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笔下的浙东地域风情

2018-04-12 04:29樊平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民间文化

樊平

摘要:“浙东”的地域文化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这一片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乡土以不同的形式成为鲁迅笔下的常客。本文主要从浙东民间文化、浙东经史文化、浙东精神世界去探微鲁迅笔下的地域风情。民间文化为鲁迅提供新鲜的艺术营养,主要表现在民俗、民性、民风这三个方面;经史文化使鲁迅文风深刻;浙东精神世界对鲁迅的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鲁迅的责任意识、平民意识的书写。

关键词:民间文化;经史文化;精神世界

元明清时期两浙地区开始有明确的界限。浙江以钱塘江为分界线分为“浙东”、“浙西”两大地区;浙东”地区史称“上八府”即宁、绍、舟、台、温、金、衢[1]。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属于“浙东”地区。 “浙东”这一片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乡土以不同的形式成为鲁迅笔下的常客。下面我们从浙东民间文化、浙东经史文化、浙东精神世界来探微鲁迅笔下的浙东地域风情。

一、鲁迅笔下的浙东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虽然粗陋朴素,受到正统文化的排挤与压制,却保持着健康旺盛的鲜活特点和富于创造的无穷生命力。浙东民间文化因其受到正统文化的辐射和侵蚀很少,为鲁迅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的艺术营养,鲁迅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具体从民俗、民性、民风的角度分析

(一)“民俗”:绚丽多彩的一笔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鲁迅生长在独具地域特色的越文化氛围中,对民俗文化有着持久而浓郁的兴趣,浙东民俗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增添了别样的情趣和意味。民俗文化几乎贯穿鲁迅的各类写作中:第一,散文创作,如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充满对浙东尤其是绍兴地方风俗的主要描写。第二,小說创作,如《祝福》中大户人家祝福祭祖的时辰描写,又如《长明灯》里见了神像要行跪拜礼等崇神禁忌的描写等等。第三,杂文创作,杂文亦生动地呈现了民俗文化,如S城人对照相的讲究禁忌、对鬼神的尊崇、贞洁的坚守,拔牙的“离骨散”,过年贴的门神、占卜打卦、和尚的焚身等等。第四,诗歌创作,如《野草》中书写“做梦”与“民间说梦”民俗相关。鲁迅笔下有物质形态的民俗,也有精神心理的民俗,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二)“民性”:独领风骚的“一笔”

浙东多山近海,浙东人具有独特的浙东民性。主要表现为强悍善斗、务实求真、尚功趋利、特立独行、崇神重情。鲁迅对浙东民性主要体现为鲁迅的刚烈和求真务实方面。首先,鲁迅继承了浙东民间文化所特有的厚重刚勇。他笔下时常表现出对浙东人物硬气的推崇,在他的杂文创作中表现突出。鲁迅的杂文将浙东民间的刚硬之气挥洒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言辞锐利,每句话都如匕首和投枪,直插对方要害,使其动弹不得,毫无反击之力。如他的《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对统治者暴行的抗议,对群众沉默的悲愤哀痛。其次便是求真务实。浙东人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的制约,内忧外患,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苦难。鲁迅十分推崇求真务实,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如《呐喊、自序》中表明他做小说的目的是揭示国民性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考察现实人生、建设国民精神。

(三)“民风”:浑然天成的一笔

自然清新又生气勃勃的民风为鲁迅的作品加强了地方色彩的涂抹,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步伐,鲁迅着眼于浙东民风的书写,使作品具有一种别样的美。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作品中的粗犷。如《野草一觉》中书写了他所赞赏的一种青年魂灵,体现了鲁迅对粗犷、自然之美的欣赏,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夏天睡觉在床上摆一个“大”字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中的粗犷之美。其次,幽默、诙谐。浙东民间的智慧、充满喜剧色彩的诙谐情趣在鲁迅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徐文长的故事”、“呆女婿的故事”、“胶牙饧”的糖粘住灶君的牙齿等等。另外,奇幻浪漫是鲁迅作品中民风的又一体现。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将奇幻的想象古今杂糅,呈现出高度统一的艺术特征。

二、鲁迅笔下的经史文化

浙东重史学,尚“专门”,文风以“深刻”见长[2],鲁迅先生直接承受的经史文化传统源于清代,重史学,文风深刻。

鲁迅的文风的“深刻”受嵇康影响。鲁迅对嵇康的学习体现在他的“怀疑”精神上,鲁迅嫉恶如仇,如他的杂文《难自然好觉论》大胆怀疑孔子。同时嵇康善于论辩,鲁迅杂文深领其要旨;语言风格简炼、针砭时弊。绍兴师爷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处世精明、善于言辞,即“师爷气”。鲁迅文风的深刻,思想的深邃继承了“师爷气”。他常常揭露、批判故乡的“病态”,对故乡的冷漠的人际关系、愚昧守旧的风气等强烈谴责。如《故乡》中的闰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现实的压迫,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死于鲁镇的冷漠。文风犀利、深刻,言辞尖锐,论辩性强。

三、鲁迅笔下的浙东精神世界

鲁迅开启了20年代“乡土小说”的范式[3],这其中的“回乡”模式饱含漂流的浪子对故土的一种依恋与情怀,“出走”模式又蕴含了对故乡的不满、否定、深刻的理性思考。这源于浙东的精神世界对鲁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鲁迅笔下的责任意识。鲁迅有一种自觉的、肯负责、肯担当、勇于牺牲的家庭责任意识,这源于浙东“尊师重教”的家风以及儒家美德的熏陶;有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高度自觉的国家、社会责任意识。其次,体现在鲁迅笔下的平民意识。他深受浙东“土性思维”内涵的影响,自下而上地关注“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普遍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片段,小人物、平常人活跃其中,如《药》中充满了对农民愚昧落后的批判,同时也蕴含了知识分子没有找到与农民沟通的途径的谴责,这不仅关注了“我”的生存状态,还关心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总之,浙东的民间文化、浙东的经史文化、浙东的精神世界为鲁迅的作品交织了一幅美妙的地域风情图。

参考文献:

[1]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论纲(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66-71

[2]陈方竞.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02):36-52.

[3]彭晓丰、舒建华.S会馆与五四新文学的起源[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民间文化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