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2018-04-03 11:29陈建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轴对称小数算式

陈建和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问题引领才能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提出,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会提问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背景与知识经验水平也不同。在学习中,各个学生都处于不同的层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乐于提出问题。但是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提问题,他们是说什么也不敢提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理有一种自卑感,总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别人耻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把这一部分学生与优等生放在同一水平上来看待,让他们的心理上没有了优势,所以不敢提问。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总是出现偏向优等生的现象。但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就是要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困生,我们不能放弃,要尊重他们,要让他们也能够融入提问队伍当中来。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单元中的“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有一个指定性的内容,那就是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因数与积,而除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被除数、除数与商。这是一个约定的内容。在教学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学困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满脸疑问,于是,笔者就请他站起来,问他有什么问题。一开始,他低着头不说话,在笔者的一再鼓励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为什么乘法中叫因数,而除法中却叫被除数与除数呀?”他的问题一抛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说他的不是。笔者当时看到他的头低得更低了。这时候,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们都没有发现,却被他发现了,我们为他的发现鼓掌。”虽然学生都鼓起了掌,但是却没有激情,有点不情愿的样子。这时候,笔者就问学生:“对呀,为什么除法中叫被除数与除数,而乘法中却不叫被乘数与乘数呀?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他的问题?”听了笔者的话之后,所有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笔者对学生说:“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个发现者,一个学习者,我们只有学会相互学习,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起来。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在以前,确实是叫被乘数与乘数,但是后来改为因数是有原因的……”笔者边讲解,边偷偷看那位同学,发现他慢慢把自己的头抬了起来。笔者相信,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在课堂上一定会敢提问了。如果当时笔者并没有鼓励他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那么他的问题意识也许就会从此消失,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提问乐趣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提出问题,并不代表他们脑海中没有问题,而是他们是否乐于提问题。如果他们感受不到提问题的乐趣,也就失去提问题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身份自居,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位置,要充分利用恰当的语言与行为,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乐于提出问题,才会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如果我们直接用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学生只会惊叹这些图案的美,但是他们却没有一种强烈想去提问的意识。这样,他们的问题迸发出来就会显得简单、枯燥,甚至没有探究性。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自己从网上学习了折轴对称图形,然后在课堂上用几张卡纸折一下,并快速地剪几个轴对称图案。学生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地观看着。当笔者把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展开来给学生观看时,学生一下子惊呼起来,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从从嘴里迸出来。“老师,这么美丽的图案是如何剪出来的?”“老师,我刚才看了一下,你是先把纸对折不同的次数,就剪出不同的图案来,这是为什么呀?”“老师,剪这些图案有没有规律可循呀?”“老师,我发现,这些图案两边都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呀”……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新颖,而许多问题直指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试想,如果笔者没有在课堂中表演剪纸,那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就很难去深入思考,更不会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的。所以,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主动、快乐的氛围中,他们才会更乐于提出问题。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拥有提问机会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搭建提问的学习平台。这样,他们的问题意识才能通过教师创设的提问学习平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好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但是这种好的问题并不是通过教师来提的,而是让学生自主去提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提”,有问而“研”。但是,就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而学生多数是处于解决问题的层面。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更好打开学生思维的。学生只有自己提出问题,他们才能有深度地思考,而要让学生能够想提问题,除了要营造好氛围之外,还需要我们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提问的冲动。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的《减法运算性质》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平台。笔者首先出示几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然后观察每一组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或者说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的。

1000-245-55, 1000-457+357

1000-(500-260) 1000-(400+126)

1000-(245+55) 1000-(457-357)

1000-500+260 1000-400-126,

学生计算后,发现每一组算式中的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候,笔者就问学生:“看到这几个特别的算式,你们就没有什么想问的吗?”笔者的这一句话,迅速把学生提问的平台给搭建起来了,也把他们的数学思维给调动起来了。学生也明白了教师出这几组计算题并不是简单地让自己来计算的,而是要让自己在这些算式中发现问题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就被激活了,并产生提问题的冲动。“这几组算式都是关于去括号与加上括号的算式,为什么每一组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呢”“老师,这几组算式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但是它们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规律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老师,你能不能快点把这些规律讲一下呀?我们都急死了”“老师,为什么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会围绕着自己的问题来展开,让课堂高效而有深度地运转。

四、教给策略,让学生拥有提问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提出问题,除了他们有一定的热情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提问策略,要学会提问,能够提问,并且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在平时,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总认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甚至是一些无效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策略,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学会从知识中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发现问题,从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中去发现问题,学生才能够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才能更有效,才能减少无效问题的出现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小数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小数的基本性质了,那就是:“小数的后面增加‘0’或者减小‘0’,小数大小不变。”这样的表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笔者还是提议学生阅读书对的这一性质的表述,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表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发现书上的表述与自己总结的表述不一样,心中就迅速产生了疑问,并提出了问题:“书中讲的是小数末尾,而自己总结的是小数后面,书中是添上或者去掉,而我们说的是增加或者减小,这样的表述意思是一样的吗?哪一种表述更准确些?书中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讨论。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书上的表述更准确一些。这样,通过提问,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笔者只是举了一个教会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的策略,我们还可以教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来发现问题,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越来越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有针对性。

总之,问题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导火索,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乐问、想问、敢问,才能让课堂在学生的提问中高效运行。

猜你喜欢
轴对称小数算式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