3.3 产业整合,延伸祁红产业链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之间的联姻和资源的整合成为了新常态,这种现象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产业机构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产业本身涵盖了三次产业的全部形态:第一产业的茶园种植和茶树栽培,第二产业的茶叶、茶具生产,第三产业的茶叶销售、博物馆、文化生态旅游、茶艺表演、行业会展、包装设计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等。从产业链来说,茶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无限扩展性,关键在于是否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打通祁门红茶的上下游产业,实现祁门红茶产品文化增值,形成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

3.4 人才整合,多方培养复合人才

人才是产业根基。祁门红茶经营人才、传统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人才、创意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都制约祁门红茶的发展。建议与当地地方高职院校合作,例如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为屯溪茶校,建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数以万计茶叶人才;或者在祁门当地建设祁门红茶学院,将教育产业与茶文化产业融合,储备人才,培养适应祁门红茶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加强国际化人才交流与流通,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入驻,引领祁门红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4 结 语

2018年4月,在亚洲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阶段,祁门红茶应审视现状,摸清家底,以文化资源为根基,通过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品牌整合和人才整合,从资源的物化活化、品牌的共赢共享、产业的整合延伸、人才的合作培养等方面打造大祁红产区,提升祁红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实现祁红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开放的态势拓展祁红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红茶文化产业茶文化
《幸福的红茶时光》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蜜香红茶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Happy Afternoon Tea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