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幼儿成长档案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2018-04-03 02:06佛冈县建设路幼儿园罗先限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儿童

文/佛冈县建设路幼儿园 罗先限

通过幼儿成长档案,教师可以让他人 “目睹”发展适宜性教育促进幼儿学习的实际状况,也为真实地评价幼儿的进步、满足教育责任的要求、检测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评估教学提供了证据。那么如何巧妙利用幼儿成长档案有效实施幼小衔接呢?

一、理念上的衔接

根据伯克和温斯勒的观点,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儿童的学习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为了实现该目标,教师应该合理规划任务与环境,并根据儿童目前的需要和能力来调节成人的干预程度。在做幼儿成长档案时,首先应从理念上让幼儿有思想的过渡,有向往小学的欲望,达到理念上的衔接。在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与课程方案时必须有一贯的教育理念——以幼儿为中心,适度考虑衔接阶段的发展与延续性,并用档案的方式记录好幼儿的认识与进展,通过阶段性分享档案的形式与父母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深入了解孩子对小学理念衔接的认识。通过一系列档案记录,了解幼儿的差异,从而让家园双方更好地共享共育。

二、课程上的衔接

为了让课程设计保证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阶段性和一致性,我们通过幼小共同记录总结、师资共同培训、共同交流分享课程编制的衔接理念,使课程的衔接无痕过渡。

首先,根据幼儿成长记录,以区域为契机,使课程无痕过渡。教师根据区域的观察记录、孩子的成长档案以及个案综合分析表的统计,发现孩子的差异和兴趣,并在幼儿园中进行适当的区域的更换。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个案追踪形成幼儿成长档案,在幼儿成长档案中寻找孩子感兴趣的学习点进行引导,并在区域中不断增加材料,使幼儿真正从课程上无痕过渡。

其次,以幼儿成长档案为切入点,幼小师资共研共享,达到教育的目标。定期邀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召开教研活动,以成长档案为切入点,分析幼儿的心理接受期,共研政策与对策,以幼儿园的成长档案记录为依据,进行素质教育。

再次,以成长档案中的个案追踪,实行特殊幼儿的差异教育。大部分幼儿在升入小学时,面对环境的改变、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课程的改变等可以顺利过渡,但也有部分幼儿需要特殊的照顾,这些幼儿包括身体有残缺的、有特殊天赋的、有学习障碍的等,他们需要教师为其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并按教学的进度进行跟踪记录,形成特殊的成长档案。如果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常规的课堂教育活动中则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所以在幼小衔接的时候,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最有效地学习,促使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三、发展上的衔接

综合考虑幼儿园儿童与小学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课程与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的适度提高、促进发展。如对小班幼儿应关注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对中班幼儿更关注其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而对大班幼儿则更注重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教师在档案的记录中注重五大领域的观察和记录,并根据教学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实施教学活动,分学年、分学期、分月、分周详细记录,让幼儿根据教学原则和接受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幼小衔接,杜绝突击强化,打乱幼儿原有生活节奏,使他们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幼儿园也应将入小学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阶段,落实在每个学期的教育目标当中去,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全面的准备。

四、物理环境的衔接

据调查,美国的很多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 4-6岁的儿童,作为“小学的阶梯”。幼儿对周围环境是非常敏感的,跨越不同阶段,儿童也将面临环境由熟悉到陌生的改变,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据调查报告显示,小学教师幼小衔接参与率不足20%,而幼儿园教师幼小衔接参与率达98%。现在大部分地区只有幼儿园在做衔接,小学往往忽略此环节,如何使幼儿园和小学一起做好幼小衔接呢?幼儿园可设计实施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在教学日数、课时数、每节课时间的安排、师生比例等组织结构上,尽量向小学逐渐过渡;组织学生参观小学,并联合小学进行 “一年级适应月”综合课程;创设前阅读、前书写等环境与空间。

只有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