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全球化

2018-04-12 04:29李佩洁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欧洲英国

李佩洁

“地球上30%是陆地,70%是海洋。世界的文明体系由于地理的因素而逐渐向两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现代社会的两大来源就是欧亚大陆上的大陆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地缘政治渊源于政治地理学,意为根据地理要素以及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国家的政治行为与世界的战略形势。“地缘政治”这一概念在瑞典学者R.谢伦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被首次提出。他在书中阐述了在地缘政治的分析背景下,成为世界强国的必备要素: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更多的运用“全球化”思维来解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于是在“全球化”思维与地缘政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对中、英两国发展的新理解。

一、陆权与海权的争霸

陆权论与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的两个基本观点,从中、英两国政治崛起的不同方向中即可得到生动的体现。

自秦汉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以来,中国长期处于“陆权帝国”的地位,各个王朝通过“多予少取”“厚往薄来”形式的朝贡贸易,以经济利益的损失换取政治权利的增进,发展地缘政治,构建了极具中华特色的地域和谐发展机制。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同样是中国古代地域政治的重要表现。出使西域的初衷本是联合月氏钳制匈奴的政治外交,却因此开辟了一条连结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桥梁。“丝绸”成为了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更是历代中原王朝象征政治权利的工具:中国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关系的工具。同时,各国的君主及贵族也将“丝绸”作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尽管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但相较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便有所逊色。

中国的地缘政治因丝绸之路而得到更进一步地扩展,“陆权帝国”的地域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

与中国“陆权”的发展方向不同,英国的崛起,是以海洋霸权的建立为基础的。英国也曾试图争夺西欧的“陆上霸权”因此与法国常年战火连绵。但从15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从陆权转向海权,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依靠海盗建立起“核心舰队”,在1546年创建正规海军,直到1588年8月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开始。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成为“海上霸主”。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开辟了相当于本土面积150倍的殖民地,也因此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丘吉爾在二战中曾说:“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无论什么见解,无论什么论据和劝说,不管他们多么动人,都不应该使我们放弃我国所赖以生存的海洋霸权。”也正是因此,欧洲国家尽管国土面积狭小,却能在庞大的陆地帝国还在农业文明中缓慢前行之时,开启工业时代的大门。

二、全球化下地缘政治的转变

如果说最初的地缘政治只是以各种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分析各个国家的政治战略,那么处于“全球化”发展中的21世纪,地缘政治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各种要素的联系则变得更为密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中国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下,面对复杂化的国际地缘政治战略环境的积极应对。2013年9月至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此后不久,中国政府将“一带一路”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议程当中,并有条不紊的施以顶层设计。由此,“一带一路”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开展内政外交的一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全国人大代表傅莹2018年3月2日发表的评论文章《全球化进退中的中国选择》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更好发挥中国的地理和经济优势。”“面对全球化的新态势,中国选择进而不退,选择深化自身改革而不是固步自封,选择积极参与治理而不是独善其身,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合作共赢的机会,让大家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为中国的大国担当点“赞”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地缘政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在中国积极推动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与相关国家共同致力于建设新的国际秩序的同时,英国也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化”带来的政治波动。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最终胜利。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次重大挫败,也折射出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

自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着对于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与二战前的“大陆均势”政策相同,英国通过外交方面的孤立、干涉、制强扶弱来保持自己对欧洲的操纵权。这也是近现代英国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英国直到1973才加入欧洲共同体,却在1975年举行了第一次脱欧公投。依照地缘政治的原则,欧洲大陆之所以出现分离的倾向,与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大陆海岸线破碎而漫长,众多岛屿各自独立。加之历史上的欧洲自身长期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挑战:游牧民族的侵扰,导致欧洲人民长期缺乏“欧洲一体”的意识。

从中世纪后期到启蒙时代,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主权国家的思想日益发展成熟。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主权国家的战争长期困扰着欧洲大陆。这也是英国脱欧结果揭晓后,人们担心苏格兰独立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导致了欧洲“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的局面。

三、总结与反思

全球化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滋生了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土壤。英国脱欧或许只是全球化过程中阶段性的阵痛,为此我们应该更多的进行反思。而“一带一路”的稳步发展又让我们看到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力量。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各国除了关注本国的发展,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重新审视未来全球治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毕竟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是利益攸关者。

参考文献:

[1]《帝国的荣耀:英国海上称霸300年》

[2]《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晓 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京)2015.10

[3]《中国工业报》2018年/3月/9日/第003版“一带一路”周刊

猜你喜欢
全球化欧洲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拔牙有“树”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