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2018-04-12 04:29郑丽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中华

郑丽

内容提要: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文化自信的培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特征,提出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两条路径:一是加强思政课的文化传承性,二是增强思政课的课程创新性。

关键字:思政课;文化自信;路径;探索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我们社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内容改革的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时代的脉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迫切任务。

一、加强思政课的文化传承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和接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源泉。丰厚的、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加深对我们国家了解的过程。当我们沉浸于中华文化浩瀚的海洋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正是他们创造的这些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精神遗产。正是他们的勇敢和担当,使得我们国家有了新的希望,有了美好的现在和充满憧憬的未来。这些文化是,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化的不断学习,我们对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国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未来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展望。能否有效的在大学生中传授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收多少和理解程度的强弱,对于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基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思政课本身承担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担。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既要坚持继承更要注重发展。

1、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当的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们在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盛宴的同时,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四章中涉及到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等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有的传统文化已经和当今社会不想适应,如二十四孝里边的有些太过极端的做法已经不可取,有些甚至和当今社会的法律是相违背的,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都被打上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承时,要有所取舍,不能对传统文化照抄照搬,全盘肯定。思政老师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工作。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积极长久的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洋为中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对世界上优秀文化进行学习。需要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的同时,又汲取外来的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使得我们当代的文化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

2、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在需要的时候添加新的内容,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应有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继承,更要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丰富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积极运用高校思政课这一有利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增强思政课的课程创新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时大力推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二是:实践教学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1、大力推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为丰富提高理论讲授课堂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坚持在理论讲授时,积极推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探索出来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发展,通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问题的设置,层层推进,在增强教学思路逻辑性的同时,也能很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用问题牵着学生走,减少了‘走神、‘掉队现象的发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尽量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课程的内容贯穿其中,使得各个部分衔接顺畅,一气呵成。讲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既丰富了思政课的课堂形式,又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通过对当地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等加强联系沟通。

用好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同学多参加学校或当地举办的一些传统文化节日举办的文化活动,通过加分、荣誉证书等鼓励的措施,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也可以在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自主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在三月份,可以举办相关的学雷锋活动,到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送温暖活动,或者在植树节前后开展植树植草活动等系列活动。

大学生暑期实践是很好的机会,暑期两个月时间,可以做和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报告的谱写,实践之星选拔活动的参加,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又能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大大的提升。

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升华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最终落实到个人对于这些文化的日常践行之上,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思政课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张岱山.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李秀芳,王鑫.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2):43-46

[3]李勇.略论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優秀传统文化传承[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3)

[4]霍垒杰,王立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中华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