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2018-04-12 04:29张永军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德育教育青少年

张永军

摘要:榜样教育是青少年徳育的重要方法,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使榜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网共育”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榜样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榜样相比一般说教更具 真实性 ,生动性、更贴合实际和生活,易于青少年接受和认同, 所以,只要树立让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榜样,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和信心。榜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不是单一的价值观灌输,而是将抽象的说教寓于对榜样的学习活动中,减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能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

一、当代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现状

(一)榜样教育方式僵化单一

榜样的树立、传播和学习有不同的载体, 榜样教育所选取的榜样人物及对榜样人物的描写和宣传,都彰显着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品质,而普通人身上即使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不能成为人们推崇的道德榜样 。道德榜样过度完美也会让学生觉得缺乏亲切感和现实感,甚至质疑榜样的真实性。这就要求还原榜样的真实性,让学生觉得榜样并不遥不可及,而是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的人。现实中我们树立的榜样存在人物职业类别单一,以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为主,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农民等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 这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与将来自己很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目前,榜样教育中,自上而下的说教式方法仍占较大比例,对网络等新载体的运用较少,教育方式显得单调和僵化。另外很多教学方法如参观革命基地、演讲等不追求其实效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而只被当作工具,严重违背初衷,如参观革命基地被当作春游,先进事迹的宣传变成了应景式的例行活动,教育方法的运用不当,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二)榜样教育缺乏持续性

人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需要长期积累,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级,即德育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由浅至深的教育过程。榜样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榜样事例就需要时时出现在生活里,但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非重点学科,榜样教育的宣传存在走过场、做形式的不良现象,如“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句调侃的童谣所说,榜样宣传忽冷忽热,反反复复使得已经取得的榜样教育效果逐渐淡化。

(三)教育资源整合不力

我国榜样教育的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发挥各自优势 。如社会上提倡的“好人好事”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缺心眼,有些“遵守规章制度”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不知变通,面对这样不断变换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的榜样价值,青少年无法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更无法效仿榜样。学校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思政课变得形式化,也很少通过实践课程强化课堂教育,学生不能深入领会榜样精神;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急功近利和攀比的心态,往往忽略孩子的德育,也有的言行不符,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上的榜样教育多停留在舆论宣传上,有时学生学到的榜样精神在社会上得不到巩固,甚至因社会现实而对榜样精神产生质疑。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优化整合,形成合力,榜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合力。

二、改进榜样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

校园是青少年接受系统化榜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对于优化校风,弘扬正气、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等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传统的榜样教育中,教师往往将榜样作为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却做不到甚至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其次,学校也要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理科教学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要介绍他们的科研精神;在体育课中,教育青少年学习体育健儿精诚团结、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的社会责任感;在语文课及思想政治课中,注意教材中榜样事例的描述要真实详细,同时榜样选取要多元化,比如要有更多普通行业中的榜样,更多女性榜样等等。最后要注重校园榜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隐性形式,对青少年身心能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比如学校可以积极挖掘、不断发现和树立师生身边多种类型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典型,不仅仅只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这样的荣誉榜样,也可以评选“学习星”、“守纪星”、“进步星”、“劳动星”、“礼貌星”、“团结星”、“助人星”、“文体星”等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还可以设置“榜样橱窗”、校园网站中设置“师生风采”、利用国旗下讲话鼓励榜样人物、进行特殊场地命名等;来自身边的榜样,可学性、可比性强,学校可以开展“榜样面对面”、“向榜样学什么”、“学习榜样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习榜样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将榜样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创新榜样教育形式

榜样教育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榜样)自身的特征、学习者和示范者的关系、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特征等都会影响注意效果 。其次,保持过程,即将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直至榜样的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这就要增强榜样人物或事迹的感染力,加强榜样宣传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再次,动作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就要求榜樣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最后,动机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最后一个过程,但其实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动机过程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如学习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降低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这就要求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传播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宣传力,做好公众的榜样。

(三)发挥“三网共育”的优势

榜样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场所,父母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给青少年做好榜样,同时多用民族英雄、社会精英、身边的榜样等激励孩子,将榜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既可以为榜样教育提供环境基础,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家长要利用家风、家训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其尊老爱幼、谦逊和善、推己及人等优秀美德。此外,社会环境下的榜样教育要求社会各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榜样,给与榜样应有的重视和照顾,营造好全社会崇尚榜样的良好风气,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书籍、电视节目、音乐作品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榜样教育方式。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德育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榜样教育:小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大学生榜样教育体系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