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价值与影响

2018-04-12 10:27宋廷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生

摘 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是教育部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三个文件。中小学生艺术测评体系的建构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是对教育部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深化,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关键词: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为2015年度贵阳市社会科学课题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阶段书法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34。]

教育部2015年5月25日向全国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局下发通知,全面部署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测评工作。通知包含三个文件:《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三个文件分別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层面对艺术素质教育测评和管理进行了明确分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测评工作适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使用百分制评价量化标准,另有加分项目10分;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管理工作适用《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也有加分项目10分;对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使用《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报告的形式是以学校为基础撰写,逐级上报并由上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综合撰写辖区的年度报告,最后汇总到国家教育部,形成国家级的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在形成国家级的艺术素质教育年度报告之前,教育部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个省区市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如此规范的管理足见教育部对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的重视。

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完善。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包含的三个文件构成了一个严谨的体系,对学生、教师、校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充分体现了职责分明、各尽其职、共同完成的目标。测评体系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在政策上的一贯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体现了职责分明重在执行的原则,也体现了高层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具体教育教学执行部门的具体实施的职责格局。

一、测评体系体现了教育政策的一贯性、

连续性和渐进性

测评体系的制定是我国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推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素质教育一经提出讨论者甚众,对教育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人们常常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看待,对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缺少深入探讨,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创造出许多方法,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了这一点。[1]内涵丰富的艺术教育就是长期以来未受重视的部分,正是长期在应试教育中被学生和家长忽略的内容,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力度,也产生了良好效果。面对进一步的教育改革,我们应该怎样持续发力,对于高考的改革已经有了具体的方向、目标和时间表,对于基础教育就应该紧紧跟上,对于弹性大、贯彻执行力度不够的艺术素质教育就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力点。教育部最近几年的一系列关于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等措施就是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在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宏观架构之下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有“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同时还明确要求“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前者明显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后者明显与本次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直接相关。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4年年初制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其制定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同时《意见》也要求“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主要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延续等方面。《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分值为50分,占一半,与艺术学科历次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因为艺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科目有别,在实践、应用方面要求更多,因此“双基”的分值不能过高。在评价方面,测评体系要求多样化: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第六条)。这与艺术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相似,比如2011版《艺术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有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1)观察法、(2)师生对话法、(3)问卷调查法、(4)档案夹评价法;二是终结性评价:(1)成果展示法、(2)评价报告单、(3)艺术综合活动测评法。[3]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既重视“双基”的掌握,又关注美术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等等,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4]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一)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三)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5]由此可见,本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在原有艺术类课程标准评价要求基础上综合形成的,既是由艺术类课程的共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评价标准定性与定量综合衡量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本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在原有艺术类课程标准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是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发展而进行的,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标准和规范。

二、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强调有序高效的执行力

本次制定的测评体系涉及从学生、老师、校长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且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和社会公示等监督机制,对于本次的测评体系效果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测评体系中涉及到学生、教师的内容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涉及中小学全部学生。测评的形式和依据是教师评语、学生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从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如北京、深圳等地的经验看,还可以有家长参与其中,家长既可以评价自家的孩子,还可以评价熟知的孩子,评价的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素质教育的测评结果与以往艺术学科评价还有一个区别:既要如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还要把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袋里,作为中考、高考录取的依据和参考。虽然目前有较多的质疑,也有设置网络评价和综合素质档案袋的地区如北京市在积极探索,但执行力度不大,实际效果并没有彰显。目前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都在积极转变单一模式,相信艺术素质教育测评的多种形式和综合素质档案袋的设置必将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测评体系中涉及到学生的艺术学习内容为三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指标中课程学习主要是出勤、参与学习并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全部分值的四分之一(25分),主要是学生愿意学,能够学,任务并不重,关键是培养兴趣。课外活动要参与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社团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涉及到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要让学生有兴趣并自觉自愿参加。“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历来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在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占据一半的分值(50分),这要求师生双向共同完成,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要求相同。发展指标中校外学习主要是社区等行政机构组织的活动,有组织有纪律,多为公益性质,不是专注于技能培养功利化严重或者目标专注于考级、升学的单纯培训。艺术特长为加分项目,是100分以外的10分,学生的特长必须由学校测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师徒授受形式的学习只能是辅助和补充,只能是学生学有所长并且在学校组织的测评中展现出来才能获得加分。这一项并没有抹杀社会培训和私人训练的效果,只是对他们的办学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在学校的测评中同样能让学生受益。

艺术素质教育测评体系中涉及到学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艺术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包括制定教学大纲、采购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制定测评标准、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对接与协调政府组织的艺术活动等;二是完善机构、完成《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内容涉及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的建设、条件保障和特色发展。学校的任务在于协调和管理,而且要受到社会监督,在每年的9月完成自评报告后上网公示,公示期间为当年的10月至12月,在公示期间如果社会反馈不良(有意见和投诉),还要及时收集、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这是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制作用的表现。学校艺术素质自评工作与学校法人校长直接挂钩,即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求学校在完成自评报告时确保过程规范、结果真实,不弄虚作假。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指导、管理与监督,并且每一年要完成辖区内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县市区要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年度报告并上交地州盟,地州盟要在11月底前完成自评报告并上交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年度报告并上交教育部,教育部再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审核,最后编制完成《全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这样逐级上报完善,最后形成國家级的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三、宏观调控和教育教学执行部门的具体实施

与完善相结合

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宏观调控与微观实施相结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教育部下发通知的三个文件覆盖了艺术教育教学与管理体制的全部内容,是从宏观方面对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调控与管理。具体实施还需要各个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具体的方案: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探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教育部对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等内容权力下放,就具体实施程序和过程来看,应该是省区市教育厅主管主办。艺术教育素质测评是新生事物,尤其是《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是量化表格(《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也要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我们常常参照的西方教育界并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加大探索力度,逐步推进。

教育部在实施艺术素质测评体系时也是逐步实施的,对于三个文件的实施并没有一步到位,要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从2015年开始试点实施。教育部要求各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数量是1—2个地市或者2—5个县市。在宏观管理方面教育部自2014年起就有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的提交要求,2014年1月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6]教育部的通知要求三个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但是在通知中明确要求每个省区市上报实验区的数量和具体情况,显然是以实验区为工作重点,对三个文件的执行也以实验区为主。同时《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所用附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明确标注“试行”,就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表格,需要各个实验区在执行中检验表格的可行性并积累经验完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实施步骤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有相似的思路,2011版各个学科课程标准是在2001年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的,虽有调整但基本格局没有变化。比如美术学科的2001版课程标准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名称确定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取消了“实验稿”字样。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2001年版修订内容并不多,如“对评价部分的调整。实验稿中有评价形式的建议,如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没有相关评价内容的建议。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增加了‘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具体到我们每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依据所授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7]相信艺术素质测评体系的建构与此类似,在标准的修订方面也是微调,细节部分略有变化而主要内容没有做较大修改。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三个文件都有量化评价内容,也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新成员,不可避免有照顾不周之处,也有有待完善之处。量化标准中怎样掌握尺度,细化标准怎样设置,原有等级评价怎样转化为分数评价,模糊评价、语言评价怎样转化为分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怎样转化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探讨解决。另外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也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怎样规范,执教这些课程能否设置专任教师,专任教师的职称怎样评定等等。艺术课程中还有一门特殊课程——书法,书法是新近开设的一门课程,原本隶属于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中的书写要求),主要是语文中的写字与书写要求,高年级兼有书法欣赏和练习要求。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201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课程的性质、学时、教材、评价等方面均进行了规范,2014年教育部审定全国通用的小学3—6年级的书法专用教材为十一套,教育部规定全国在2015年秋季全面开设书法课程。但是书法课程执教老师却是语文、美术或者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对师资进行独立设置和制定考核标准,这与其他课程尤其是音乐、美术类课程相比较显得很不规范,也是书法课程遭遇的较大尴尬。这些问题相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范和完善之下会逐步解决,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各种困难和不足也将逐步解决。

注释: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7.

[2]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

[3]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8.

[4]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29.

[5]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31.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第10条.

[7]齐龙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訂介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8—B):64.

作者简介:

宋廷位,文学(书法)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美术学。已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生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实践知识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