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及其对二语加工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8-04-03 03:15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障碍二语研究者

高 楠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重庆 400065)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指学习者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上的损伤, 却在标准阅读测验上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水平。[1]在我国,语言(包括二语)学习困难等问题通常被笼统、主观地认为是学习不努力、学习动机不足、认知方式不当,甚至于智力缺陷等原因造成。然而,西方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始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的一种常见成因是阅读困难,即发展性阅读障碍,其发生率最高可达10%,[2]而发展性阅读障碍与特定的语言和认知加工缺陷密切相关。本文从语言和一般认知加工角度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对二语加工的影响,有助于从更直观的角度考察二语习得困难的成因,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语言加工层面研究

在心理语言学层面,发展性阅读障碍者(以下简称“DD者”)主要存在语音缺陷和正字法缺陷。

(一)语音加工缺陷

语音加工缺陷论认为,DD者表现出的阅读困难是一种特定的语音加工和表征认知缺陷。Denckla等在图片快速命名任务中发现个体在词汇通达过程中存在语音解码障碍,[3]即无法快速分割单词的语音结构;Bradley等将这种对语音单位进行有意识地评估和操作的能力称为“语音意识”或“语音觉知”,[4]而DD者无法或难以进行“语音觉知”的相关操作;Swan等通过图片命名任务考查了DD者的表现,[5]结果发现DD者在任务中会出现多音节或低频词命名错误,此外,研究者还发现DD者能够辨识出非任务单词,说明DD者不存在词汇量缺陷,因此,研究者认为DD者在图片命名任务中存在语音解码缺陷;Jeffries等通过非词复述任务对语音短时记忆进行研究也发现个体存在语音缺陷。[6]有关语音缺陷的成因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一种解释为语音缺陷与音位水平感知功能受损有关。[7]正常儿童和成人对音位范畴有非常清晰的分类,而一些研究发现, DD者不仅在语音辨识任务中表现弱于常人,其对音位感知和分类能力也相对较弱。[8]音位范畴感知缺陷致使个体难以对连续音段进行有效切割,对音位表征的发展和运用产生影响,最终出现语音缺陷。

此外,研究者对语言缺陷是否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也有争论。有研究发现,DD者的语音缺陷仅发生于某些特定音位,[8]还有研究发现DD的语音感知异常并不具有普遍性。Manis等基于嗓音起止时间(Voice Onset Time)考察了DD儿童对/b/和/p/的辨别能力,[9]结果发现音位觉知能力较弱的DD儿童更有可能出现语音感知缺陷,而音位觉知较强的DD儿童出现相关缺陷的概率较低。Tallal等研究发现非词阅读技能与语音时序判别存在高度关联,[10]即非词阅读较弱的DD者更可能出现语音感知缺陷, 研究者认为语音缺陷可能只是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一种表现,它可能是由更低水平的一般感知觉缺陷造成的。

(二)正字法加工缺陷

除语音加工缺陷外,正字法加工缺陷也被认为是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可能因素。正字法是文字的形体标准和书写规则,正字法加工包含对书面文字信息的辨识、储存、提取和应用。常见正字法加工缺陷主要有反转,如“b、d”“p、q”不分;序列错误,如“sacred”看成“scared”;倒置,“n”看成“u”;遗漏,如“palace”读成“place”等。对此,一些研究者展开了有价值的探索。

Bergmann和Wimmer 通过单词判断任务对德语阅读障碍的青少年的正字法加工能力进行考察,[11]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正确拼写的真词和同音异形的假词(如 “Vogel-Fogel”),然后要求被试判断看到的单词是否为真词。研究者发现,与控制组相比,DD组的错误率高出27%,此外,DD者做出正确判断所耗费的时间显著长于控制组。Geogious等采用类似任务方式考察了希腊DD儿童和年龄匹配组正常儿童的正字法加工能力。[12]结果发现,DD儿童对真词的辨识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儿童,此外,进一步对比反应时后发现,DD儿童在真假词对比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控制组儿童。 Josefine等分别通过一系列语言加工任务考察了DD儿童的正字法加工能力,[13]1-26其中,正字选择任务(Orthographic Choice Task)考察单词知识、假词选择任务(Pseudoword task)考察一般正字法常识(如构词规律)、频率选择任务(Freq-Choice Task)考察被试对常见双辅音的辨识情况;位置选择任务(Pos-Choice Task)则是针对双辅音常见位置的考察,快速位置判断任务(Pos-Speed Task)考察被试能否快速辨认不合常规的正字法运用。研究发现, DD儿童对错误字母组合表现出辨识困难,对单词水平的正字法知识也弱于同龄儿童,研究者认为DD儿童在存储和提取单词水平的字符表征时存在加工缺陷。

二、一般认知加工层面研究

在一般认知加工层面,研究者将DD者的语音缺陷和正字法缺陷推展至一般感知觉加工水平。其中,快速时域听觉加工缺陷影响语音加工,视觉注意力广度缺陷影响正字法加工,此外,视听信息整合缺陷也被认为是影响DD者语言加工的可能因素。

(一)快速时域听觉加工缺陷

时域听觉加工缺陷(Rapid Tempo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eficit)认为DD的语音加工困难主要源于快速时域加工系统受损,时域加工系统受损会导致听觉信息定序失能,引发语音系统发展紊乱。[13]721-728Ben-Artzi等通过非言语刺激双耳分听实验证实了DD者听觉时域系统缺陷的假设。[14]Elliott认为困扰DD者语言学习的问题之一是不能有效加工单词中连续音段的声音序列,[15]且加工效率低于常人,该现象被称为“定序障碍”(Sequencing deficit)。“定序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听觉信息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和切割,从而出现各种拼读错误。为了将字符进行排序,我们首先需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输入字符的首字母,然后再切换至下一字母,同时保留对首字母的记忆。因此,视听系统对每个注意力切换点准确标记至关重要。这些切换标记既是时域信号,也是单词辨识的有效序列。

然而,有关DD时域加工缺陷的假设目前并未被广泛接受,原因在于一些心理物理学实验并未发现听觉时域加工致使阅读困难的证据;[16][17]还有一些研究发现DD者的听觉加工障碍并不局限于时域水平,DD者在接受听觉信号时也出现了频谱(音调)信息加工障碍。

(二)视觉注意广度缺陷

视觉注意力广度(Visual Attention Span)是能够以多元素阵列并行加工的不同视觉元素集合。[18]简言之,视觉注意力广度即个体获得视觉信息的范围大小,视觉注意力广度缩小将影响个体对书面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Laberge和Samuels在其单词阅读的视觉加工模型中首先提出“视觉注意力”这一概念。[19]他们认为初级阅读者必须通过连续加工的方式进行字符辨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训练的介入,字符辨识逐渐演化为一种自动加工过程,读者便可以处理更大单位的字符串。在该模型中,视觉注意力参与了正字单位的快速辨识加工。Aghababian和Nazir根据个体对单词的注视定位区别发现“词长效应”(Word Length Effect),[20]即初级阅读者对长词加工存在困难。此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阅读能力较差者不正常的视位特征反应了视觉注意力缺陷对阅读能力的影响。Bundesen等认为,[21]多元素表征的信息加工取决于单一元素基本感知觉的有效加工(即单一元素对信息的加工效果)以及注意力在元素间的分配权重(即各元素中视觉注意力的加工效果)。依照Bundesen的观点,字符串加工困难即反应了个体视觉注意力分配能力的差异,即视觉注意力广度差异。Ans等通过计算模型认为缩小视觉注意力广度可能影响阅读习得和阅读成绩。[22]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DD儿童伴随有视觉注意力广度缩小的现象,而且,这些研究认为绝大部分DD儿童都会出现视觉注意力广度缩小或语音缺陷的症状,但两者很少同时出现。[23]在视觉注意力广度研究中,常见的评估方式是五个字符快速闪烁让被试口头复述全部字符(整体报告)或单一字符(部分报告)。但是,将字符作为刺激的实验方式引发了一些争议,争论焦点在于被试成绩可能更多反应的是语音缺陷而非视觉注意力缺陷。因此,一些研究者选择非言语刺激考察后发现,[24-25]DD儿童确实表现出视觉注意力广度缺陷。目前看来,字符刺激仍然是考察注意力广度的主要方式,而且DD的视觉注意力广度缺陷能够较好地解释DD者的非语音缺陷。因此,作为其他视觉缺陷理论的替代者,对视觉注意力缺陷展开进一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视听信息整合缺陷

上述研究已经证明DD者在低水平听觉和视觉加工层面存在缺陷,但也有研究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源于视听整合缺陷。个体对语言信息的感知依赖对多重感知觉信息进行整合后再完成知觉判断,跨通道感知觉信息整合失能往往会导致个体对字形和字音两者在心理表征层面无法实现相互映射,从而影响信息的正常提取,因此,视听整合缺陷也被称为正字法—语音映射加工缺陷或形—音映射加工缺陷。Snowling发现,[26]DD儿童在先视觉后听觉呈现刺激的条件下对单词的辨识成绩低于正常儿童,说明其在将视觉信息转码为语音信息时存在加工困难。Baart等向DD被试同时呈现模糊音音频和明确的唇语视频,[27]然后要求被试进行语音范畴辨识,结果发现DD者与控制组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只保留听觉通道时,被试表现不如控制组。该结果说明DD者视觉加工能力可能未受损伤,在跨通道任务中,DD者表现与控制组无异则可能是由于视觉加工对听觉加工的代偿。Vanessa等对DD者进行了跨通道感知觉刺激并记录其反应时间,[28]结果表明,DD者对不同感知觉通道的注意力转换存在困难,但这种缓慢的注意力转移(Sluggish Attention Shift, SAS)只出现在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中。Vanessa等认为DD者在接受跨通道刺激时的注意力分配方式与常人有别,视觉加工可能占用大量注意力资源,而听觉加工则未得到合理资源分配。上述研究说明听觉加工缺陷可能是导致视听信息整合缺陷的根源,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视觉加工是主要原因。Shaul对DD成人在单通道和跨通道条件下对真假词的判断成绩进行了考察,[29]结果表明DD成人在跨通道和视觉单通道条件下的成绩显著低于常人。当前对拼音文字的研究已经证明DD存在视听信息整合缺陷,但其根源是视觉加工困难还是听觉加工困难尚无定论。

三、发展性阅读障碍对二语加工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知,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一系列可能的产生机制,并且与学习者的语音加工(听觉加工)、正字法加工(视觉加工)、以及视听信息整合加工(形—音转换和映射)等语言加工能力密切相关。受移民政策、民族背景或全球一体化趋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双语或多语学习成为许多人必须接受的教育现实。因此,随着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一些研究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二语习得领域,以探索不同语言的阅读障碍是否会对二语加工产生影响。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主流假设,即“中心缺陷假设”(Central Deficit Hypothesis) 和“正字依赖假设”(Script Dependent Hypothesis)。

(一)“中心缺陷假设”

“中心缺陷假设”是基于Cummins“语言依赖假设”(Linguistic Independent Hypothesis)的一种派生推论。[30]“语言依赖假设”认为不同语言的加工和学习技能存在显著关联。“中心缺陷假设”则进一步推测DD者的二语加工会表现出与母语加工类似的困难,即,母语不同的DD者的语言加工和认知技能缺陷存在一致性,母语阅读障碍影响二语加工是一种必然结果。

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支持。Ganschow等(1991)对大学生二语习得情况的考察发现,[31]一些存在二语语音和视觉(正字法)加工困难的学生在母语水平也会出现相似困难。Oren 和Breznitz通过真假词朗读任务对母语为希伯来语的DD组和阅读正常组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考察。[32]研究发现DD组对母语和英语二语的信息加工速度较正常组明显偏慢,且正确率更低。此外,范若琳等(2014)以母语为粤语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作为研究对象,[33]按二语,即普通话语音辨识能力强弱划分被试组,以MMN为电生理指标分别考察了被试的二语语音辨别能力个体差异来源。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对母语语音辨别还是对跨语系第三语言的语音辨别, 二语辨音强组的被试诱发的MMN 波幅显著大于二语辨音弱组;而在一般听觉层面的考察也存在相似结果。这些研究都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可能存在跨语言迁移。

(二)“正字依赖假设”

“正字依赖假设”认为语言的正字法特征和形—音映射的规则性是影响母语阅读障碍是否出现二语迁移以及如何迁移的主要因素。Helena等通过英语假词阅读和拼写测验任务对葡英双语DD成人和英语单语DD成人的考察发现,[34]双语DD者的任务表现明显优于英语DD者,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英语较葡语缺乏形—音映射的规则性,即葡语的规则性形—音映射使葡英双语DD者较少考虑英语形—音映射的不规则性,从而降低了英语假词阅读和单词拼写的加工阈限。Wydell等对一名16岁英—日阅读障碍男孩进行了个案研究。[35]该男孩在日本出生,父母母语均为英语,其家庭日常交流语言也是英语。研究发现,该男孩的日语水平与日本大学生或研究生相当,但在英语阅读、写作和语音加工任务中的表现却非常糟糕,甚至达不到日本同龄人的英语水平。由于日语正字系统缺乏形—音映射加工,而英语属于典型的表音文字,对单词的拼写需要大量的形—音映射加工,研究者推测任何缺乏形—音映射的语言都不太可能出现发展性语音阅读缺陷(Developmental Phonological Dyslexia)。换言之,如果阅读障碍个体的母语与第二语言非属同一正字系统,那么母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相关缺陷可能不会出现在二语加工过程中。Salim通过对俄英双语大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考察后也发现,[36]形—音映射加工具有高度的语言特殊性。

目前有关母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否影响二语加工的研究成果较少,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首先,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多种可能的产生机制,因此,有关发展性阅读障碍对二语加工的影响研究不能仅限于语音加工和形—音映射加工水平;其次,当前跨语言的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表明不同语言DD者的语言加工缺陷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多样性特征,因此,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对二语加工的影响研究中还应对阅读发展所需的普遍语言加工缺陷和语言特殊化加工缺陷进行细分;第三,当前发展性阅读障碍对二语加工的影响研究一般采用行为研究方法,未来应加强神经机制层面的研究;此外,除发展性阅读障碍外,影响二语加工的个体因素众多,而且多种因素间盘根错节,缺乏范畴化特征,不同个体因素可能对二语加工能力产生相似的影响,如何在大样本的定量研究中对其他个体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也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阅读障碍二语研究者
明明的学习为何如此困难?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小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学生阅读学习困难: 教师知多少?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