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幼儿教师服务行为研究

2018-04-03 03:15王燮辞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保教办园幼儿教师

王燮辞

(四川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我国学前教育在经历两轮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后,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教师数量、入园儿童人数大幅度增加,截止2016年,在园幼儿达4413.9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7.4%,幼儿专任教师为223.2万人,幼儿教师的服务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1]但由于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适龄儿童增加、家长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等原因,现有幼儿教师的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幼儿教师缺乏教育情怀,个别幼儿园办园理念错误,部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缺乏等原因导致一些幼儿园教师的服务行为并不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研究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对于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幼儿教师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及家长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着眼于供给一方的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涉及观念层面的对学前教育教育理念和意义的再认知、实践层面的学前教育功能定位和内部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的协同和有机融合。[2]庞丽娟、杨小敏(2017)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目的、对象进行研究,指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眼于观念和实践层面,目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的问题是优质多元选择不足,应在终身教育理念和框架下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闫程(2017)从教育标准化角度论及学前佳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标准化现状,提出构建学前教育标准专线管理机构、科学规划更新现有学前教育标准、提高学前教育标准文本的可操作性。[3]李璐(2016)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4]目前从供给侧改革视域研究幼儿教师服务行为还相对较少。[5]

本文力图从实践层面的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角度,主要研究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一、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和幼儿教师服务内容

幼儿教师服务行为是指幼儿教师根据自己所在园的市场定位做出的细分人群(服务对象)、设置课程、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决策,并表现在幼儿园管理、保教活动、幼儿园评价等活动中可观察的具体行为表现。[6]《幼儿园工作规程》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了所有幼儿教师必须提供的规范性服务。

幼儿教师的服务行为与其服务内容密切相关,幼儿教师的服务行为是通过完成相应的服务内容而体现出来的,所以有必要了解其服务内容。幼儿教师服务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7]

基本服务:提供幼儿教育保教课程、照料并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等。

特色服务:幼儿园根据社会或家长需求而提供的有偿服务或非营利性服务。大概有三类:保教时间外的托管服务,第二类是在基本课程外,需要另外付费的兴趣班活动;第三类是幼儿园面向社会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等。[8]

二、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基本服务存在的问题

管理行为失范:部分幼儿园管理者以追求经济利润作为主要办园目标,忽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部分幼儿园在教师选拔使用中,聘任一些与学前教育专业无关、专业素质较低、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师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经常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

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明显表现为课程设置小学化,活动组织与开展模仿小学教学进行安排,儿童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时间严重不足,师幼互动中对儿童的干预和控制过多,儿童评价基本按照小学标准进行等。

保教行为失范:部分幼儿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存在,忽视幼儿基本需要;部分教师人文关怀缺失,漠视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呵护;部分教师教学观错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不遵循幼儿园活动组织的要求与规律等。

(二)幼儿教师特色服务存在的问题

盲目跟风: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模仿一些幼儿园教学与管理模式,盲目加入一些幼儿教育集团,却又缺乏集团的指导与服务,模仿走样,空有其表而无其实质。一段时间广泛流行的“双语教学”“体验式幼儿园”“字宝宝全语言课程”“多元智力课程”“奕阳早教阅读”等,表面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实际上很多是盲目跟风。

片面设置特色项目:部分幼儿园不根据自身幼儿园的传统与现实条件,在引入课程、创建特色园所等方面花费巨大,但往往因为缺乏师资、活动设施和材料配备不足等原因而出现“水土不服”,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幼儿园办园者教育情怀缺失和办园理念的错误

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热爱追求,是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对学生发展的使命感。[9]幼儿园办园者作为教育者应当具有的教育情怀表现为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充分观照,对儿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照料,表现为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担当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使命感。假如办园者缺乏教育情怀或者情感淡漠,则很难对处于成长关键期柔弱儿童的充分关爱,其提供的管理与保教服务难免偏离教育目的,功利性倾向明显。

幼儿园管理者在保教活动中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资金、教育、时间和机会成本,当然应该获得相应收益。但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以获取更大利润作为其办园理念和价值追求,希望投入较少而收益更高,于是选择市场而背弃正确的保教理念。不应忽略的是,幼儿园从本质上讲是育人机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是其办园终极目标,幼儿教师在保教行为中对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人文精神的传递、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必须摆在第一位。幼儿园管理者在办园过程中遵循市场需要是其生存法则,但过分迎合市场必然会导致办园过程中目标的异化、过程的简单、方法的趋利、结果的偏离。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及其角色冲突的影响

影响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成效最关键的因素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要高质量完成幼儿园服务,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在职前教育中一般比较重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入职后的教育中也基本上仅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提高,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职业角色的社会化却很少关注。在一定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实际上仅仅完成了部分任务。[7]

教师角色冲突是导致服务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幼儿教师要承担保育、教育、管理、科研等多方面工作,做好安全工作又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些都给他们带来较大的职业压力;幼儿教师在保教活动中必须扮演教师、家长、幼儿朋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多重角色,并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转换角色,给他们不可避免带来角色冲突。于是可能将服务场所当做调节自己角色和情绪的场所,将服务对象当作自己情绪宣泄的对象,导致服务行为失范。

(三)社会及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各领域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并不娴熟。幼儿教师服务行为既要受到计划的规范与约束(表现为根据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提供基本服务),也应当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根据市场需要提供特色服务)。计划与市场并非二元对立,衡量其标准应当是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否能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但由于社会转型期缺乏公众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舆论过分强调经济价值的获得,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多数人的共识。[8]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共识逐步让位于经济效益的追逐,甚至办园者和老师在提供幼儿教育服务中迎合部分家长的不正确需求,于是出现了幼儿园基本服务的质量不高,特色服务又花样众多,但特色服务往往是华而不实,缺乏生命力。

部分家长,特别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幼儿家长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选择幼儿教育时往往仅凭幼儿园的吸人眼球的宣传,盲目跟风进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办园者不得不随着市场的变化,提供花样的特色服务以留住生源,却忽视了基本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幼儿教师服务行为受到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制约

传统幼儿教育多将教师服务行为等同于简单的提供保育服务,只要是儿童的身体健康、不出现安全问题,服务行为就已完成,部分幼儿园在提供教师服务中就以此为目标。幼儿教育发展至今,保教并重的理念基本深入人心,幼儿教师的服务行为必须与时俱进,在保障基本保教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四、提升幼儿教师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夯实基础——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怀,更新办园理念

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怀是其完善服务行为的内生动力。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怀来自于对幼儿教育之于国家、之于家庭及儿童毕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衷心热爱,来自于对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坚守和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怀提升要通过对高尚师德的不断追求,对教育价值的充分认识,对自己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在为幼儿提供服务过程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充分观照和对儿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进行。

幼儿园提供的各种服务都必须基于正确的办园理念。只有具备正确的办园理念,才可能在正确理念支配下提供正确的服务行为。幼儿园办园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中心开展保教活动。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中心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儿童游戏的基本权利,遵循幼儿园保教服务的基本原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那些博人眼球的花式活动、那些直言不讳的经济目标、那些盲目引入的特色课程以及久治难愈的小学化倾向,都是没有基于正确的办园理念,无视儿童发展权利做出的错误行为。幼儿园基本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追求始终应当是幼儿园办园的基本目标;幼儿园特色服务的提供应当是在满足基本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适合本园实际情况的特色服务,而非片面模仿,迎合家长需求或仅仅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润。

(二)抓住关键——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设施设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等因素都是影响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最为关键的因素。要通过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一关键因素全面推进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

1. 反思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能力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基本服务行为。幼儿教师的基本服务行为是提供幼儿教育课程、照料并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反思提供的课程是否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照料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质量如何?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是否胜任基本服务工作?等。幼儿教师反思自己的基本服务行为,不仅要针对具体的服务案例,还应从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目标制定、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活动总结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分析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各种要素的价值与不足,剖析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基本服务行为的科学性,进而改进自己的基本服务行为。其次要反思自己的特色服务行为。开展的特色服务有无较好的师资、环境、材料保障?特色服务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特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性如何?这样的反思有利于对提供的特色服务价值的认知,有利于对特色服务的选择和改进。

2. 行动研究,以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保教服务能力的提升

基于普通幼儿教师较难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一般幼儿园也不具备理论创新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幼儿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通过行动研究促进保教能力的提高。幼儿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指从幼儿园服务行为中需要中寻找课题, 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由幼儿教师直接参与,使研究成果作为支持其理解幼儿教育理论、掌握幼儿园保教技能、解决幼儿园教育问题、改善幼儿园服务行为的基础。

3. 园本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职业社会化

针对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化并未完全完成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园进行园本培训是比较高效的促进其职业社会化的方式。园本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幼儿教师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其次是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幼儿园保教基本服务能力的再提高,第三应当是如何基于幼儿园条件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和提高特色服务能力。

4. 自我完善,解决幼儿教师角色冲突

幼儿教师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不可避免会遭遇角色冲突。解决角色冲突的关键还在于幼儿教师自身。提升自身身体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基础,习得简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调适技能是调节角色冲突的保障;同时,坚定奉献幼儿教育事业信念,在幼儿园服务工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认识自身价值,当有负面情绪时进行合理宣泄,能很好地解决冲突,为提供优质幼儿园服务行为奠定基础。

(三)建立保障——完善幼教立法

1. 幼教立法,明确幼儿教师服务行为的边界

国家在2018年两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教师政策以及幼儿教师服务行为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我国至今没有《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立法包括制定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构、管理与质量标准、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体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等多方面制度的建立健全,[8]同时要清晰规定幼儿教师服务行为的边界,确保“有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幼儿教育投入和幼儿教师收入正常增长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1.2%-1.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11%,而且长期未得到改善。[9]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落后地区对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基础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必投入大量财力,甚至希望与市场完全接轨,以减轻财政负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许多公立幼儿园不得不转向创收模式,盈利性服务增多;私立幼儿园更是得不到财政扶持,于是想方设法增加盈利性服务项目。为改变因逐利而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逐步提高财政经费投入。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太低,与其付出严重不匹配。幼儿教师编制、工资、职称评定等问题对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感和激发其提供优质服务的动机有重要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还应体现政府担当:增加学前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为经济落后地区幼儿教师提供特殊补贴;[9]在普遍提高幼儿教师收入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经济激励措施,为提供优质服务的幼儿教师给予奖励等。

(四)优化环境——向社会和家长普及幼儿教育知识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当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前教育管理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挥二者的作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在保证“普惠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和保证幼儿教师基本服务的高质量方面,计划应起到约束、监督作用;在保证“有特色”“多样性”和保证幼儿教师特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方面,市场却要发挥积极调节作用。计划和市场在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均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满足社会和家庭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社会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和幼儿园教师应向社会和家长普及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解释幼儿园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内容、实施方式与价值,帮助家长理性选择幼儿园服务,支持幼儿园教育改革。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着眼于提供幼儿教育一方的改革,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普惠性”“有特色”的幼儿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提升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更新办园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幼儿教育立法建立保障体系;优化环境提供社会家长支持等措施优化幼儿教师服务行为,保证基本服务的“保基本、有质量”,促使特色服务的“有特色、可选择”,基本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保教办园幼儿教师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共享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园探索为例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贫困地区幼儿园保教过程科学化的重点指向
浅谈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