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方志学科建设要点
——理论提升、体系建构和途径原则*

2018-04-03 03:07张安东
上海地方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志学方志学科

张安东

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学科的建立,学科是一门科学的延伸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成熟的学科须有系统完整的结构和理论体系,又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前景。本文拟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方志学科建设再作思考,并提出了深化方志学研究和方志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方志理论研究的四个阶段及其启示

加强方志学科建设,有必要回顾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国很早就开始地方志的编写工作,自秦汉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而且编写方式不断改进、编写体例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关于地方志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化,方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渐成形。我国方志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汉至明代。自从产生了地方志,对地方志的研究即已开始。宋代之前关于地方志的编纂及其相关问题论述不多,只有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等少数志书修纂者在序跋中论及到地方志的功能。宋代以后,关于地方志的论述逐渐增多,而且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有的修纂者已对志书编纂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明代的地方志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一些地方志修纂者论及到地方志的属性,提出了地方志不属于地理书而属于史书之见解。但是,在清代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志家学者的方志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只是处于雏形孕育阶段,专门系统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关于方志的论说主要散见于志书的凡例、志序、志后、志跋中,而且涉及范围较小,只是对志书编写的某些方面提出看法。

第二阶段,清代。清代是方志编写的鼎盛时期,其数量占我国地方志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质量也超过前代,众多学者不仅亲历修志实践,而且在方志的研究工作方面,也做出较大成绩。特别是顾炎武、章学诚等学者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建设更为突出。顾炎武不仅运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名著,而且还在《营平二州史事序》及其他论著中提出修志要旨和若干有关论点,对方志学理论作了初步探索。章学诚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封建社会方志编纂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方志编纂理论。这些理论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应有水平,其中某些方面至今尚有可借鉴之处。清朝末年,孙诒让对地方志的纂辑、测绘、校雠、采访、检查案牍和缮写等作了全面论述。方志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逐渐形成。

第三阶段,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众多方志学者系统研究和论述了方志学理论。在学术专著方面,主要有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①《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8期。《禹贡》2卷9期,1935年。、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论》②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③《安雅书刊》1935、1936年。、黎锦熙的《方志今议》④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李泰棻的《方志学》⑤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甘鹏云的《方志商》⑥崇雅堂聚珍版1938年刊行。、寿鹏飞的《方志通义》⑦1941年铅印本。,等等。专著以外,关于方志学研究的论文成果更加丰富。据许卫平统计,从1913年至1948年,发表在全国各级、各类出版刊物上论作有423篇(部)。分布情况为:一十年代11篇(部),占2.6%;二十年代15篇(部),占3.6%;三十年代363篇(部),占85.8%;四十年代34篇(部),占8%⑧参见许卫平:《中国近代方志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论文主要有:于乃仁的《方志学略述》⑨《建国学术》1期(21—24),1940年。、罗元鲲的《论修志三要及其他》⑩《东方杂志》42卷20期,1946年。、张树棻的《章实斋之方志学说》⑪《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8期。《禹贡》2卷9期,1935年。、季嵚的《李泰棻方志学评》⑫《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4卷2期,1935年。、胡行之的《论方志的编篡》⑬《文化建设》2卷12期,1936年。、姚士鳌的《历代地志平议》⑭《地学杂志》12卷1—3期,1921年。、朱士嘉的《方志之名称与种类》⑮《禹贡》1卷2期,1934年。、傅振伦的《方志之性质》⑯《禹贡》1卷10期,1934年。、万国鼎的《方志体例偶识》⑰《金陵学报》5卷2期,1935年。、凌潜夫的《与江彤侯先生论修通志书》⑱《学风》1卷3期,1930年。、江彤侯的《复潜夫书论志书性质》⑲《学风》1卷4期,1931年。、金天翮的《各省新修通志体例之商榷》⑳《国学丛选》9期,1919年。等。这些研究涉及到方志的基本理论与编篡理论,以及方志学的应用与实践等方面,内容广泛,对方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建国以后至“文革”期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下的地方志小组提出了编纂地方志的任务,新中国历史上兴起了第一次编修新方志的高潮。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这一时期编纂的志书数量有限,方志研究的论著更是寥寥无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盛世修志高潮的到来,方志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论著的数量为前人所不及,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有来新夏主编的《方志学概论》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刘光禄的《中国方志学概要》②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林衍经的《方志史话》③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薛虹的《中国方志学通论》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史念海、曹尔琴的《方志刍议》⑤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林衍经的《方志学通论》⑥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邸富生的《中国方志学史》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彭静中的《中国方志简史》⑧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刘纬毅的《中国地方志》⑨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吕志毅的《方志学史》⑩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黄苇的《方志学》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来新夏的《中国地方志》⑫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林衍经的《中国地方志》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梅森的《方志学简论》⑭黄山书社1997年版。、杨军昌的《中国方志学概论》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林衍经的《方志编纂系论》⑯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仓修良的《方志学通论》⑰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巴兆祥的《方志学新论》⑱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等。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方志学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旧志的批评继承问题、旧方志学的评价、新方志的编纂等问题的研究,对方志学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出多种设想,归纳起来,大致有十种:一是两分法体系;二是三分法体系;三是四分法体系;四是五分法体系;五是六分法体系;六是七分法体系;七是八分法体系;八是九分法体系;九是十分法体系;十是多层次体系。由此看出,伴随着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关于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之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说明了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发展繁荣。

总结方志理论研究四个阶段发展历程,梳理其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对方志学科建设有很多启示。

第一,方志理论研究的提升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实现的。方志理论研究历来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关系密切,是为方志编纂实践服务的。每当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方志编纂均会面临新的课题,方志编纂实践随之发生变化,方志理论研究就会有新的要求。所以,方志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新的实践来推动理论提升,推动方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方志理论研究提升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是方志的事业发展和方志学自身建设的源泉和基础。现代学术研究意义上的方志学研究之所以从民国时期开始,就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方志学者认为“今日修志,应于民事加详。民主国,民为重也”,所以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不受历代旧方志死的公式束缚,而且也不把旧方志编纂的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他们能够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新的任务以及在修志实践上积累起来的新的经验,来改进修志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从而使方志理论从“理论”上升到“学科”层面。方志学在自身建设中永不止步,勇于和善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方志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提升、促进创新。

第三,方志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应用。纵观历代方志理论研究,可看出方志编纂者和研究者均强调地方志的应用性,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志家学者注重地方志编写实践中某些具体应用工作的研究,如资料整理与汇编,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编写,及地方志如何服务社会,同时,应用方志学原理,发挥方志编纂学、方志史料学、方志统计学、方志目录学、方志批评学、方志美学、方志民俗学于地方志编纂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地方志编纂水平,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综上,随着方志理论研究四个阶段的发展,方志学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但是方志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却保持未变,即对方志学学科的性质、宗旨及方志学理论、方志编纂的优良传统、方志文化精神研究一直在持续发展。在研究进展过程中,学界确实出现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如关于方志学学科地位、属性,及方志学发展史、方志学学科体系等等。总的看,争议和分歧是局部的、暂时的,方志学研究的主流始终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二、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框架的设想

一个学科理论成熟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学科需要理论的程度。时至今日,笔者认为,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框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方志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完整的基本结构和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地阐述方志学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方志学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心和重点内容,其学科体系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即:方志学基本理论,方志学应用理论,方志学史。

第一部分,方志学基本理论。(1)方志的性质。就是阐述方志的学科属性及方志学科属性的决定因素,方志和其他图书体裁的关系,即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等。研究方志的性质,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方志的职能和作用。(2)方志的特征和作用。就是研究方志特征,及在历史和现实中方志的作用,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作用?等等。研究方志的特征和作用,能使我们提高重视和利用方志资料的自觉性。(3)方志的分类。就是研究方志种类及划分这些种类的依据,这些不同的种类之间关系,等等。研究方志种类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事物,及利用方志资料来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4)方志编纂。这是方志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编纂宗旨、原则、方法、体例、编纂方志需具备的条件。(5)方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研究。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区域范围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书是地方百科全书,对其编撰需要有各学科知识,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相关学科做支撑。特别是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城市学等以及自然科学,对方志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方志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结构体系等虽与这些学科有很大不同,但与这些学科关系密切,方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借鉴、融合这些相关学科知识。所以系统深入研究方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是方志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方志学基本理论是方志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方志学应用理论。(1)各类志书编撰(整体结构:一统志、省志、地区志、市志、县志、专志、杂志;个体结构:自然——自然志,社会——政治志、经济志、军事志、文化志、教育志、社会志;人——人物志);(2)方志目录(馆藏、地区)编写;(3)方志资料集成(专题、综合);(4)旧志辑佚;(5)旧志重印;(6)方志提要;(7)地方年鉴手册编纂。

第三部分,方志学史。(1)方志发展史。包括方志产生及导源,方志发展阶段、过程,方志在它各个发展时期特点,方志编纂组织建设史。方志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宋代前后体例、内容、属性有很大不同,研究的重点应是宋代后的方志,但历史不能隔断,宋代前方志的发展史和建设成效、建设经验同样重要,所以有必要研究整个方志的建设史。(2)方志学发展史。就是要研究方志学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重点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方志学发展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40年间,中国方志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范围广。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所发表的方志学理论研究文章,以万为统计单位,发表方志学理论文章的刊物遍及全国各地。正式出版的论著,累计650种以上,内部印行的也在430种以上。其中基础理论方面,有近120种,其中1980年至2000年的作品约60种、2001年至2013年的作品近60种。“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标志着地方志工作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多年来新编地方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具有良好作风的方志人才队伍,取得了大量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作用的志鉴成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今天方志理论研究及学科体系建设有机制优势、人员优势和平台优势。数以万计的地方志工作者参与方志理论研究,各级地方志学会、各级地方史志期刊也为方志学研究提供了舞台①邱新立:《“方志学”是否已是独立学科?》http://www.difangzhi.cn 2017-06-21。。

三、深化研究,构建方志学科体系的途径、原则

当前方志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一方面,借鉴吸收以往已有研究成果并丰富发展,进一步实现成果的体系化;另一方面,发现新问题,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深化研究,以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应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一个公认的适应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的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条件业已成熟。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确定研究内容,理顺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建构方志学学科体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深化研究。

1.对既有成果的进一步梳理、精细化。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如果仅仅就方志学的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只是认为方志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或者说无所不包,这就很难凸显方志学的学科特性,从而使其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因此,要建立方志学学科体系,就必须先界定其学科范畴,明了方志学的内涵。方志学是一种专门研究地方志领域中所特有的运动形态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志学研究地方志领域中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运动,即地方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研究方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是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方志史与方志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总结历史经验对解决现实问题不可缺少。需要明确,自从方志产生以来,经过历代方志人的不断探索,在修志实践中已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方志与方志学打下了基础。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路径,积极地开拓视野,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约束,深入开展方志史与方志学史的研究。

3.对现实方志编纂的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方志编纂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如方志编纂原则、体例、内容、结构、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今后调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级各类各种方志编纂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要对不同类型方志编纂的情况做比较,明确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和经验,哪些是特殊性的问题和经验,吸收普遍性的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加强研究。

为正确开展方志研究和学科建设,把握以下原则十分重要。

1.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的需要决定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方志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例外。要发展方志学,就必须要结合我国地方志事业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志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地方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方志作为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其内容涵盖范围极广,它不仅记录了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也记载民俗、艺术、文教事业等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其继承、发展和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重视对地方志和方志学的研究,以便进一步发挥地方志的作用,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2.注重实用性。开展方志学研究,主要强化地方志的实用性,注重地方志编写实践中某些具体应用工作的研究,强化地方志服务社会研究,同时,应用方志学理论,指导地方志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地方志编纂水平。建立该学科体系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体现其实用性,使地方志理论渗透到地方志编纂的实践中去。

3.借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方志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了该学科在建设中需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充实其理论、丰富其方法。如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等,还要注意吸收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如信息学、统计学等,发展丰富方志学学科体系。但是,借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方志学的实际,这样才能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方志学学科体系。

4.借鉴历史,防止照搬。历史上特别是民国以来方志理论发展已比较成熟,在如何编纂方志方面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经验,但要看到,当今中国国情与历史上有很大不同,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内容、路径也与以往根本不同,担负的使命也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既要借鉴历史上方志编纂和方志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又要注意抵制照搬以往模式和理念的做法,更要防止以旧的方志学的分析框架来构建新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做法。认识旧方志学的缺陷,批判地汲取旧方志学中的合理成份,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为新方志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努力。通过总结历代方志编纂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今天编纂新方志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方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方志学方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方志学成果形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
方志学历史源流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超学科”来啦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