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的共生性研究
——以山西省岚县为例*

2018-04-03 11:1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岚县共生马铃薯

牛世鹏,李 琦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随后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 “五个一批”之一,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区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对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教育扶贫的认识基本局限于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以帮助其顺利接受教育,如各地普遍实行的“雨露计划”等。然而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将精准扶贫看作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治愚”“扶智”的教育扶贫应该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使二者成为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一个系统,共生共荣,从而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山西省岚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就存在教育扶贫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却与当地产业发展联系疏松局面,其效果也并不显著。将二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扶贫工作能够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当前亟须予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共生理论概述

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共生”的概念,本意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在一起生活,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与交换的过程。在同一个环境中生活的各生物体,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互相作用,并逐渐走向联合,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最终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共生理论最初虽诞生于生物学,但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逐步扩展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中,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一)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它是共生系统中互相作用,产生联系的基本个体。各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使之共同为某一主体服务时产生合作动力,一般是针对其自身的性质或作用而言。除必要条件之外,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还需要一定的充分条件,即促进共生关系的各种配套条件。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都可以被视为其中的共生单元。

(二)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各个共生单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也称共生关系。具体来说,共生模式可分为寄生的点共生模式、偏利的间歇共生模式以及互惠的一体共生模式。寄生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共生系统中,主要依赖某一主导力量而存在发展,该主导力量影响着整个共生系统的发展趋势,其他共生单元只能寄生其发展之中,相互之间没有分工及协作。偏利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协作只对其中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没有明显影响,即偏利于某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互惠的一体共生模式则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模式。

(三)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存在共生关系的外部条件,包括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共生环境深刻影响着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共生度是衡量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由于各自内在属性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关联度是强调共生单元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指标尽管在定义上有所区别,但都是刻画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一方面,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之间必定存在一个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共生单元之间的关联度不会低于一个临界值。任何共生单元都会优先选择能力强、匹配性好的候选共生单元作为共生对象。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的影响,可以将共生环境分为正向环境、反向环境及中性环境。正向环境为对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性有积极的影响,反向环境则为负面的影响,中性环境既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

二、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共生的应然性分析

在整个精准脱贫的大环境中,参与其中的教育扶贫、产业发展等,都是其中的共生单元,这些共生单元共同组成了精准脱贫这个大的共生体。在精准扶贫的大系统中,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都可被视为其中的共生单元,二者的关系应该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形成互惠的一体共生模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预期目标。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扶贫包括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的政策和资金帮扶,具体内容包括小学、中学、中职阶段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免除和一定的生活补助,专科及以上贫困学生的奖助学金,对农村贫困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

(一)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物质基础

首先,现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资金除少数来源于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捐款之外,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而根据国家颁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政府负担的扶贫资金中,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比例大约为30%—50%,即大约一半的扶贫资金由地方政府财政自行负担。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支柱产业,因此,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教育扶贫中的一些项目,如各地均有开展的种植、养殖等技能的培训,在课堂传授之外,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以及其他物质辅助,这些都可以由当地的产业来具体提供。因此,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无疑为教育扶贫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践基础。

(二)教育扶贫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保罗·克鲁格曼和罗宾·韦尔斯在《宏观经济学》中提道,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资本更大。而教育扶贫的作用正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在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的同时,助力精准扶贫的系统性目标。而从现阶段的扶贫实践来看,通过提高贫困户的素质来实现“造血”,也确实远较简单的经济“输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大。当前的教育扶贫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部分。第一,基础教育方面的扶贫主要是通过向九年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减免学杂费及部分生活补贴的手段,如“两免一补”等,保证其享受到基础性教育,打好文化基础。长远来看,这样可以提升潜在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无疑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第二,高等教育方面的扶贫是较高层次的扶贫项目,通过“雨露计划”、助学贷款等方式,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保证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毫无疑问,这一层次的教育扶贫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第三,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扶贫则是通过对本地就业的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如“阳光工程”等,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应该说,职业技能教育是最符合贫困户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扶贫方式,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急需的技术劳动力。

(三)良好的共生环境促进二者共生发展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存在共生关系的所有外部条件构成了共生环境。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能够促进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外部条件,如工作人员的扶贫观念、政府的政策引导等共同形成了共生环境。具体来说,首先,扶贫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共生扶贫观,即重视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将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割裂开来的现象。如扶贫工作人员在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时,有意识地设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甚至与当地产业组织开展合作,定向为其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其次,政府在实施教育扶贫相关工作时,树立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协同进行的理念。以此为指导,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扶贫政策时,有意识地支持和引导与当地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扶贫项目,加大相关投入,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为教育扶贫和产业的共生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共生的实然性分析——以岚县为例

岚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的东北部,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17.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万。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7.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元。岚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共27886人,贫困发生率为15.67%。

岚县主要支柱产业为能源产业及农业,但对于农村居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其主要从事的是第一产业。尤其是马铃薯产业,业已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效应。近年来,岚县更是将马铃薯产业作为脱贫主导农业产业,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马铃薯生产示范县和“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先进县。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合作社115家,经纪人500多个,从业农户达到2.4万户,占总农户的61.5%。2016年,岚县马铃薯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7%。岚县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产业链,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因此,在对岚县的产业发展分析时,可以以其马铃薯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岚县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时,主要分析马铃薯产业与教育扶贫的关系。

(一)产业发展对教育扶贫的支持

作为党和政府大力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扶贫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其中约半数由各地县级政府自行筹集,而县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则与其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各地的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岚县的具体做法除对农民进行特色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和推广之外,还在国家政策规定之外,对教育扶贫的经济资助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如将“雨露计划”的资助延伸到研究生阶段。根据岚县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教育扶贫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础教育方面,岚县的教育扶贫与全国基本上相同,采取了经济资助形式,主要做法是“三免一补”。“三免”是指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一补”是指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具体标准为小学阶段课本费100元/(生·年),杂费40元/(生·年);初中课本费200元/(生·年),杂费60元/(生·年);文具费中小学均为20元/(生·年);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补助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与此同时,对于高中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相应补助,包括国家助学金和政府助学金两部分,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平均2000元,政府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2016年,岚县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育资助资金共计约2024万元。

第二,高等教育阶段是当前教育扶贫的主要着眼点,而岚县在政府的政策规定之外,又将其进行了延伸。其主要做法:首先,对升入更高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以经济方面的补贴,如“雨露计划”中规定,对贫困户中二本B类及以上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每人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近年,岚县将此项政策延伸到了研究生阶段,对硕士和博士也进行了同样的资助。其次,中职中技(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高等职(专)业教育(含普通大专、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等),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岚县用于高等教育方面的扶贫资金共计1578人次、388.1万元。

第三,在对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岚县的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实践基础,尤其是该县的特色产业——马铃薯产业方面。如岚县结合自身马铃薯特色农业的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良马铃薯的种植,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和相应的种植技术,并对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和微型薯、原种、一级种种植进行补贴。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第三产业的技能培训,2016年岚县就由政府财政出资,开展了3期共660人的护工(护理)培训工作,并选拔优秀学员向北京、太原等地进行劳务输出,实现了330人的稳定就业。应该说,在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扶贫资助是最贴近精准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的,尤其对于贫困户来说,其减贫脱贫效果也更加立竿见影。但相对于对在校贫困学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的力度来说,对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培训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来说,都是比较少的,这也是现阶段教育扶贫的短板所在。

综上分析,由于全部的教育扶贫资金都来自政府财政,而政府财政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当地的支柱产业,因此可以说岚县的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二)教育扶贫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劳动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扶贫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扶贫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然而现阶段岚县的教育扶贫却难以对当地产业发展产生实质的促进作用。

在基础教育方面,岚县对小学、初中的“两免一补”等扶贫政策,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在校学生的受教育权,使得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了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2%。而岚县除一所高中和职业高中外,并没有其他的技校或专科学校,说明初中毕业后,有8%的毕业生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根据岚县教育局的统计,2015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校人数为4751人,可以推算出,未升入更高阶段的初中毕业生大致为413人。然而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或自谋出路,未继续接受教育,只有极少数留在本地就业或创业。从长远来看,虽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扶贫可以提高本地劳动力的素质,但由于劳动力的成长周期较长,所以短期内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岚县本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难以显现。

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岚县教育局的统计,2016年受到“雨露计划”资助的大专及以上学生共计支出资金1578人次、388.1万元。而根据对岚县部分村支书的小样本访谈,这些毕业生完成高等教育后,回到家乡就业和创业的意愿几乎没有。与之相佐证的是,2016年大专及以上毕业的岚县籍学子中,回乡就业或创业的仅有5人。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扶贫虽然提高了受助者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受助者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岚县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短期内的扶贫脱贫作用却不大。

在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岚县开展最多的是种植和养殖方面的培训,尤其紧密结合其特色产业——马铃薯产业,内容包括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推广品种的马铃薯种子,以及定期对其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在吕梁农校成立了马铃薯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了50名青年农民,接受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可以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向身边的人普及学到的种植技术,这样不仅推广了马铃薯的新型品种,还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教育扶贫中与产业发展结合最紧密,促进作用也最明显的部分。但岚县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却难以与其他教育扶贫项目相提并论。因此,这部分教育培训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三)共生环境的塑造

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需要良好的共生环境,而共生环境的塑造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通常较为困难。现阶段岚县的共生环境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扶贫工作人员的共生意识较差,教育扶贫工作和本地的产业发展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具体体现为,扶贫工作人员普遍将教育扶贫的关注点放在对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等在校学生的经济资助方面,而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度较低。具体来说,首先,在培训项目的设置上,既有种养殖技术,也有第三产业技能,但是与本地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其次,培训的频率和投入的资金规模也较少,每年只有固定的几次培训,导致培训输出的效果难以形成较大影响,难以满足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存在着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与此同时,岚县政府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引导也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共生导向。如在县政府的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及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汇报等资料中,教育扶贫都被定义为对中小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阶段在校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完全忽略了与本地产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仅对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较少,甚至未将其纳入教育扶贫的工作范畴之内,使之碎片化、临时化,难以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四、总结及相关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岚县现阶段的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性较差,即岚县的产业发展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促进了教育扶贫的顺利推进,而教育扶贫却没有明显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其共生模式应属于偏利的点共生模式。同时,岚县的共生环境塑造较差,扶贫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共生意识,政府的政策也没有起到良好的共生引导作用。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只有形成互惠互利的一体共生模式,辅之以良好的共生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岚县教育扶贫和产业之间的共生发展,保证精准扶贫既定目标的如期实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互惠共生的教育扶贫模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岚县的产业发展与教育扶贫之间的共生度是较差的,尤其是教育扶贫对产业发展的支持较少。同为一个系统中的两个共生单元,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共生共荣的教育扶贫模式,在巩固现阶段对在校学生的经济支持的基础上,拓展与本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首先,在职业教育方面,应增设与本地产业相关的专业科目,如岚县职业中学当前的专业设置只有如计算机、电子电工等专业,缺乏与本地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应增设特色马铃薯种植等专业,对口服务于本地产业发展。其次,在对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增加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次数,不能使之流于形式。另外,为了提高培训有效性,可以将以往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改为田间演示,加强农民的直观感受。通过以上办法,增强教育扶贫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而打造和完善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一体共生模式。

(二)塑造良好的共生环境

为了促进教育扶贫和产业之间的共生发展,除打造和完善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外,还应塑造良好的共生环境。首先,在政府的政策制定层面,就应充分重视到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将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纳入到教育扶贫的范围之内,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创造有利于教育扶贫和产业共生发展的宏观环境。其次,通过宣传,帮助扶贫工作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共生意识,把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避免出现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使技能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必要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此来创造良好的微观共生环境。通过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打造,共同来塑造良好的共生环境,以促进教育扶贫和产业之间的良好共生。

猜你喜欢
岚县共生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岚县第五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