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影响及启示

2018-04-12 04:29王书琴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影响

王书琴

摘要: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作为幼儿个性教育的基础对其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幼儿的基础教育并且贯穿其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幼儿个性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个性、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分析,提出父母应采用积极沟通交流情感的教养方式、创设和谐温馨愉快自在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个性;影响

洛克的“白板说”观点大意是刚出生的幼儿是一张白板,白纸上涂画了什么,幼儿以后就成长成什么样。而在这张“白板”上最先画上图案的是父母。一般来说,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做到与孩子亲密无间时刻陪伴其身边的也只有父母。因此,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并予以重视,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形成。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形成影响的价值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个性是在先天基因的基础上,于后天环境或教育中培养形成的一种个体独特性,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及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对幼儿的言语、行为、品德、品行等产生的对个人及他人的一系列影响。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于孩子个体来说,好的家庭教育完善其人格、形成健康心智、养成良好品行、利于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好发展,也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完满的人。于社会来说,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利于个体道德社会化、益于个体人向社会人转变。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育政策的转变等,未成年人出现了较多的精神疾病、犯罪心理等现象。如因不能承受家庭或学业压力自杀事件、竞争压力过大而抑郁情绪崩溃等情况、无法抵制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都表明这些问题正严重的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时期个性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家庭是幼儿成长的基点,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形成影响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之所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由于一旦形成即很难改变。你父母的一言一行、每一次处理事情的反应、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你。心理学家表示,模仿和互动是两个影响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婴幼儿时期,我们的主要互动对象是家人,所以,这种最初的人际关系塑造了我们的样子。根据神经科学的理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往往会通过熟悉的“路径”来传递信息,尤其是在极具压力的环境下。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力有多大。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它客观地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且严重地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在处于迅速发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孩子。它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庭成员生活及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儿童来说,家庭是其成长的首要环境因素,因此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品质及人格发展。孩子从一出生起,家庭氛围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家庭和睦与不和的氛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当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我们家庭氛围的营造与构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父母与他人的情感,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影响到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各种角色扮演及相互关系的认同,即家庭氛围影响着孩子在其心里确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应该用一种什么情绪去表达,等等……家庭氛围最终会影响到儿童他将来走向社会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即如何在社会当中去处理各种关系。一般来说,家庭和睦的氛围会给孩子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孩子的天真烂漫性情也得以尽情发挥,父母相爱家庭幸福中成长的孩子也更愿意信赖他人。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其中一个基本方面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庭从未独立于社会变革之外,伴随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动。我国的家庭结构在近十年呈现出新的群体特征。从家庭户规模来看,二至四人户占主导,同时, 城乡家庭规模存在较明显差异。根据人口普查公报 数据显示,我国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平均家庭户规模分别是:1953年4.33人/户、1964年4.43人/户、 1982年4.41人/户、1990年3.96人/户、2000年 3.44人/户、2010年3.10人/户。以第三次人口普 查(1982年)为拐点,平均家庭户规模开始有较大幅 度下降(见图1)。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规模逐步下降到接近每户3人左右,2003年我国平均 家庭户规模是3.38人/户,2012年降低至3.02人/ 户(见图2)。近十年以来,三至四人户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户规模,其比重稳定于70%-80%。[1]家庭结构规模的缩小和结构的简化直接导致了父母在养育儿童过程中责任的加重,从而对儿童个性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启示

(一)民主自由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人不打不成才,树不修不直立”在老一辈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而随着现代独生子女家庭增长,“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孩子的个性养成这两者都不适宜。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只有在充分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前提下,民主自由的教养更能够形成其良好个性,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二)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更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与人争吵時的氛围和与人愉快交谈时的氛围截然不同,家庭氛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整天无言以对或剑拔弩张,孩子在这种或冷清或紧张的家庭氛围里无法学到良好的品行,也就不能形成良好个性。而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感情恩爱家庭和谐,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因此,建立和谐、友爱、愉快、整洁、有序、完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良好个性形成的有利途径。

(三)父母自身个性良好更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人的生物性遗传基因导致孩子个性中定然因袭父母个性,因此父母良好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下一代孩子的个性良好。另外,身教大于言传。一味要求孩子应该怎样做,父母自己却背道而驰易混淆幼儿对正确事物的接纳与坚持。因此,父母应首先培养自己形成良好个性,并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更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赟悦,易进.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儿童养育相关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17(1):48-49.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