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探析

2018-04-12 16:15夏辽源曲铁华
关键词:内涵式国际化发展

夏辽源,曲铁华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当今世界,国别和距离已不再是人们认知和了解世界的障碍,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信息传递模式的飞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使我们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变小。正如迪恩·纽鲍尔所说:“全球化已经引发了类似领域的改变,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认同与聚集的方式,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和全球性交流与参与的方式,以及受教育方式。国家自身的本质、国家间互动的方式及组织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超国家的和非国家的角色都在发生着改变。”[1]2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要求教育自身必须适应这个社会,并不断推进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必将进入历史舞台,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组成中的最高层次力量,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鉴于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当下学界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学界观点各异,至今尚无定论。其中过程说、结果说、方法说等观点现在多占主导。尽管众说纷纭,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各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积极推动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欧洲29国教育部长1996年签订了《波洛尼亚宣言》;美国1996年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并在之后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以国际化观念进行教育改革。

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日益显现,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头也变得更加迅猛,纷纷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性文件。2012年11月,美国颁布了《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年)》,首次明确把“国际教育”置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2年8月,加拿大发布了《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关键驱动力量》;2013年7月,英国颁布了英国国际教育战略——《国际教育战略:全球增长和繁荣》。

众所周知,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要素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107。因此,谈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教育四要素的国际化。所以,不管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战略如何调整,形式如何改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要素和本质内涵不会改变。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意义,是指在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使本国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高等教育轨道上来的过程,通过跨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合作和竞争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中的过程,以使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最终使得教育的育人和社会发展功能得以实现。其内容包括教育者的国际化、受教育者的国际流动、教育内容国际化和教育手段国际化。

二、国际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本位功能实现的助力因素

高等教育的本位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促进人的发展,即育人;二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即智力支撑与文化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对立的。人是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人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同时,社会的变化也在时刻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社会发展了,才能为人的生存、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信息化与国际化飞速发展的新的社会特征对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与环境

从教育的育人功能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教育对人的培养,结果是试图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即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实现由生物个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变[2]170。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国际型人才培养需求。什么是国际型人才呢?将现阶段的相关研究表述归纳一下,可以发现,国际型人才一般需具备如下特质:首先必须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能站在国际的高度看问题,这强调的是主观因素;二是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融合能力,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这强调的是工具和载体;三是熟悉国际规则,并掌握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这强调的是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国际修养,包括礼仪、诚信等,这里强调的是层次和水准。通过对国际化人才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型的人才必须要通过国际化的模式培养。

1.学生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思维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这其中无论是招收海外留学生进入校园,还是本土学生走向世界,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其认识世界、了解他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语言的使用、知识的择取和交往的能力,从而将其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起点不断提高,领域也不断扩大。

2.教育者的国际流动有利于提升师资

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靠教师,有效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长短期境外人才的引入来弥补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海外研修、学术交流提升自身教师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能力,特别是部分高校由于经济能力不足,直接引入国际高水平的人才成本又过高。因此,主要途径还是要自身培养,优秀人才在国内已经处于高位,再想进一步提升并不容易,在原有视野环境内可提升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注入新的动力机制,国际化发展正好为其提供了这样的机缘。

3.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

学生获取知识是育人过程的重要环节。知识是无国界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承中,都有其文化精粹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课程的国际化,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设置完善,将他国或他民族的文化精粹,融入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这将有效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领域和范围。

4.国际交往中的竞争压力和学术碰撞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个人创新能力培养一般都需要雄厚的积累、前沿的引导和灵感的爆发三个因素。这其中,积累可以在国内完成,也可以在国际上进行补充;但前沿的引导和灵感的爆发则在国际上更具有优势。相对国内来讲,国际这个大的范畴所具有的各类资源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学术前沿领域;而灵感的爆发更需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叉和融合。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术创新、文化传承提供动力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术创新、文化传承提供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新知识和高深学问的探究

大学不仅探究普遍知识,而且致力于发展高深学问。鲍德里奇(J.V.Baldridge)指出,大学的专业人员具有“世界主义”的倾向,即忠诚于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自己学科同行[3]38-43。此种特征使大学专业人员具有强烈的与同行沟通和交流的愿望,从而促成了频繁的国际学术对话和人员往来。纽曼和怀特海也都曾表示,大学中的沟通和交流,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所在。学者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获得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并通过学者间观点碰撞产生灵感,从而解决自身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正是由于学术对话的推动,高等教育具有了鲜明的国际化特征。

2.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益于促进国际研究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超越国界的、影响生存的严峻问题凸现出来。贫富分化加剧、自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人口极度膨胀、过度城市化、艾滋病毒威胁等已经成为全人类社会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国家界限,互相牵动和影响,单靠某个机构或某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与合作。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能够为这些不同研究领域的尖端科技的合作和成果转化,提供途径和条件。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胜的工具存在,更要对未来世界的健康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意识。现实使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利用人类的集体智慧,调动整个世界的资源和力量,才能使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人类面临的这些共同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协作进入国际化的新时期,同时也正是这些尖端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这些涉及全人类生存危机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希望和途径。

3.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文化融合和知识传播

人类从族群开始,到社会、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与传统,也会形成自身优势的科技领域和知识传承,每个国家和种族都有传承和传播其自身文化的使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性教学、外籍人才引入、教师国际流动、合作办学等国际交流活动,这些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化传播和输出过程。特别是各类科研成果国际检索系统的建立,更为科技成果的分享和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传承经典和真理,并诞生新的文化。既然知识是不分国界的,那么,知识的探求、发展与传播可以通过国际学术界的集体努力而得到极大的推动。

(三)高等教育自身经济价值的存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个人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无边界的市场与竞争,使高等教育的商品属性在市场化生存的背景下体现出来。随着高等教育跨国交流的日趋频繁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已经形成。经费的支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教育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新兴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扩大教育服务贸易,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各国高校越来越把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作为本校教育资金的重要来源。以留学生为例,2013年,留学生和其家属所支付的学杂费及生活费已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270亿美元。伦敦商界游说团体“伦敦优先”和普华永道于2015年1月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伦敦在召唤:留学生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称,在伦敦留学的非欧盟留学生每年对英国经济的净贡献达23亿英镑。澳大利亚也将吸引留学生前来留学作为增加国家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压力日趋扩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给现有国际体系、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模式都带来巨大冲击,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明显。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也日趋迫切。

现阶段的国际竞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实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快速发展,撬动了传统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已成为受人关注的“大块头”。但我们仍处在“大而不强”、“将强未强”的关键阶段,仍面临着发达国家蓄意打压和新兴经济体加速赶超的双重压力。二是软实力的比拼更加白热化。近年来,我国软实力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的发展模式、道路和制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但敌对势力的抹黑歪曲力度也在加大,质疑、丑化、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三是国际规则之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变革实质上是国际制度重构的过程,核心问题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越来越体现在规则之争、标准之争上。面对以上种种,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合作这条“快车道”,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资源以加强自身软硬实力建设;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学会打规则牌,更要打好规则牌,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巨大的人力支撑,培养大批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自然而然进入历史舞台。

2.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外交促进作用的日益凸显,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发展高度重视。

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的第一条(总第十八条)就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蓝图。“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4]。在第十六章有关扩大教育开放内容中,更是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随后,国家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国内各大高校及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工作蓬勃开展,内部竞争日趋激烈

21世纪以来,高校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置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来推进。笔者于2015年随学校调研小组前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调研过程中发现,现阶段各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国际化建设,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高度关注国际化发展。其中武汉大学于2005年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规划,2014年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国际化纳入学院发展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计划2023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一体两翼”战略,将国际化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之一。中山大学则积极推动大外事国际化管理体系,加强院系国际化管理机制并拉动各职能部门加入国际化管理及配合机制。

4.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共有2 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 248 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孔子学院项目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学院和1 073个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在来华留学生方面,相比于1999年我国接收各类来华留学生4.47万人,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达到397 635 名;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59万人,单位公派1.60万人,自费留学48.1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从数据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绩斐然。但我们更要看到,随着国际化规模的扩大,我国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建设与跨境教育规模并不匹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中存在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分配失衡、办学层次较低、学科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学生国际流动方面存在着学生双向流动不均衡、国家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留学生培养宽进宽处导致质量下降等问题。另外,文化弘扬和输出能力不足,孔子学院建设缺乏内涵发展;高层次的科研合作比例过小等等问题日趋明显。正是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显露,国家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体现出了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三个特点:服务大局、双向开放、提升水平,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由“发展”阶段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策略分析

正如前文所讲,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颇具规模,一些重要指标在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中都有体现,包括来华留学、海外留学、教师境外合作研究、外籍专家聘请、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等。下一步该是如何“提质增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问题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的引进,如海外名师、知名学者、高端人才或是学术团队的引入;海外学生培养层次的提升;深入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联合建立尖端领域的合作科研平台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包括国际化的管理理念、评估考核体系、海外学生培养机制、学者国际流动机制以及与海外学术机构科研合作推动机制等。

1.强调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导者要具有国际化意识,还包括下一级单位和教育参与者的国际化意识,应尽快完善大外事机制,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二级单位、学院系所、教育参与者等全体的观念转变。现阶段国际化概念在政府和学校的上层已经进入学校发展战略层面,但在各学院、部门中其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国际化意识深入到院系和师生。让学院和师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学校国际化建设,而应从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甚至是学习生活中都融入国际化理念,让国际化不再是要求,而应成为需要。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

国际化的观念和运行机制形成之后,必须进入高等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才能达到效果[5]4,5,17。课程与教学正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为具体和复杂的环节。现阶段,具有国际维度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其得到国家认证和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国际化首先体现在教材要国际化,这就要求引进国外教材,特别是要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并注重将国际前沿问题和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尤其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更应使用最新版的原版教材。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学位课程和合作办学模式是国际课程构建比较有效的途径。其次是要强化国际性课程建设,增设跨国文化、涉外专业或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把当前的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以便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国际化意识的构建与提升;再次是加大提升外语能力课程的比例,外语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学校师生外语水平,要重点培养一批能全外文授课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应加大外籍教师的授课课程比例,创造相对纯粹的外语授课和交流实践环境,着力提升学生的外文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转变学校师生外语始终是国际化发展短板的局面。

3.积极推动教育者的国际流动,强化国际化高校师资的培养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行者。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周南照所说:我国1000多万教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忠诚执行者,是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的决策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备21世纪核心技能和健康价值观的各类人才的关键力量[6]。所以说,教师的国际化与否,决定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是非成败。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术潜力大、外语水平高、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学术骨干,积极鼓励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国际化建设中来,使其成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领头羊。另外,海外高端人才的引入仍是国际化助力学科发展的最直接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和高校等部门力量,在海外人才的发现、引入、管理使用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海外人才、学术团队的引入,特别是应加强海外有潜力青年学者的引入,这既可以减少引入成本,又能极大提升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

4.鼓励学生国际流动,形成学生双向流动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目前,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收割”全球高层次人才“为其所用”。许多世界知名高校正在构建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双学位办学、合作办学、建立海外分校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人才国际化竞争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还不平衡,我国的学生国际双向流动格局还没有形成,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亟待提升。国家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我们必须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借助“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学生流动提供的重大机遇,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我们不仅要留住、用好本国优秀人才,更要立足全球人才资源,主动出击,延揽全球顶尖人才。

5.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和终端力量,除了满足社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还要具有能够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尖端力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体现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地位,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应当把提高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视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成功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而且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7]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际化的科研意识和氛围还不够,高水准的国际学术科研合作还很缺乏,居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和专业还不多,缺少在国际科研领域的话语权,科技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化的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国际学术科研资源,通过高端人才引入,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国家在2016年4月出台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支持高等学校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可以说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是助力学术发展较为长期有效的方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国际领域寻求高水平合作伙伴,充分调动自身优势学科与专业,精选友好大学中的名校并以其知名学科为突破口,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建设合作科研平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6.敢于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外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引入数量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比例也日渐扩大,本校师生海外流动日益增强,合作办学和高端合作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长中。这些因素在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外籍人员在华管理与服务,留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如何监管等。怎样应对这些问题,使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服务跟上国际化发展的节奏,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构建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是确保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

一方面应该是包括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组织在内的完整、科学的国际化组织架构、政策、经费和事务管理的支撑体系。美国现在形成的包括美国国际开发总署、美国教育部、美国教育信息网络、美国新闻总署、美国教育学会、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国际研究与交流理事会、美国外国学生事务协会在内的由联邦政府部门、大量非政府机构和种类繁多的支持项目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的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对我们应该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是积极构建有效的国际化的用人机制和学生在国际流动过程中的趋同化管理机制。首先,我们的用人模式基本还是以外籍专家身份聘用为主的用人机制,外籍教师在我们高教系统中身份还不被认同,无论是聘用、考核、待遇都存在明显差别,外籍教师对学校没有归属感,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其次,距离淡化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界限、实现国际学生培养趋同化管理的目标还相差很远。现阶段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已经基本实现国际学生的趋同管理,学生从入校标准、申请条件,到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日常生活,到最后的毕业和学位获得,全过程都按照本校学生培养和管理规范执行。而在我国还远远达不到,就算是国内知名院校对于留学生来讲仍然还是宽进宽出,管理上更是区别对待,甚至很多培养国际学生的高校连国际学生选课系统都还没有建立。所以,今后国际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仍将是高校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必须面对并已经正在应对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要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应对。但同时,我们要谨记,国际化不是“西化”,是应对而不是迎合。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守自我,提升自我。正如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所讲的那样:中国教育要赢得世界认可,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标准,也要尊重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我们既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也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被别人牵着鼻子走[8]。

[1] 彼得·D·赫肖克,等.变革中的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亚太地区的领导力、创新和发展[M].任友群,杨光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立国.大学组织特性与大学竞争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5] 陈昌贵,等.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6] 熊建辉,陈德云. 从教育国际化看教师专业化:访国际教育专家周南照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2(4).

[7] 王勇,等.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N].文汇报,2003-03-17(3).

[8] 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R/OL].中国教育网http://edu.china.com.cn/2017-02/07/content_40235474.htm.

猜你喜欢
内涵式国际化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