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纬寒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4-13 06:55孟德斌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孢子囊感病晚疫病

孟德斌

马铃薯疫病是黑龙江省北部高纬寒地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近产来晚疫病已马为本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制约因素。

1、 致病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 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在高湿、温度高于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2、 致病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有浅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幼茎和叶柄也可感染呈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感病,初生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或烂掉。

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存活。种薯带菌播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发芽而活动,逐步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出土(重者在幼芽期,就变黑死于土表之下),病菌沿寄主皮层内组织向上蔓延,形成寄主组织的条纹状褐化,后期在形成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靠风、雨、流水在田间传播蔓延,遇见合适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形成了田间的中心病株,进而继续侵染、生产孢子囊再传播、再侵染。病菌侵染叶片多是从气孔或直接穿入表皮。浸染块茎(薯块)多是从伤口、皮孔、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徙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低叶最容易感病。

4、发病条件

4.1 品种和种薯 种薯选用不严,带菌的块茎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品种比较抗病。叶片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容易感病。由于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未选用抗病品种,又未严格精选种薯,致使带菌病薯成为种植的初侵染源。

4.2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是决定侵染的主要条件。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是18~22℃,游动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是10~13℃,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是15℃以上,游动孢子萌发适宜温度是12~15℃,菌丝在寄主体内生长适宜温度是20~23℃。孢子囊产生的合适湿度是90%,在95%以上时最盛。根据以上条件,在空气潮湿、温暖多雾,阴雨天多时,易发病、易流行。

4.3耕作制度 马铃薯晚疫病可侵染番茄,番茄晚疫病也可侵染马铃薯。马铃薯与番茄连作、邻作以及重茬有利于病菌积累与传播,可增加晚疫病发生或加重发病程度。

5、防治措施

5.1选用抗病无病种薯 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种薯的处理①切种薯块的工具必须用75%酒精或200倍漂白粉、0.1%-0.2%高锰酸钾溶液浸10分钟。②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72%农用链霉素20-30克,与10-15克滑石粉充分搅拌,均匀拌在100公斤略干的种薯块上,不仅可防治晚疫病,还可兼治茎基腐病、早疫病、立枯丝核菌病、黑胫病、软腐病和环腐病。③可用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克露、奔路)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种薯10-15分钟后晾干播种。

5.2建立无病留种地 有条件的留种田要于大田相距5Km以上,对于马铃薯新种植区,无病种薯就更为重要,无病种薯可以减少初侵染源,但是,即使切块检查也不能完全消除病薯,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病菌,推迟晚疫病的发生时间20天,降低病情指数50%。

5.3合理轮作 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轮作,没有共同的病害,其实类型也不相同,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實行3~5年轮作制,才能起到减病虫害和调节土壤养分的作用,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5.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消灭杂草,中耕培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为此要强化以下管理措施:适当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在幼苗阶段以早铲早趟,深松垄沟,浮趟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趟同时逐渐加厚培土,消灭杂草,使土松地热;结薯阶段在封垄前深松垄沟,高培土,防止块茎外露,避免外伤和晚疫病菌侵入引起腐烂。

5.5 及时防治 发病初期药剂防治:可选用药剂有①80%代森锰锌(大生m-45)600-800倍液。②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③64%杀毒矾500倍液。④60%琥·乙磷铝500倍液。⑤50%甲霜铜700-800倍液。⑥50%氟啶胺(福帅得)2000-2500倍液。⑦10%氰霜唑(科佳)2000-2500倍液。以上药剂连续打2-3次,每次间隔7-10天。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孢子囊感病晚疫病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