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科教学探索

2018-04-03 02:06蕉岭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组长动画计算机

文/蕉岭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陈 山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传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只重知识轻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讲授型,完全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那么,该如何创新信息技术课教学形式呢?

一、应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

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对于他们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程 《计算机的组成》时,教师可以避开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结构理论讲解,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为例给学生介绍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计算机各个设备的说明及用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再顺势引导他们了解线与线之间相连的设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认识计算机的设备,还能掌握它们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开展小组合作,缩小学生个体间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 “吃不饱”,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弱的学生 “吃不了”。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单人单机,当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时,小组长就会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这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效果特别突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 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幻灯片,学生自愿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组员明确分工,谁负责策划、谁负责收集资料、谁负责制作……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让他们畅所欲言,互相评价制作的作品。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提高了学习效率,更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习效果自然就能好了。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通过组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 《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发现学生已大部分有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或QQ群上,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学生共享,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四、采用“任务驱动”,培养创新自学的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七年级 《制作Flash动画》课程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没有掌握到动画制作的方法下就随心所欲拼凑素材。为此,其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1.让一个小朋友从右跑向左去;2.两位小朋友比赛跑步,要求要同时起跑;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比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的信息处理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综合利用了自己收集的各种素材,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各种方法,理清了动画制作思路,教学效果佳。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在此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自学能力。

猜你喜欢
小组长动画计算机
分餐小组长
计算机操作系统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