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生观与价值观

2018-04-03 11:29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曾 敏

(福州杨桥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四个“新”:理念“新”、设计“新”、内容“新”、资源“新”。相较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新教材显得更活,赋予教师拓展和发挥的空间更大,更注重价值引领,同时淡化单纯知识点的传授。对一线教师来说,所要面临的难点则是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凝练并落实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设置合理贴切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中的阶段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而制定;其次,教师要借助教学智慧与教学经验把握每一堂课的三维目标,准确定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设置的教学目标,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也能有效地融合入核心素养。

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的“家的意味”一框中,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到四个要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年龄段——属于青春成长期;把握教材所想要传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与家人共创共享美好家庭的意识与能力;教材所能融入的核心素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担当意识。因此,教师对知识目标设置应让学生了解家庭含义、功能,明确“家”的丰富内涵;能力目标设置为让学生领悟“家”的内涵,学会维护家的利益,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培养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孝道及内涵,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增强课堂目的性,同时也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 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加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环节,让学生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可以由一个社会现象展开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或辩论,也可以就一个教学难点开展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关注到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观点,对正确的言论给予肯定,赋予学生成就感,对偏颇或错误的观点及时纠正,让学生能分辨是非黑白。

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的“情绪的管理”一框中,教师可先向学生提供一段材料:班主任通知本来要在周三举行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因为下雨而取消。班级同学哀嚎一片,失望的小强气得把自己的书包往地上重重一砸,学习用具和书本丢的满地都是……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小强表达他情绪的方式对吗?为什么?2.你会怎样表达这样的情绪?经过热烈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得出答案,学生明白了情绪不合理的发泄会影响别人,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在讨论与教师的归纳总结后也可顺利得出。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知识难点、重点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究讨论中得以突破,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落实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三、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与实用知识的学习,为了使这些源自于生活的知识能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再现,从而被认知、被感悟;为了使课堂不被应试教育异化,而形成划重点、提问题、念答案、背诵加默写的枯燥模式;为了避免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嫌弃、厌恶的情绪。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点,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享受学习。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八课讲到“公平正义的价值”时,为了避免对公平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解,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糖,课堂上由学生分发,并无分发规则。学生能在课堂上吃糖,自然感到无比兴奋,此时课堂气氛开始升温。在分发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多拿了糖,有些只拿到一颗甚至没有拿到糖,班级开心的笑声,抱怨的叫声皆而有之,课堂气氛渐渐浓烈。教师对各种情绪稍加安抚后及时抛出问题:大家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以及造成的原因;生活中遇到此种情况,该如何解决?活跃的课堂气氛渐渐平静,学生们转入对分糖结果背后原因的探究。有动有静的课堂氛围,没有一味的哗众,没有单一的静思,而“公平”的概念就这样走入学生心中。在教学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四、创设源自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者、参与者、引领者,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并创设与教学相应、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为了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能产生与情境相应的内心体验,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生活实际为基础,在设置的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频,或者讲故事、做游戏,又或者结合学校社会实践场所,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讲到“爱护身体”时,教师创设了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上学时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做好准备活动,与同学讨论明星乔某某因抑郁而自杀的事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生演练。这几个情境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听到、看到、经历的,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能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新知中,从而得出爱护身体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要掌握自救自护办法的答案。这些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易被学生接纳,触动学生内心,引发共鸣,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思维与情感过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落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