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信息传播要素分析

2018-04-16 07:21马健王李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土家传播学土家族

马健,王李喆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重庆 400000)

本文以土家族民间传统丧葬绘画为案例,尝试以传播学的角度探寻传统民间美术信息传播基本模式。以期触类旁通,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有所启示。

图1 湖北省长阳县榔坪镇覃春元收藏作品

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见图1)是西南地区土家族聚居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又称“神图”,是土家族丧葬仪式中重要的祭祀道具。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大都描绘人物画像(如菩萨、神仙)以及阴、阳间生活场景,并且在举行丧葬祭祀仪式时,悬挂于灵位和棺椁周围的墙面上,占据整个仪式空间中最醒目的位置。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不同,作者是通过特定的技法形式来反映该民族长期形成的民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认知的题材内容。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形式将该民族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规范等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进行信息的传达,教化族人。

1 信息传播的启示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1d Lasswe11,1902—1977)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1)、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要素:即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是土家族丧葬祭祀仪式中必备的道具,土家人借用丧葬绘画这一绘画表现形式传播土家人的民族思想、生死观以及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在其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5W模式”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传统民族美术形式在其文化中信息传达的基本流程。通过这个流程关系能够清晰地分解出土家族丧葬绘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在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其表达主体(who)的存在,也反映了其形式传达出的信息(says what)、其信息的载体(in which channe1)、其信息的接受者(to whom)和达到的目的(with what effect),利用不同阶段的信息特征解析清晰的体现传统民间美术各阶段存在的特征,也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的关联特性。利用信息传播理论分析传统民间美术能够清晰传统民间美术不仅是作为艺术品物质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其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承载着文化传播及文化继承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此研究尝试探析在民间美术研究体系中,不仅能够采用图像学、符号学、形态学、风格学等理论体系,也可以使用信息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2 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传播要素分析

2.1 控制分析——谁(who)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在土家族丧葬绘画研究中,其丧葬绘画的制作者也就是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源。土家族丧葬画的制作基本是两种类型,一是由当地实施法术的土家族道士(土家族地区统称为“土老师”),二是世居的土家族民间画匠人。其中土家族道士在清江流域称为“端公”,而在酉水和乌江流域则称为“梯玛”。虽然“端公”和“梯玛”在民间施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均为神职身份,主持祭神、驱鬼、辟邪等巫术活动。以“神”的替身的身份驾驭着部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信仰。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在1947年发表的 《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主动、有目的地对于源头信息进行着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他们是信息的掌控者。“土老师”作为丧葬绘画的制作者,他也同样是土家族丧葬绘画(信息源)的搜集者、整理者、选择者、处理者、加工者与传播者。其通过这一活动将部族传统的文化形态加以继承的同时,也进行着“有意义”的进行着“处理”和“加工”,达到其“有目的”的信息传达的目的,以控制部族的思想活动。以此分析,制作的土家族丧葬绘画的“土老师”,完全符合库尔特·卢因对于“把关人”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土老师”认为是土家族丧葬绘画传播的“把关人”。而土家族民间画匠在制作丧葬绘画时则需要按照“土老师”的“释义”进行制作,实际上是“土老师”思想的传达着(控制分析)。可见,“土老师”作为土家族“精神”的象征,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土家族特有的生态环境。

2.2 内容分析——说什么(what)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但是这里所说的内容不单指普遍意义上的信息,它应该包含了基本的表层信息以及透过表层信息所传达的深层内涵。

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分析、整理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道教神仙题材:道教思想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很深,所以在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中大量出现了道教神仙的画像,如三元大帝等。这类神仙画像通过传统技法的运用,体现出浓厚的道教色彩。

(2)阴阳两界场景题材:土家人认为人死灵魂不灭,而且生死两世界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在丧葬画上就是一些描绘阴阳两界活动场景的图画,画面有明显的阴阳场景的分界,且描绘场景活动十分丰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神话故事题材:土家人信奉鬼神,每逢神诞之日便烧香祭拜,祈福消灾,尤其是关于四值功曹(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所以神话题材的丧葬画是最为常见的。

(4)“白虎”题材:“白虎”被土家人视为祖先的化身,是土家人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的核心图腾,所以包含“白虎”形象的丧葬画在丧葬活动中是决不可或缺的。

(5)英雄人物题材:土家人崇拜如焦赞、孟良这样的英雄的智慧与英勇,所以历史英雄人物也是丧葬画常见的题材,丧葬画通过描绘英雄人物,体现出土家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通过丧葬绘画的内容分析,清晰的传递出土家族人在接受了儒释道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形成了现代土家文化的基本特点。

2.3 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传播学研究中的第三大内容是“媒介分析”,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1bur Schramm,1907—1987)在其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到:“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通过分析研究所掌握的丧葬绘画作品,笔者认为,威尔伯·施拉姆所指的“工具”对应到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应该是指绘画内容的载体,也就是绘画作品的材料属性。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土家族丧葬画主要采用纸质材料制作。其特点,一是明了、醒目;二是便于携带和使用;三是材料相对容易得到,并且便宜;四是工艺制作较为简单。

纸质绘画作品根据仪式上悬挂位置不同而采用不同尺寸。悬挂于灵堂四周墙壁的丧葬画多为卷轴式,尺寸较大,一般为 60cm×120cm、75cm×75cm,其中挂于灵堂正中的丧葬画比其他作品稍大,尺寸在100cm×175cm左右;摆放在灵堂前供“土老师”使用的尺寸较小,一般为25cm×15cm。

基于信息传达的需求,土家族丧葬绘画的“媒介”,是信息传达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的改进。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电脑制作的现代丧葬绘画。

2.4 受众分析——对谁(to whom)说

受众又称接受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受教育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其信息的接受程度对于信息的传达至关重要。

土家族丧葬画是丧事活动的主体信息源,悬挂于灵堂墙壁上。其受众者包含着当地土家族村寨中丧事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其信息的传达有一个基本的信息沟通前提条件,既其信息的传达是需要在土家族文化环境之中,也就是需要在同一文化语境中进行信息传达。受众者与土家族丧葬绘画的创作者需要是土家族文化的“同源体”,其信息沟通管道才能够畅通,在接受信息时受众者才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一文化信息,并产生共鸣。在受众分析中会发现,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传达的视觉信息是有差异的,从已发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清中期在“改土归流”的影响下,中原文化对其影响较大,而清末至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逐渐封闭,其本土文化的体现较为突出。这是受众者文化体所产生的变化所决定的。

土家族丧葬绘画通过三清图、马元帅图、功曹图、白虎图等主题表现对逝者吊念,更重要的是传递土家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生死观。土家人就是用丧葬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向后世子孙传递自己的民族精神。土家人的子子孙孙在扮演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不断升华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使得土家人的民族精神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土家人特有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2.5 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效果指受众在接受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后引起的思想及行为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对对受众的影响。

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民族文字,所以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绘画、歌舞以及言传身教等方式。土家族丧葬绘画既是丧葬仪式的重要道具,更是记录土家族生活习俗、传承土家族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已经成为土家族表达对灵魂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福的精神寄托。通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生活等的描绘,丧葬画肩负起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以及传播土家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根据走访调查统计来看,大多数土家族人对丧葬绘画记忆深刻,对其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许多村民能够讲述出不同的丧葬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及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充分证明,土家人从丧葬画中领悟到了先人的祈盼与希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作为土家族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全面直观地展示出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并且对传播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学基本理论来解析民间艺术,能够理清各个传播阶段的相互关系,清晰地反映出该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希望本文可以为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1]阮璞.土家族美术史(节录)[J].新美术,1989(1):51-62,71.

[2]李禧.土家族民间绘画[N].中国文物报 ,2013-10-16(004).

[3]黄作林,皮维.浅析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以湖北地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民间绘画田野调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8-121.

[4]马健,鲍京京.鄂西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田野考察及绘画语言特征分析[J].装饰,2015(9):136-137.

[5]马健,刘诗芮.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构图形式[J].山海经,2016(1):35-36.

[6]唐堂.清朝与民国时期鄂西土家族丧葬绘画形式语言的差异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7]马健,李宁波.关于清代、民国时期土家族传统民间丧葬绘画的探讨[J].艺术与设计,2014(6):146-148.

[8]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9]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10]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土家传播学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