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机理
——基于符号互动视角

2018-04-03 06:13张庆花娄淑华
关键词:师生关系符号师生

张庆花,娄淑华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效性低的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难点与重点问题。而要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实效性,师生关系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师生关系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互动通畅,对彼此的言语、行为、表情等所传达的信息理解到位。社会学领域的符号互动理论,为当前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成为创建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一、符号互动: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研究视角

(一)符号互动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以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为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每一个符号,如文字、语言、手势、表情等都被赋予公认的意义,人们以符号为中介,在互动中交流与发展。库利以“镜中我”形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一个人对于自我在内心中的明确的想法,取决于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人总是通过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来审视和评价自己。托马斯侧重“情境定义”,从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入手,强调情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一旦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真实的,情境就具有了真实的效果。”[1]米德侧重“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学会从他人立场看待自己,形成自我意识。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角色互动理论,提出角色互动论,指出互动的本质是对他人和群体角色进行领会的持续过程,其中角色领会是互动的关键。戈夫曼则采用“拟剧论”进行自我呈现,指出自我呈现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他人透露某种信息”[2],通过个人努力在他人心中形成某种特定印象。综上,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他人印象、情境、角色、符号构成了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符号互动视角下互动组成部分的解读,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把个人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价值观、信仰等通过适当的社会角色在逼真的情境中呈现出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理想、完美、愉悦的人际关系”[3]。从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来看,符号互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互动心理的平等性;二是互动情境的逼真性;三是互动角色的特定性;四是互动符号的恰当性。

(二)符号互动与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关联

符号互动是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前提与基础。“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现象……人们之间的‘反应’并不是相互行为的直接产物,而是根据他们附加在对方行为上的意义作出的。”[4]师生基于共享知识的需要,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互动交流,失去符号便失去了互动的意义。通过符号,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符号,学生表达对教师的接受态度、对知识难易程度的认识、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效果及对教师的各种期待等。可见,符号互动,就是通过符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达成师生关系的和谐。

符号互动模式为探索高校思政课师生关系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5]对于教师而言,读懂学生通过符号传达的意义,就是要知道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感兴趣,对思政课的内容理解了多少,对现实问题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有没有明确的规划,对思政课教师有哪些期待等,进而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对学生而言,读懂教师通过符号传达的意义,就是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对所讲授知识的现实解读及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指导态度等,进而对照自己,学习并实践。符号互动性高,表明师生换位思考的观念强,互动认同、理解、支持的意愿强。符号互动性低,表明师生间缺乏沟通理解,降低了对思政课的兴趣。因此,符号互动不是使师生双方泯灭各自特性,而是使师生双方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展现。

二、角色、情境: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基本变量

(一)角色: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核心变量

教师和学生承担着教与学的主导角色,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正是通过教与学这一实践活动得以完整体现的。一方面,教师是实施思政课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传授对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自我领悟主体,以教师为意识对象,练就品学兼优的接班人。教师与学生共同构筑起以知识的传授与领悟为载体的互动共同体,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扮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楷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化精英、“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人格典范,积极营造融洽的互动氛围,形成诚挚的情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自主交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呈现自我,对学生进行“印象管理”。学生则根据教师扮演的角色,领会教师传达的信息,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同样地,学生也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学生形象。教师从中搜集学生传达的信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调整,并在下次教师的“角色扮演”中体现出来。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是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核心变量。师生关系和谐,取决于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能否引起对方的兴趣,师生间的互动是否顺畅,是否能够相互学习。教师角色受国家方针政策、培养计划、教育内容、学生特征等影响,并根据以上内容适时变化。教师角色变化必然引起学生角色调整,而学生角色变化同样引起教师角色调整。然而,无论是哪一角色的变化抑或调整,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师生顺利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实现理想教育效果。

(二)情境: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基本场域

高校思政课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体构成的物质背景;‘场合’——行动发生的舞台或地点;角色——这就是人;社会组织系统的场所;概念和信息的来龙去脉。”[6]人要对外部信息作直接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人要首先审视、定义、评价此信息并依据自己的状况理解信息,信息被“主观化”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者说,师生传达的信息要经由对方主观化处理后,对对方行为产生影响。思政课中,有些理论产生的背景较为复杂且年代久远,有些内容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师需要创设逼真的情境,把自己和学生带入自己的符号世界中。这种情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给予意义”的过程,即“符号过程”。

在情境中,师生间是对等关系,即师生以同等的态度、原则、方式、规范对待和回应对方,强调两者间互动关系的平衡性。师生被赋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师生双方的人格与个性、品质与能力为基础,在知识的传承与共享过程中,师生双方对共识性的规范的认同与接受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彼此对对方均能感同身受并且能够容忍对方的差异和异议,是同一性与差异性交织的交往过程。”[7]师生双方正是在互相承认的情境中,得到关怀与激励,并以情感上的共鸣促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路径

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离不开核心的师生角色、基础的情境设定和关键的互动反馈,三者互相支持,互相依赖,促进师生和谐目标的实现。

(一)明确特定的社会角色,强化互动目的

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思政课师生关系,既要敬重教师,保持教师应有的权威性,又要尊重学生,保持学生应有的主体性,确保师生之间形成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道德上的促进关系。

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服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提供资金保障;各高等学校要具体落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确保工资待遇、培训提高、职务评审等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国家、社会充满自信。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会深得学生敬重和爱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同,生活经历与生活经验各异,但是作为主体性的人,他们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即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人们之间差异性的根本标志”[8],是人的最基本的属性。差异性的个体对自身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不依附于任何人,“若以一人而附属一人,即丧失其自由自尊之人格,立沦于被征服之女子、奴隶、补掳、家畜之地位”[9]。宪法保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在心理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情感上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言行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要求学生尊敬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道德上的促进关系。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其次要通过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思维,进行正确的道德推理,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德育是把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改造社会”[10]。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学生受教师道德品格和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不断成长与发展,是受教育者、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同时,教师也受学生道德品格的影响,是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可见,师生在道德品质方面互相影响,教学相长。

(二)创设逼真的互动情境,优化互动过程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逼真的互动情境的创设极为重要。它把人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中,让进入现场的人感受到设计者呈现出来的符号意义和价值。因此,情境材料选取的典型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问题设计的探究性特别重要。

情境材料选取的典型性。情境材料是情境创设的前提,也是情境创设效果的关键因素。情境材料要具备典型的教育意义,可以选取当今社会普遍流行、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引导大学生把握人生方向,也可以选取“拼爹时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钱任性没钱任命”等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言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反面教育,还可以选取大学生中靠自身技能、自我奋斗、自己打拼取得成绩的成功事例,鼓励大学生自强不息。材料选取的预期效果,是通过吸引大学生关注和体会情境意义,激发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推进教育实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社会典型示范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在互动发展中达成教育效果。

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11]可见,真实情境是学生实现理想学习效果的前提。思政课内容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的,真实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思政课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情境的情境性、动态性和交互性。情境的情境性,指学生进入课堂的那一刻就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之中,教师的外表形象、言语措辞、动作表情及多媒体展现的内容等等,都是围绕授课内容设定的,是情境意义的展现。情境的动态性,指基于情境内容的变动,情境要做出相应地调整。情境的交互性,指基于情境目的为个体内部认知与环境互动提供场所。

问题设计的探究性。融入情境是手段,解决问题是关键。问题是情境设计不可回避的逻辑起点。“在选择和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问题是否可产生多种遐想;是否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问题能否足以激励小组讨论;问题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机会;问题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2]。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既感兴趣又比较疑惑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解决思想困惑,突破知识难点,提高自我认知及自我学习能力。既可以以“疑”入境、以“情”入境,又可以以境生“情”、以境生“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教育效果。

(三)确保及时的互动反馈,提高互动效果

学生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对比来自教师的外部反馈信息和来自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之后,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控制、修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地,教师要正确对待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来自自身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控制、修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反馈信息包括对授课内容的反馈、对知识难度的反馈及对教师期待的反馈。

授课内容的反馈。授课内容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媒介要素,也是师生和谐互动的关键因素。目前,思政课授课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爱好取向,没有把理论内容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一味地讲解理论导致教师在课堂挥汗如雨、沉浸其中,学生却各干各的,师生互动性极差。授课内容抽象、枯燥、教条,脱离社会实际或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失去兴趣,对课堂互动失去兴趣,随之对思政课失去兴趣,思政课就流于形式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互动反馈和现代的互动反馈技术,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情况,从反馈信息中寻找不足,加以改进。

知识难度的反馈。知识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业情绪①学业情绪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轻松、焦虑、厌恶等。参见董妍、俞国良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文章,心理学报,2007年第5期。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知识难度增大,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业情绪变化不大,只表现为喜欢、轻松的情绪在减弱,能够通过更进一步地努力就可以实现和谐互动。基础中等的学生,表现为高兴、喜欢等正面情绪上升,焦虑、厌恶等负性情绪下降,但根据任务难度调节自己的内部动机,也能够到达较高的学习热情。基础稍差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挫败感,理解和接受知识困难,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这三种学生类型的分析可知,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区分难易度,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讲解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且必须努力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知识。

教师期待的反馈。教师期待是借助人的心理效应,把“假信息”变成“真效果”的现象。教师凭借自身的权威形象,指出学生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教师提出的期待目标要适中,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信息的鼓励下,按照教师指明的目标塑造自我形象,从而产生神奇的“期望效应”。在运用期望效应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暗示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比如素质期望、价值期望、职业期望等传达给学生,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当然,教师期待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过程,是师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的发展过程。作为过程的基本变量,教师和学生都要摆正各自的角色地位,保持师生各自应有的主体性,在逼真的互动情境中紧密配合,完成提问解答,以此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1]Thomas,G·J·and D·SThomas,The Children in American: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M].NewYork:Alfred A.Knopf,1928:56.

[2]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6.

[3]娄淑华,张丽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梳理与评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3.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0.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6]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30-31.

[7]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40-42.

[8]郝铁川.法制随想录[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0:155.

[9]陈独秀.一九一六年[J].青年杂志,1916:1.

[10]孙丹薇.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3(1):62-64.

[11]David H.Jonassen.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

[12]张丹华,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0.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符号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符号,比多少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