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视野下的体育概念*

2018-04-14 02:04王友峰
体育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字义身体体育

王友峰



文字学视野下的体育概念*

王友峰1、2

(1.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2.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系,四川 内江 642150)

运用文字的方法对汉字“体”“育”进行研究。利用《汉语大字典》《汉典》等字库相关资料,针对汉字字音、字形并结合汉字演变历程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说明,为“体”“育”字义作进一步释源,对现阶段“体育”一词的概念做出推敲,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体育概念:体育是人身体的教化培育,是指人依靠身体进行受培育、受教育和被“养成(成为完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身体的成长及健康培育、动作技能及理论的认知学习和精神内化思想升华三部分内容的交集。同时体育是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不断朝向和谐完美的状态过程。

体育;文字;概念

“体”和“育”本是极其简单的一对汉字,组成“体育”一词时,却为体育学界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以至于至今没有对其形成统一的概念,更没有在其内涵和外延上予以明确和界定。通过对这两个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进行剖析梳理,形成“体”本义作身体解释,可以延伸作“体谅”、“体统”等含人文色彩的释义。而“育”本义是妇人产子,而今作培养、教育解释。二者有合成并不能构成体育概念,笔者凭借对这两个汉字的综合研究后,试图提出:“体育”是人身体教化培育过程这一概念,以期为体育概念科学化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1“体”字音形及其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字典得知“体”字共有“Bèn”、“tǐ”、“tī”三个读音,根据出土文字载体或相关文字资料发掘,共有中山王方壶、说文解字、泰山刻石、睡虎地秦秦墓竹简、老子甲后二、老子乙前一、汉印、北海相景君铭文、文言传之熹•易•坤以及现代简化字计十种字形[1]。 “体”字 共有二十五种涵义。

1.1 “体”音详解

汉字“体”字有三个拼音,一音“Bèn”,宋代官修字典,陈彭年、丘庸所作的《大宋重修广韻》①(通作《广韵》)认为“体”通“笨”字,意指粗劣。体,麤(cū)兒,又劣也。明崇祯年间国子监张自烈所撰的《正字通•人部》也指出:体,别作笨,义同。指明体字含有笨的意思。清朝毛奇龄的《越语肯棨録》指出“体”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是也[2]。”

“体”字作“tǐ”音时,古写作“軆”,亦写作“體”,共计二十五种字义。首先在《说文解字•骨部》中,对“体”的解释是:身体,全身的总称。这也是“体”字最基本、最重要的字义。也是体育学界应引于“体育”一词的根本字义。根据段玉裁注:“體,总十二属也,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尻;手之属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该注释是将“体”作为身体解释并将其进行了部位划分组合。身体是由十二部分组成的,头包括头的上面、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和面颊(脸的两侧)三部分;上身包括肩膀、背部和屁股三部分;上肢包括大臂、小臂和手三部分;下肢包括大腿、小腿和脚。这样的解释或许并不能全面地涵盖人体的所有部位。也正如乔俊杰的《<说文>“总十二属”正义》中所述,“总十二属”,当指“总十二脉(衇mài)属”。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络脉之分。十二脉亦称十二经络。总十二属不是十二属的总名,而是“总集了十二脉及其连属的部分”,总会十二脉内外左右上下前后正则虚实相连的脏腑筋血骨肉毛皮,涵义丰富而精确[3]。并且引用《黄帝内经》予以佐证总十二属应是十二经脉联结的身体部分,得出“体”是一复杂、辩证、平衡的有机系统,而非十二个独立部分的组合[4]。这对我们当代人理解“体”作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而非物理个体部分的组合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其次“体”还有如下解释:肢体、身体的一部分;牲体;分,区分;形状;固体、液体、气体;草木成形;占卜时的兆象,卦体;表现,体现;几何学上具有长阔厚三度的形体;本性,本质;事物的本体,主体;体统;准则,法式;舞蹈的表演形式,文字的书写形体,文章的体裁风格;一种语法范畴,即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动作的进行状态;依照;(唐朝尹知章)注:体,犹依也;效法;相承,继承;生长;包含,容纳;体贴,体谅,体恤,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亲近,连接。亲身;通“履”,履行;姓等共计二十四种。

“体”还有一个音念“tī”,一表示家庭成员个人私蓄的财物,二则作亲近的解释,亦可写作“梯己”。

1.2 “体”形详解

“体”字在1978年河北出土的战国中山王墓中山王方壶上,字如图,左边为人的身体骨架“骨”指人身骨架[4]。本义:人身上的骨节系列(包括:头骨、颈椎、脊梁骨、肋骨、上肢骨、下肢骨、盆腔骨、手指骨、脚趾骨等)。右边的“豊 (lǐ)”,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骨”与“豊”联合起来表示“骨节系列”。笔者引申论之,骨骼象征人体之本,而祭祀之礼器象征人理应行仁义之礼法。总而论之则“体”是行礼之人,或是有礼在身之人。

1.3 “体”义详解

“体”字作为会意字,从人,从本。而“體”则是从骨豊声。俗作“體”。又一说为形声字,繁体字从骨,从豊,豊亦声。“豊”意为“等级系列”。古时候,“体”和“軆”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字,代表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前者表粗笨,后者为人的身体。同时“体”字还有“躰”、“骵”、“身面”、“身骨”、“骨骨”等异体字,均音tī。可以根据字形发现,所有异体字均是以身、骨作为偏旁,5由此可见,“体”字从不断地历史演进更替中,没有脱离其作为人身体的本质含义,是人本字义的最完美的体现,也是人物理存在的根本标志,没有身体其他一切都无从存立。

根据“体”字的其他释义,可以发现其均是借由身体的本义为拓展,根据语义环境进行的字义延伸,如四肢、草木成形、事物的主体等。同时可以发现其还有其他更深一层的字义,如:体统、包含、体谅、亲近等均有较强的人文色彩。这体现出“体”字在作为人的本体的字义之外,还更好地延伸至人身体以外的形象地文化代指,再至最高一层的精神思想性的含义,是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本身字义到文化性意义再上升至精神性层面,这表明“体”字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扩展其内涵与外延的过程,是演绎汉字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意义的过程。这对今天深入地理解“体育”一词的含义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2 “育”字音形及其意义

“育”字有“yù”“yō”和“zhóu”三个读音。字形囊括殷墟书契前编之二二五、老子甲八四二、殷墟书契後编上二〇、郢仲爵、牆盤、班簋、说文解字厷部、说文解字或體、汉印、曹全碑、文言传之熹•诗•谷、史晨碑、谯敏碑十三种。依据不同的使用语境,“育”字有八种字义。6

2.1 “育”音详解

“育”字音“yù”时,根据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育”字的解释为:育,养子使做善也。属会意字,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最早出于《尚书》的组成部分——《虞书》中,其曰:教育子。毓,育或从每。“毓”字是“育”的繁体字。在清罗振玉的《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引王国维的话说,“此字变体甚多,从女从♂(倒‘子’形),或从母从♂,像产子之形。”[7]在这里,从女或从母的意义相同,即说“育”字本义为产子。“育”字字义还有如下几种:生长,成长;培养,抚养,教育;幼稚;饲养,种植;顺遂,如意;古代茶具的一种;姓等七种。

“育”音“yō”时,仅有一词——杭育,通“杭唷”,属于象声词,是指抬物或打夯等集体劳动时的呼喊声。

当“育”字念“zhòu”音时,是通“胄”字。一是指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二是指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因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生。不知此音是否和“育”字的培养教育之义有无相通之处,有待考究。

2.2 “育”形详解

1976年陕西出土的西周礼器——牆盤所铸的“育”字,如图,其上面呈妇人状,下面是产子之状,最下面四点是生产时的羊水场景,很形象地展现了“育”字的本义——作妇人产子解释。通过考究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特征,发现文字不仅是对早期先民生活内容的记录,而且是对内容的形象化展示。[8]正如许慎所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2.3 “育”义详解

3 “体”、“育”对“体育”的文字学价值

3.1 “体”音、形、义对现代“体”的影响

历史文明的进程和语音的变化相比是快速剧烈的,语言语音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体”字最终以“tǐ”音作为流传至今的音节,是社会变迁中对字音的选择过程。其作为人的身体解释亦是对其字义的文化变迁选择。字形的变化由“身”、“豊”转变为现代简体字的“人”“本”,由有礼之肉身到人的根本解释。②(笔者认为简体字“体”为人的根本,“本”字义为树根,“体”字为人依靠着树根,可做休憩或人的根本解释。)

3.2 “育”音、形、义对现代“育”的影响

“育”字以“yù”音为主要音节,通“体”字音节社会变迁选择一样,是文明进化的自主选择。作为由“养子,使作善”到生育再引申到培育、养育和育化解释,亦是不断变化的过程。现代“育”字并未脱离其根本字义,“育化”、“化育”,使人作善,不断达到完满状态。

3.3 “体”“育”对体育的启示

通过对“体”和“育”的字音、字形、字义的解析,可以得出“体”字本义即作人的身体解释,是人存在的根本,更是人作为人展现其人文思想的物质载体。而中山王方壶的“体”字更是直接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字形由人的身体骨架和礼仪构成一体,表明人是一个有“礼”之肉体,解构“軆”则依靠身体锻炼修为,行使礼仪,践行仁德,以致达到完人。“育”字由生孩子引申至培养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社会赋予的过程,由此笔者认为“育”字可作“育化”解释,即人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即受教育、得到培养过后理应得到的一种完满状态。“体育”一词便作身体的教化培育解释,是人依靠身体进行受培育、受教育和被“养成(成为完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身体的成长及健康培育、动作技能及理论的认知学习和精神内化思想升华三部分内容的交集。体育不仅仅是“作用于人的独特价值是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10]更是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均朝向和谐完美状态的过程。

同时,体育在西方又有作physical culture一说,culture是从拉丁语转来其义有:耕作;耕地;种植、培植、栽培、饲养;培养;作物;转义为修养、素养、教养和学习;文化等义,其本义是指有助于使土地丰饶的全部劳作和技艺,对人来说,则指通过学习,有步骤地发展自己的天赋。[11]在体育中,人通过体育学习,达到身体的育化,使人不断完善,不仅仅使身体肢体锻炼完善、各机能发达,还有技能认知的提高,更包括心理的不断磨砺与成长。体育直接改造的就是人的身体,并从中产生期望和信心的“行动”实践,是人类社会“自我规定”意义的一种独立的身体运动。[12]身体不仅仅是物质载体,更是要求心理与意志完美融合其中,才能达到应有的功效。

4结语

体育是人身体的教化培育过程这一概念,不仅涵括现代体育中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更有竞技体育中的激励自我,不断向前的精神激励过程,也包括大众体育的自我健身,使自己身心康健的过程。无论是体育的哪一领域,根本的体育问题是关涉人在世身体实践的——体育的意义是在身体实践中建立与表达的,同时,身体实践本身又是身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13]其最终形式均是人身体的育化,使人不断得到完善进步,不仅仅是身体肢体的锻炼完善和各机能的发达,更包括心理的不断磨砺与意志的持续增强。正如人本主义给我们的启示:人不仅仅是要作为一个物理人而存在,更该做到心理和肉体的同等完满发达,人文涵养的培育和完善同等重要,这也是体育应该面对的本质与未来。

注释:

①《大宋重修广韻》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书成后皇帝宋真宗赐名之,简称《广韵》。

②笔者根据甲骨文字形本为树的根与末相对,末指树梢。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一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这一横被木字之干(竖)向下穿越。本,其音通奔,所以,本字之意是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生长的规律可与根组成根本。而体字可借鉴此意,作出引申之义。

[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0:4419.

[2]许慎著,徐铉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0.

[3]乔俊杰.《说文》“总十二属”正义[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1(1):78-80.

[4]杨永杰,龚树全编.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295.

[5]徐山.说“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666-668.

[6]“育”字释义.汉典[EB/OL].http://m.zdic.net/z/?U=80B2.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52.

[8]张洁,胡小明.四大象形文字中的身体运动形态研究[J]体育学刊,2014,3(2):27.

[9]廖文豪.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7-28.

[10]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6-38.

[11](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5-9.

[12]胡科.体育本质研究的迷失与转向[J].体育学刊,2015,9(5):8.

[13]吴沛京.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J]体育学刊,2009,7(7):15-17.

On the Sports Concepts under the View of Chinese Characters

WANG Youfeng1,2

(1.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South Sichuan Normal School of Preschool, Neijiang 642150, Sichuan, China)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YS2015061);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资助,课题编号CNYZ2016B06。

王友峰(1989-),安徽霍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字义身体体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身体力“形”
绝和决
燥、躁、噪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