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价值指向研究

2018-04-03 18:10邱祖发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省市后勤办学

邱祖发

(韶关学院 后勤处,广东 韶关 512005)

高等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方政府,为了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积极争取相关的资金和资源,以期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于是就形成了“省部共建大学”“省市共建高校”。无论是省部共建大学,还是省市共建高校,其目的在于促使这些高校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它们在培育人才、应用研究以及开展地方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年底,广东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省9个地市、11所本科高校达成共建愿景。省、市两级政府将分别划拨30亿元、70亿元,以期11所本科高校实现办学目标。可以看出,广东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主要是在一盘棋统筹考虑下,广东高校实行办学层次分类共同发展,使得各类高校齐声发力,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对纳入共建范围的高校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然而,这些共建的地方高校,在构建和发展办学特色上要么照搬、要么仿效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要么停留在理论上、走形而上的路,没有营造、培育好自身特色。此种状况,共建高校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共建高校在市场机制下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要求其自身办学要与众不同。

一、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特色化指向

省市共建高校是广东省本科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它的办学实践活动要有自身特色,不能攀比跟风,不能盲目随从,以自身特色、错位发展跻身高等教育之林。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特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满足共建的本市人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调适好办学专业和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区域性面向的服务特征。区域性,既是共建高校赖于生存的土壤,也是实现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区域性特征,体现出共建高校的本质和优势。共建高校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优势学科或专业领域方面对地方的辐射和特有贡献[2]。

实用性的成果转化特征。共建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决不能好高骛远不接地气,虚无缥缈水土不服。应当与地方需求互动,密切横向延伸,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切合地方长远发展而开展应用研究、科技转化,着实解决地方重大、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二、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实效性指向

共建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应当加大为地方服务的分量,充分体现出自身办学实践的实效性特征。

地方性。共建的要义,在于共建高校源源不断地为所在地方输出大量的人才资源,以及持续不断地为所在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当下的投资体制,中央政府投资部属高校,地方政府主要投资省市共建高校。共享双赢的投入产出市场机制下,讲究谁投资谁受益。省市共建高校办学目标,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轴,乃题中之义。

适用性。市场机制已然进入高等教育,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市场在社会层面的竞争,正在影响着高校之间的生存、发展。共建高校也不例外。共建高校顺应地方发展路径,把地方这一块的事情办好、做出成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体现其存在的意义。

实践性。共建高校的办学活动,应当彰显实践性能,突出实践环节,植根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土壤,培养的人才更扎实、动手能力更强,人才使用更接地气。地方也应当持续关注共建高校的办学实践,引导其参与地方发展。

三、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功效性指向

(一)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功效性指向,是基于管理观念的持续创新

管理观念持续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对处于转型发展的省市共建高校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迫切。教学管理,是一个个具象个案整合、思考、提升的过程。这其中,管理观念的持续创新是先导。如何进行管理观念的更新?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就共管高校而言,就是依据教育发展目标,紧跟地方社会发展步伐,与时俱进调适自身定位,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稳定和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管理思维上,注重由过往的封闭式习惯性思维方式向发散式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转变[3]。

(二)在学科建设上培育办学特色,厘清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学科与专业在高等学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而且常常混合使用,也常常把“学科专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但在使用中,其内涵是不同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强调的是学科,而有的强调的是专业;有的指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有的指学科之下的专业。还有的指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学科,是大学的组成单元,是承载大学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能的平台,大学职能的发挥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学科来实现的。没有学科的参与,大学的职能就无法实现。学科是大学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大学赖于存在与发展的核心。学科的内涵具有如下特点: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相同或相关知识的集合体,包括教学的科目,是教学内容的集合,是教学事实存在的本质);是专门化的组织(是划分和组合学术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具有本身内在逻辑发展规律等等。此外,在考虑专业设置问题时,应当充分考量专业的特性,体现不同专业体系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共管性质,进行顶层设计,量身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专门从业人员的课程教学和社会职业实践等等有具向性的活动,输出合格的人才[4]。

(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营造特色

省市共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要留在本地工作的,他们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和动力源。省市共建高校要紧密切合地方实际,培养适应地方需要而地方又用得着的各类建设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结构特点,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专业调整目标,以地方重点行业、中心工作为专业建设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与地方互动,让学生多参与地方社会实践,使他们尽早融入地方社会。在教学评价上,以是否满足、适应地方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为价值取向。在人文教育上,既要体现国际化、民族化、现代化要求,又要体现地方性特点。大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通过人文教育,为省市共建高校学生营构精神家园,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闯荡时,有一种内在品质,故乡情结;使省市共建高校毕业生能适应国际交流和发展需要,紧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从而有效推动地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四)在科技支撑上强化特色

省市共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开发实力,与省会、大都市高校相比,自然逊色不少;但省市共建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还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以市为主的省市共建高校,定位十分重要,应当着眼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开发实力。如果盲目攀比,找不准方向,不能将触角伸向地方、眼光投向基层,就会丧失自身优势,坐失发展良机。省市共建高校还应该借助优势,走出校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大力开展横向科研、科技开发,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省市共建高校办学实践的保障性指向

(一)办学经费保障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下拨30亿元共建资金。其中,韶关学院等8所共建高校均获5 000万元[5]。共建方案还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每年拨付共建高校的专项建设资金不能少于省厅下拨数额。

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厅及地方政府共建资金如何确保到位?若无法按时到位,如何解决?共建高校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如何检视资金运作状况?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考核监督,都是应该考量的事情。

(二)后勤服务保障

高校后勤是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提供共建高校顺利运转的基本保障,后勤提升执行力,建设好3个后勤(高效后勤、务实后勤、廉洁后勤),对于推动省市共建高校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建高效后勤,突出精细化管理,提升后勤的高效能。特别强调的是后勤管理人员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学习,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切实规范好管理及服务的程序,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后勤这台服务机器能够高效运转。创建务实后勤,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去干工作,不蜻蜓点水、不走马观花、不好高鹜远。在认清自己岗位角色的基础上,务实工作要求我们“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结果”,不能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不能只有想法没有做法,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有头无尾。

创建廉洁后勤,推进大发展。在行使后勤责权利过程中,特别是掌控可分配的稀缺资源的管理、服务人员,注重自省自警,不能丝毫产生牟取私利的动机;上层管理者要强化制度、机制约束,杜绝一切可能产生腐败的机会。鉴于高校后勤工作涉及领域宽广,利益关系人来源复杂,对于共管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来说,廉洁就是做到不接受利益关系人的钱财礼物,不玷污自己清白的人格。

(三)运行机制保障

省市共建语境下,由于各自思考的角度、审视的问题、实现的愿景有所差异,显然存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非相关性”和“非和谐性”。因此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运行机制有必要厘清并明确下来,以期更好地推进共建事宜[6]。

运行机制应当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展开,以制度条文或协约形式确定。为此,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首先应统筹与整合利用好各自的教育资源,互为人才基地,保障人才有用武之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应切合地方各项建设需求,着手学科以及专业的调适,立足本地,精密对接,使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得以互动双赢;同时紧密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富实效性的社会服务,包括联合研发、决策咨询、形势辅导、扶贫攻坚、课题攻关等等。

参考文献:

[1]吴少敏,刘晓蕙.省市共建 11 所地方本科高校广东高校形成分类发展全新格局[EB/OL].[2016-12-21].http://www.South.com.

[2]韦巧燕.办学特色:省市共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26-28.

[3]邱祖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方高校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35-37.

[4]廖益.大学学科专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22-39.

[5]姚瑶.广东投入 8 亿元补助 11 所高校 韶关学院获五千万[EB/OL].[2017-03-21].http://sg.southcn.com/content/2017-03/21/content-167354319.htm.

[6]邱祖发.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调发展问题[J].学术论坛,2006(2):30-32.

猜你喜欢
省市后勤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后勤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