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机理

2018-04-12 04:29王宏宇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制造业

王宏宇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于上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制造业产业链的内部环节逐渐外部化,比如销售、研发、技术、咨询和运输,均已服务外包的形式独立发展。两业之间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就两业之间的融合的机理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制造业;融合机理

高度分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生了产业边界,包括业务边界、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及运作边界。分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边界变得易于越过。马歇尔也曾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致,各称各异的行业的分界线在削弱,而变得易于越过,因为伴随着分界线越来越细微,使一个曾经在一个部门工作的人丢失工作后,他仍能在降低最小效率的情况下转移到相近的另一个部门中。”另一方面,伴随制造业的迂回分工的增加,制造业生产过程步骤的增多,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中间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主动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得到增强。

高度化、细致化的分工是产业融合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那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因,即推动机制是什么?本文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两业之间的融合机理。

一、供给动力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产业融合的动因。一方面,技术创新导致的产业之间的技术渗透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进步让市场信息采集过程更加精确和及时,信息控制也让生产流程可空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扩大了受众群体。技术创新带来的这两个方面的正面影响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但是,并不是只要有技术创新就会发生产业融合,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技术边界,那么技术融合才是两业融合的一个前提条件。

2、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技术创新的推进尤其是知识经济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生长环境不断改进,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企业间联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间关联不断加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开始集聚,以便共用基础设施、劳动力和专业化服务,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不断积累“学习效应”,即阿罗所说的“干中学”,出现了大型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化特征明显,区域包括作为上游投入品的原料、零部件、机械设备和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以及下游與营销相关的营销网络和客户咨询服务;同时还包括作为第三方独立存在的技能培训、专职咨询服务以及公用设施的供应商。

3、交易成本

生产性服务经营更加专业化,创新效率和频率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交易成本随着内部生产的生产性服务转由外部市场来提供而不断降低,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制造层级得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随社会分工深化而提高,交易成本降低,而社会分工反过来又推动了制造业增长。专业化分工是企业出于交易成本考虑的结果,而专业化分工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如此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成本降低循环往复。

二、需求动力

由市场“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可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制造品与生产性服务的消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个性化与定制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趋势使得制造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弹性提高,进而市场追求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产品+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整体性解决方案。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会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一些自适应调整。第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会更加注重自身产业链中的研发和设计,以此提高制造业产品和生产服务产品的多样性;第二,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管理、物流和售后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环节引入自身价值链之中以满足“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会引入一些加工制造环节,除了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还能扩大市场份额。这些自适应调整有效地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

三、环境因素

1、规制放松

产业边界中包含运作边界,所谓运作边界,是指因公共利益的原因受到普遍服务管制和多样化管制,即非经济的产业进入门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府的管制加大了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成本,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入和退出某产业。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诸多进入管制,特别是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比如金融、交通运输、综合技术服务等。这些进入壁垒就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一个障碍。

如果政府适当的放松规制,那么就会从外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方面,这种管制的放松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结构更加合理,这都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另一方面,直接促进制造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市场,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管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这将有利于两业之间的融合。

2、竞争压力

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创新投入不足,关键技术和材料受制于人等问题,无论是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是德国的“工业4.0”,都让我国的制造业处于竞争压力之中;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且产业效率低,国际竞争能力明显不足。竞争压力的增加,会驱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自适应调整,融合发展对于提高两大产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竞争压力,制造业企业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又需要提升制造品的产品附加值。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动,需要加强企业的市场信息获取速率、产品营销方案制定速率和研发设计速率;提高制造品附加值,需要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售后服务质量等。这两大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来实现,故竞争压力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而主动加入加工制造环节或贴牌生产产品,通过这样的绑定占领更多的服务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趋向于融合。以上因素都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小波,陈赤平,文美玲.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11).

[2]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32.

[3]何立胜,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制造业
2019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房地产业与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多分一点爱给制造业吧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