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锂电池充电技术

2018-04-09 07:19谢信奇秦会斌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8年4期
关键词:充电电流恒压端电压

谢信奇, 秦会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 言

现阶段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基本是围绕最佳充电曲线开展,传统的锂电池充电方法主要有恒流充电、恒压充电、脉冲充电、Relax充电等。Mas J A提出瞬时停充或者大电流放电,可消除极化现象,使电池的可接受充电曲线不断右移,从而提高充电效率,这是加快充电速度的理论基础[1]。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充电方法是三阶段充电法,存在充电速度慢,效率低,无法消除电池充电时的极化现象等问题[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阶段充电方法,分为保护性涓流充电、变电流间歇充电、恒压间歇充电三阶段,依据最佳充电曲线计算充电电流并合理设置充电间歇,提高了充电速度和效率。由于锂电池的抗过充电能较弱[3],充电后期的停充检测也至关重要,是锂电池充电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4,5],为此提出了一种停充检测方法,依据充电间歇期的电压变化率进行满充判定,检测结果准确,避免过充并提高了电池剩余容量。单体锂电池成组之后,充电过程中无法保证单体电池的一致性,因此,均衡控制技术研究必不可少[6]。针对锂电池成组充电[7,8],提出了一种电容均衡控制方法,保证了单体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一致性。

1 充电方法

具体充电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充电流程

1.1 保护性涓流预充电

当锂电池端电压小于下限阈值电压Vlow=2.5 V时,证明该电池存在过放,如果此时直接对其进行大电流充电,会对电池造成损害[9]。采集锂电池的端电压,若电池端电压小于下限阈值电压,则首先采用0.1C(C为倍率,1C=1 200 mA)的涓流对电池进行保护性充电,将电池端电压拉升到下限阈值电压以上。若电池端电压大于Vlow,则直接进入变电流间歇充电阶段。

1.2 变电流间歇充电

变电流间歇充电分为充电期和间歇期。充电期通过大电流快速充电提升充电速度,间歇期为锂电池提供充分的化学反应时间,减少充电期产生的析气量。依据最佳充电曲线设定阶梯状的递减式电流脉冲,充电电流与锂电池剩余容量呈线性关系,可通过锂电池的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e,SOC)计算得到。随着充电的进行,充电期持续时间越来越短,间歇期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1.2.1 电流—容量关系

根据锂电池的最佳充电曲线,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不断变化且递减,需要根据电池实际状态实时调整充电电流大小。本文研究了一种容量控制方法,研究电池容量和最佳充电电流的关系,通过不同的电池容量计算出对应的充电电流。电池充电时,容量Q计算公式为

(1)

式中Ic为最佳充电电流。又有最佳充电曲线

Ic=I0e-αt

(2)

式中I0为初始电电流;t为充电时间;α为充电接受率。运算得

Ic=I0-α·Q

(3)

从式(3)可看出,电池的最佳充电电流与电池容量呈线性关系[10]。α随着极化现象的发生而降低,当剩余容量小于额定容量的50 %时,α≈1.6 ;当剩余容量大于额定容量的50 %时,α≈1.4 。假设Q=2 Ah ,可推导出最佳充电电流为分段线性函数

(4)

容量与电流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Q-I关系

1.2.2 电流区间划分

假定电池额定容量为2 Ah充电过程中,SOC按20 %,40 %,60 %,80 %划分,根据式(4)电流与容量关系,得出最佳充电电流分别为1.28,0.96,0.61,0.33 C。

1.2.3 充电期与间歇期

在变电流间歇充电阶段,充电曲线如图3所示。曲线Z为锂电池端电压变化曲线。输入电流Ic划分为1.28,0.96,0.61,0.33 C。充电期与间歇期组成一个完整的充电周期,持续时间分别为Tc和Tp。首先进入充电期,控制输入电流Ic恒定[11],此时电池端电压逐渐增加,当上升至上限阈值电压Vup=4.2 V时,充电期结束,断开输入。进入间歇期,此时电池端电压先不断回落后趋于稳定,短暂延时后完成一个充电周期。变电流间歇充电通常需要进行4~6个充电周期,随着充电的进行,Tc逐渐减小,Tp逐渐增大,直至电池端电压稳定趋于Vup。

图3 变电流间歇充电曲线

1.3 恒压间歇充电

恒压间歇充电阶段,如图4所示,设置最高充电电压Vmax=4.242 V。该阶段分为充电期和间歇期。首先进入充电期,以Vup大小的恒定电压对电池充电,此时电池端电压不断上升,当上升至Vmax时,断开输入,暂停充电。进入间歇期,间歇期电池端电压从Vmax开始下降,当下降至Vup时,完成一个充电周期。随后重启相同电压值的输入,继续下一轮充电,该阶段大约需要3~5个充电周期。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剩余电量逐渐接近饱和,每一个充电周期的充电时间逐渐减小,间歇时间逐渐增加。如此往复,直至满足停充条件,充电结束。

2 停充控制

传统的停充检测技术主要是电压检测和温度检测,但2种检测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经常出现检测不准,导致电池过充的情况[12]。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压变化率检测法,通过采集一断时间内电池端电压差值计算电压变化率,当变化率小于阈值时,判定满充。如图4所示,在恒压间歇充电阶段,间歇期电池端电压会从Vmax回落至Vup,在充电初期端电压下降较快,当电池剩余容量接近额定容量时,端电压下降很慢。设电压变化率为K,可得

(5)

由式(5)可得,在充电后期,当K=3 mA/s 时,表明电池剩余容量接近额定容量,可停止输入,判定充电结束。

图4 恒压间歇充电曲线

3 均衡控制

受锂电池制备工艺和技术的影响,即使同一批锂电池在出厂时也无法保证各种参数指标完全相同。特别是容量、端电压、电池内阻值等参数,差异更是无法避免。如果没有均衡控制,在多节锂电池串/并联充电的情形下,内阻值低的单体电池较内阻值高的更快充满,此时如果继续充电,会造成过充。随着循环充电的次数增多,单体电池间的差异将越来越明显,进而整个电池组的寿命均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有安全隐患[13]。故对于多节电池串/并联充电,需通过合理的均衡控制技术减小单体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保证SOC、端电压等参数的一致性。传统的均衡控制技术主要是耗散型的电阻均衡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电路和控制简单,缺点是均衡时多余的电池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损耗在电阻器上,造成一定的浪费。本文采用非耗散型的电容均衡法,当相邻单体电池间端电压差大于阈值电压Vd=0.2 V时,控制功率开关选择通路,将端电压高的电池能量向邻近端电压低的电池转移,实现充电过程的均衡控制,保证了一致性。如图5所示,当电池B1与B2的压差大于Vd时,即VB1-VB2>Vd,则控制器控制S1合向a,S2合向c,S1首先对C1放电,当VB1下降Vd/2时,控制器控制S1合向b,S2合向d,C1对B2放电,VB2上升约Vd/2。结束后VB1≈VB2,完成均衡控制。电容均衡法均衡效果良好,且能量利用率高,缺点是控制复杂,均衡速度相对较慢。

图5 电容均衡法控制示意

4 实验分析与结论

4.1 充电方法实验

在相同实验环境下,以相同实验设备,分别进行恒流—恒压充电、脉冲充电、本文充电方法3种充电实验,初始条件如下:12 ℃室温,5节2 Ah的18650钴酸锂电池串联,单体电池初始端电压为2.54 V。以3种不同的充电方法对电池组进行充电,传统的恒流—恒压充电速度最慢,充电时长为2.79 h;脉冲充电法是现有较快的充电方法之一,速度优于恒流—恒压充电,充电时长为1.95 h;而本文改进型阶段充电法在脉冲充电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充电速度,充电时长缩短至1.5 h。本文充电法遵循最佳充电曲线,根据Q-I关系计算出最佳充电电流,利用大电流脉冲显著地提升了充电速度。另外,在变电流间歇充电和恒压间歇充电阶段均设置了充电间歇期,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充分,减少了电池充电时产生的析气量,提升了充电效率。

4.2 停充检测实验

采用3种不同的停充检测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温度检测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准确度不高。电压检测法通过采集端电压大小,判定满充,相对较为准确。而本文依据电池端电压变化率的检测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小,只与间歇期“ΔV/Δt”的计算结果有关,由实验结果可知,以电压变化率为标准进行停充检测最为准确。

表1 3种停充检测法比较

4.3 均衡控制实验

以无均衡控制的充电系统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串联的5节18 650钴酸锂电池的内阻值各不相同,B3和B5的内阻值差异很大,未进行均衡控制的电池组在充电结束后,相邻锂电池的端电压差距较大,最大电压差达到150 mV,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差异越来越明显。而通过本文的电容均衡法进行均衡控制的电池组,相邻电池端电压差最大仅为11 mV,实验可知,均衡控制在成组充电时可保证单体电池参数一致性,且本文电容均衡控制法有效。

表2 均衡控制比较

5 结 论

提出了一种新型锂电池充电技术,分别从充电方法、停充检测和均衡控制3方面展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1)变电流间歇充电遵循最佳充电曲线,可显著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

2)变电流间歇充电和恒压间歇充电设置充电间歇,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充分,减少析气量,充电效率提高;

3)利用电压变化率停充检测方法,不仅保证了电池的充电安全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满充;

4)本文电容均衡控制方法可保证锂电池成组充电时单体电池的一致性,提升了电池循环使用寿命,且均衡过程中能量利用率高。

参考文献:

[1] Yin M D,Youn J,Park D,et al.Dynamic frequency and duty cycle control method for fast pulse-charging of lithium battery based on polarization curve[C]∥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IEEE, 2015:40-45.

[2] 何秋生,徐 磊,吴雪雪.锂电池充电技术综述[J].电源技术,2013,37(8):1464-1466.

[3] 胡 杨,李 艳,钟盛文,等.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J].电池,2006,36(3):192-194.

[4] 胡大友.快速充电的基本模式与停充控制方式[J].电气时代,2001(7):16-17.

[5] 李 珂,马 骋,熊剑平,等.室外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微太阳能电源系统电池驱动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30(1):97-99.

[6] 徐 伟.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充电方法研究和均衡充电模块的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0.

[7] 谭 易.动力型锂电池成组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8] 赵清华,张 玮,李鸿燕,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新型能量管理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28(10):97-99.

[9] Li G.Battery charging system with trickle charging/discharging control:US,US8164309[P].2012—06—01.

[10] 徐 磊.动力锂电池充电技术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11] 丁喜波,段兆丽,王锦仁,等.脉宽调制程控恒流源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27(6):88-90.

[12] 胡大友.快速充电的基本模式与停充控制方式[J].电气时代,2001(7):16-17.

[13] Maharjan L,Inoue S,Akagi H,et al.State-of-charge(SOC)-balancing control of a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a cascade PWM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6):1628-1636.

猜你喜欢
充电电流恒压端电压
一种新型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研究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新方法与实现
如何更好设计锂电池充电器恒压控制电路
如何更好设计锂电池充电器恒压控制电路
基于恒压频比的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研究
锂离子电池组充电均衡电路及其均衡策略研究
人工心脏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非导通相端电压分析
铅酸蓄电池充电器设计与实现
空载母线电容测量及充电电流计算
双馈风机孤岛模式下恒压恒频运行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