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方志学学科建设研究述略※

2018-04-03 03:05课题组
史志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志学方志学科

课题组

清代乾隆、嘉庆之际,章学诚开始创立方志学。民国期间,梁启超首倡“方志学”概念,近代学人对方志学由“专门学问”向“独立学科”转变进行了初步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富的修志实践推动了方志理论研究的深入,方志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可能。建立新的方志理论体系和进行方志学学科建设,推进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方志界的共同期望。几十年来,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推动下,方志界同仁奋发有为,方志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时至今日方志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于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综述性记述,在《方志学科建设综述》《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两篇文章已对上世纪的理论成果有过综述,故本文侧重梳理近20年来,方志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从顶层设计、学科构建、体系构想、基本理论四个方面简要记述,归纳研究热点,以期对当前的研究动态及重点有新了解。

一、方志学学科建设顶层设计

20世纪90年代,方志事业方兴未艾。广大方志工作者在修志实践中更渴求方志理论的指导,随着新方志理论研究的深入,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成为共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将其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历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都加以强调。近年来,更是明确将其列入发展规划中,提到新的高度。

1996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郁文作《加强领导开拓进取把地方志事业推向发展新阶段》[1]郁文.加强领导 开拓进取 把地方志事业推向发展新阶段.中国地方志,1996,(3-4).的工作报告,提出编纂地方志是一种学术性劳动,要当作一门学问来建设,建立起一整套的新方志理论。2002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作《总结经验 乘胜前进开创新世纪方志工作的新局面》[2]朱佳木.总结经验 乘胜前进 开创新世纪方志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地方志,2002,(1).的工作报告,要求从新编方志工作积累的20多年的丰富经验中,概括提练、升华出新的理论,建设起新的方志学科,反过来用以指导修志的实践。2008年,在全国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上,朱佳木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地方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1]朱佳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地方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地方志,2008,(11).的工作报告,认为方志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学科目录,也没有被高等院校普遍作为课程或专业,与方志学自身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拿不出一本为各方面公认为权威的教科书有很大关系。

2012年12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方志学学科建设三年规划(2014—2016)》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议制定《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2013—2020)》,将方志学的发展建设目标方向确定为:方志学应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历史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年鉴学包括在方志学内。以方志编纂学为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理论所构建的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体现方志学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的多学科构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陆奇.科学顶层设计,构建方志学科—论述以十八大理论和“中国梦”精神为指导,对设计“方志学科建设规划”的学术思考.黑龙江史志,2013,(18).。

2014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作《发扬成绩谋划长远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3]王伟光.发扬成绩谋划长远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工作报告,提出“要逐步构建科学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尽快制订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完成《方志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开展方志辞典的修订工作,组织编写方志学通用教材和方志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论著。继续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高校、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联系,设立方志学专业,招收、培养方志学研究生,不断提升方志学的学科地位。”

2015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印发。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为主要任务之一,“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

二、方志学学科构建

新学科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发展思路及方向,以区别于其他学科。新方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无异议,当前的理论研究也为其奠定了基础。加强学科建设需要在体制机制、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

(一)学科定位。

方志学能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明确的学术定位。牛润珍《再论方志属性与方志学学科建设》[4]牛润珍.再论方志属性与方志学学科建设.中国地方志,2005,(9).认为方志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专门性与独立性。要深入开展方志学理论研究,建设一支精干的方志学理论队伍,尽快进行方志学科立项,围绕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梅森《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立项准入时机成熟》[5]梅森.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立项准入时机成熟.宁夏史志,2010,(6).从四个方面探讨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近代化以来我国学术和学科的细化裂变必然促使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方志的历史地位是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基础;方志活动的学术积淀是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学术基础;方志资源的广泛利用是方志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基础。

(二)发展思路

如何有效推进方志学科构建,关键在于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培养人才、加强理论研究。霍宪章在《关于建立方志学的若干思考》[1]霍宪章.关于建立方志学的若干思考.中国地方志,1997,(3).一文中认为把方志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要科学界定其学科内涵,确定研究对象,解决本学科研究任务。建立新方志学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拟定计划,占有、归纳、升华史志资料,以及解决好学科的经费问题。李明在《方志事业跨世纪建设的几个战略性问题》[2]李明.方志事业跨世纪建设的几个战略性问题.中国地方志,1998,(1).一文中倡议要将建设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工作列入中国地方志协会的工作议程;要进入高等学府的课堂,在大学设地方志系,成为方志科学的研究基地,编写出版一套中国地方志讲义;要走出本系统组织学术活动;逐步在全国各省推行地方志独立评聘高级职称的工作;设立中国地方志研究基金会。段柄仁在《找不足 建学科 育人才》[3]段柄仁.找不足 建学科 育人才.北京地方志,2012,(2).一文中指出,创建方志学科,首先要建立方志学科的理论体系,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和行政的认可,加强人才的培养。潘捷军的《立潮头通古今发先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4]潘捷军.立潮头 通古今发先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2).一文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基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着眼事业长远发展;加大宣传开发力度,扩大方志事业影响。关键是建立人才队伍。

(三)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招收了一届“方志学干部专修班”,学制两年。方志学开始有了学历教育。1998年,宁波大学历史系开设方志学本科专业(方向),学制四年。是仅有的开设方志学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方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在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近代史等硕士学位点下设置方志学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5]沈松平.方志学专业建设在国内高校的历史回顾、框架设计及未来走向.中国地方志,2014,(8).。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方志办与浙江大学合办史志编纂研究生班,合建社会实践基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复旦大学合办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地方志高端研究平台。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与苏州大学、河北大学、宁波大学合作举办4期培训班,与暨南大学合作举办方志学方向研究生进修班。在地方志系统、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方志专家队伍。

(四)其他方面

王志邦《续修方志与方志学学科建设》[6]王志邦.续修方志与方志学学科建设.中国地方志,1998,(1).一文提出学科建设要汲取西方史学精华,学科带头人要有清醒认识,认识到方志学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对社会关系的整体研究。周波《方志学科建设刍议》[7]周波.方志学科建设刍议.上海志鉴,2006,(6).一文提出学科建设的要务是学术体系整理、建立志书质量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和方志市场化运行。王卫明《从方志事业的发展,谈方志学科的建立》[8]王卫明.从方志事业的发展,谈方志学科的建立.中国地方志,2011,(11).一文从方志学科与方志学系的关系,指出学科建设与学系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可以加快方志学科的建设。

三、方志学学科体系构想

一门成熟的学科,需要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架构,统筹理论发展方向。对此,已有相当的理论成果支撑。关于方志学科体系的构想,刘柏修在《方志学科建设研究综述》[9]刘柏修.方志学科建设研究综述.中国地方志,2004,(10).一文中,总结了方志学科体系的构成依据和特征,构建原则以及10种构想,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八分发、九分法、十分法、多分法10种构架,阐明了分类基本思路,一种是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学科史的思路进行构想;另一种是沿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学科史的思路展开构想。当前的理论研究倾向于学科体系建设方向和分类学科构想研究。

(一)对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与方向的探讨

周立业《关于本届修志与方志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1]周立业.关于本届修志与方志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沧桑,2001,(3).一文认为方志学是一个古老的科学体系,建立新方志学科体系的提法是一个误区。李殿元《沉重的历史使命——关于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思考》[2]李殿元.沉重的历史使命——关于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思考.河北地方志,2009,(2).一文认为构建学科体系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因有二:一是方志编纂了上千年,始终不能成为学科体系的根本原因还未明确界定。文章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营养不良”。方志学只保持了只“记”不“研”的传统,作为资料长期供研究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与历史学、地理学相比,方志学研究基本上只是虚体形式的研究,而不是直接针对实体内容的研究。二是基础薄弱,实践的、理论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尚不够充足,尤其是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更是薄弱环节,几乎所有基础理论问题的争鸣都没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结论。

梁滨久《略谈加强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3]梁滨久.略谈加强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广西地方志,2013,(2).一文中提出加强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三要强化方志学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二)学科体系架构。

《中国现代方志学》这部学术理论专著,以方志政治理论、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应用理论为基础,分四个层级构建学科体系结构。

马金选《新方志学内容范围与体系结构探究》[4]马金选.新方志学内容范围与体系结构探究.宁夏史志,2007,(6).一文构建了新方志学的体系结构,分新方志学概论、新方志学的分支学科、方志学与相关学科、方志学与方法论、新方志学的建设与发展五个部分,涵盖新方志学科总体结构的内涵及外延,包含普通方志学、专科方志学、应用方志学、比较方志学及未来方志学的发展,构成了相对全面的、较为完整的新方志学体系。白效咏《旧典新命:方志学科建设刍议》[5]白效咏.旧典新命:方志学科建设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13,(2).一文提出要提高方志学的学科地位,由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方志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下设五个三级学科:方志理论、志书编纂、旧志整理、年鉴编写、地情研究。史天社《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构架》[6]史天社.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西部学刊,2013,(5).提出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又称为认知方志学。认知方志学在学科架构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由新方志和新方志史两个二级学科组成。

此外,相关理论研究还涉及分类学科的构想,包括方志色彩学、分类学、目录学、比较方志学、资料学、文献学、校勘学、编辑学、检索学、版本学、心理学、文体学、语言学、传播学等说法。

四、方志学基础理论

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必须要有明确的概念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地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已出版的方志学专著中都有论及,已形成明确的体系。

(一)已出版的方志学通论性专著。

目前,已出版可供参考的方志学通论性专著约有15部。分别是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林衍经《方志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胡慧秋、刘光禄《方志学引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黄苇等著《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刘柏修、刘斌主编《当代方志学概论》,方志出版社1997版。梅森著《方志学简论》,黄山书社1997年版。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方志馆编《新方志理论探索》,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杨军昌编《中国方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韩章训著《普通方志学》,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甄人编《一代志坛——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理论与实践》,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巴兆祥著《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曹子西、朱明德主编《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1)》,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二)方志学基本理论。

关于方志基本理论的研究现状,邱新立在《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1]邱新立.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一文中对21世纪初期以前的成果已归纳总结,之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突破性不大,创新性不多。本文简要记述如下。

方志学的学科地位有独立学科、某门学科的分支学科、跨界边缘学科几种说法。独立学科之说是主流。

方志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分为历史学分支说、地理学分支说、行政管理学分支说、区域发展说、地情信息载体说、方志说、方志或方志文化发展规律说等。大部分学者认同方志学应列为历史学下的二级学科。

方志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方志说、地情说、区域发展说、地情信息系统说、方志现象说、方志文化说等。

方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方志的分类,方志的性质、特征和作用,方志的收藏、整理和利用,方志编纂理论,地方志研究工作的文化交流,方志学发展史,方志事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

方志学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具体和抽象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等。

五、结语

当前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方志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方志学专著大量出现,方志论文研究日渐繁荣。在《中国地方志年鉴》的论文统计当中,每年都有上千篇刊发。方志理论的成熟为方志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方志学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不容乐观,2001年9篇,2002年3篇,2003年11篇,2004年14篇,2005年21篇,2006年16篇,2007年13篇,2008年6篇,2009年 5篇,2010年13篇,2014年16篇,2012年13篇,2013年13篇,2014年19篇,2015年16篇,2016年20篇,总量并不多,重复性研究、相似性研究现象普遍,创新性不足,且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匮乏,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方志学方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方志学成果形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
方志学历史源流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超学科”来啦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新视角、新思路与新趋势:近代方志转型视域下的方志学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