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建议

2018-04-03 11:29陈天秀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写作文语感小学生

陈天秀

(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6100)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一)小学生缺乏浓厚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人都喜欢做好奇、兴趣的事情,一旦兴趣了就会主动地克服困难去做,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正如歌德说的:“求知识越来越有兴趣,这只是习惯问题。就像婴儿吃娘的奶,开头也不怎么愿意,但不久就吃得非常愉快。”即一个人一旦进入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欲望就越来越强烈,学习的习惯也会逐渐养成,正因为学生年龄小缺乏写作文的兴趣,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采取草草了事的应付态度,因而写作成为一种负担。

(二)小学生积累的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贫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也比不了用笔记录的东西持久。写作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翩翩少年的成长过程,总会面临幸福、美好、快乐、争吵、不幸、失意、痛苦、困难、挫折、危险甚至死亡等,如果未及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感想之类的素材用笔真实记录下来,那么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容易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消散得无影无踪。若学生不屑于用笔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点滴或成长的轨迹,在写作文时“胸无点墨”,就会觉得脑中空白,无话可写,或是抱着应付教师的态度写作文。

(三)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接触社会面狭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行为,应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思维和感情活动,进行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引发情感熏陶,启迪思想,培养审美乐趣。 曾有一位先哲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很多学生家在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差,教育环境较差,接触的社会面狭窄,阅读书籍的数量不多,当然严重影响语感的培养。 而写作文又充分依赖语感,语感好写起作文当然得心应手,“厚积薄发”就是对此真实的诠释。 而且,小学生还未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对书籍的取舍还存在严重的误区,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不分良莠,无法起到所期望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指导不恰当

语文教师常将作文教学和作文考试混为一谈。教学作文应该选择恰当的内容,在训练的过程,通过作文考试评价作文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传统的教学程序是:先命题—再指导—然后批改—最后讲评,有的甚至简化为: 命题—批改—讲评。这种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不是对学生写作行为的指导,而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没有一定的过程性指导,这样容易造成“假、大、空、泛滥”的恶劣后果,作文教学效率无法保证。

(五)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遇到教师布置作文,小学生很少养成习作前“认真审题—思索素材—简单提纲—动笔写作”的习惯,常常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完成一篇作文。当教师批阅后,学生拿到作文关心的往往是教师所批改的分数和评语,并没有考虑分析自己作文的不足,汲取他人作文的长处,寻找该习作失败的经验教训,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清楚地发现小学生写作文并不是当作快乐的事情,而是被当作一种痛苦的负担。长期如此必然严重束缚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独特的感悟,违背了写作的初衷。看来,要让小学生写出 “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打开作文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对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学生应该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符号性、人文性、科学性

语文之于人是一种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这是由猿到人数百万年间渐进发育发展的结果。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符号,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生动而准确地掌握并运用语言符号。 语言是工具,但作为文化现象,它仍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的语言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人化、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文学的结晶—文学(或文献)体现的是人的精神、人的价值。 所谓“在心为志,发音为言,刻画为写,著述为文”。语文涉及到语言、逻辑、修辞、文章等科学问题,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所具备的知识准备,不是学习的主要对象。 小学生只有认清了语文的符号性、人文性、科学性,才能够遵循语法的、逻辑的、修辞的科学规则,充分利用语文这一交际符号,用心学习语言、领悟语言。

(二)学生应扩大阅读量,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维度,提高语文素养。广泛性地进行阅读,开拓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整本的原著书。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锻炼学生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能力,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不仅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而且要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比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等, 开些具体的书目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阅读,并让学生多写读书笔记,从摘抄开始,写心得、抒感想、议评论,哪怕只言片语。长期坚持阅读文学作品,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学生的语感才能够得到培养。

(三)学生应抓住感动心灵瞬间印象,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巴尔扎克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细小的偶然的时间,只要经过艺术加工,就可以从中写出一个世界”。他的这一创作思想同样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把金钥匙。生活中常常会有感动你心灵的形象一闪,这一闪往往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或只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或只是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是名副其实的“一小片儿”。这“一小片儿”极有用,很可能就是一篇优秀习作的素材。

(四)语文教师应该亲自写下水作文

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放飞思路,写出张扬个性、抒发真实的佳作,而且个人也应“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自己的阅历、知识和思想,尝试着写些教师下水作文,这样不仅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而且也能够不断臻于完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结语

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是的,写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写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的性质, 广博地阅读,善于抓住心灵的瞬间,更应该以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摆脱世俗束缚,点燃学生带有理想和毅力的写作期望之“火”,迎来语文写作教学的崭新天地。

猜你喜欢
写作文语感小学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写作文的烦恼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我是小学生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