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服务效率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基于超边际分析框架展开

2018-04-20 12:24梁丽梅通讯作者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黄骅061199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效用流通

郭 媛 梁丽梅 通讯作者(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河北黄骅 061199)

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优点与缺点并存,缺点在于存在单边利益最大化,优点在于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都可以开展国际贸易。如何扬长避短,尽量降低单边利益最大化的影响,提升共同发展的潜力。对于这一问题,已有研究较少涉及。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单纯从成本、价值角度进行分析,代表性成果来自韩忠亮(2011)、散长剑等(2005)。前者从成本分析与成本转嫁入手,就国际贸易的缺点进行研究;后者从价值入手,对国际贸易中的人文制度与框架进行分析。他们通过各自研究视角出发,为如何避免缺陷提出了局部修整意见。为了深入分析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研究之初又对技术创新因素、效率因素进行研究。就前者而言,代表性成果来自朱雪珍等(2013)、李平等(2005);就后者而言,代表性成果来自籍艳等(2011)、卢方元等(2015)。前者通过引入技术创新因素,对如何超越发展给出了路径解答;后者通过在研究中引入效率因子,破解了无法有效定量分析的难题。同时,还对超边际分析展开研究,确定了此框架分析方法对负责问题具有显著的穿透解释作用。这一点在沈志远等(2012)、庞春等(2010)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体现。

理论研究

传统国际贸易发展思路是基于绝对优势进行的,这样就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为了保障弱者的权益,对于国际贸易发展均衡性应该重新定义,即不再以单边利益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持续发展特性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应该具有以下七大特征:

(一)不以单边利益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

制定此标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出现多国进行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的行为,而且是为了确保国家贸易不再出现绝对垄断性的风险局面。通过这种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对均衡性和机会均等性。这种机会均等性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对发达国家而言,机会都均等。

(二)贸易均衡性以贸易双方效用相等作为衡量的唯一依据

对于贸易而言,具有多元性。这是因为参与国家贸易的可能为两个国家,也可能为多个国家,因此具有多元性。就参与方(多方)而言,各方所获取的效用应该相等,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理,这一原则在同一国家的两个地区或者地区均适用。

(三)贸易目标所追求的效用具有效用递增特征

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就是要体现出出口国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对于绝对优势需要从全球视角衡量,而相对优势利用效用特性便于直接衡量。一般而言,具有相对优势的项目才有可能具有绝对优势。因此,采用这种边际效用特性非常便于定量分析。

(四)贸易目标所追求的效用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特征

作为贸易参与一方,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效用递增特性的投入要素扩大国际贸易优势,从而拉开其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差距。设定特征四,就是为了保证要素投入特性具有上限。

(五)效率因素作为国际贸易衡量依据效用的参与因素而非投入因素

这里所说的效率完全是由流通服务行业所产生的流通服务效率,以下如不特殊说明,所有的效率均是指流通服务效率。之所以约定效率因素作为参与因素而非投入因素,是为了避免特征四、特征三的约束对其实现。作为衡量国际贸易的效率因素,仅从多投入要素间的协作水平与协作能力角度进行考量,确定作为国际贸易出口国的贸易协作水平与协作能力。因此,该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正向的。即效率越高,国际贸易总效用越大;效率越低,国际贸易总效用越小。

(六)效率因素的两面性

一方面效率因素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投入因素,另一方面效率因素也作为国内宏观经济的重要投入因素,二者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流通服务行业不仅对国内生产服务,也对国际贸易服务。其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在两个领域非常重要。如果在宏观经济中进行割裂的管理,对国际贸易采用一种流通服务体系,对国内贸易采用另外一套体系,两套体系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势必会形成两种流通服务水平,即带来两种流通服务效率。由此,特征六形成。

(七)效率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具有均衡约束性

在前六大特征中,对效率如何发挥作用已经发挥何种作用有了明确。其中,提到了实现的作用应该是确保参与多方效用均衡的作用,此作用称之为均衡约束性。采用超边际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在效用投入要素在两类要素情形下,实现均衡约束性应该满足具体约束如式(1)所示:

流通服务效率/流通服务效率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出口商品i总额/出口商品i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 (1)

在式(1)中,效用的投入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流通服务效率(简称效率),另外一类是各类“出口商品总额”。只有实现这种特性的效用,才是具有均衡性的效用。

实证研究

在实证分析中,有三类要素需要关注,第一是流通服务效率,第二是出口商品总额,第三是效用测度。对于第二个要素,可以采取国家分类的出口商品进行总额统计,这是便于实现的。对于第三个要素,效用测度,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测度,即具有便利性,也具有客观性。对于流通服务效率,该指标为隐藏特性指标,通过外部直接测度是无法得到的。鉴于其在理论研究中提到的特征六,可以流通服务的各项投入要素作为投入因素,以国际贸易总额作为产出因素。将上述投入因素与产出因素相结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得到其效率数值,就能得到该隐藏指标数值。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最终构造了三级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依据前述研究成果,表1中的“出口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流通硬件指标”和“流通人力指标”作为投入指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即可得到对应流通服务效率,简称效率。接下来,以该效率值为投入指标,结合“出口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同时以“宏观经济指标”作为产出指标,进行C-D模型关系分析。通过C-D模型关系分析,可以确定“效率”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以及“初级产品出口总额”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还有“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结合这三类贡献系数,采用式(1)进行均衡约束性分析。由此得到流通服务是否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了最佳作用。基于该思想,研究对我国历年经济发展关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了流通服务效率具体数值与均衡性实现性,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流通服务效率实现了从低到高的变化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中前期上升速度较快,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改革的后期),其出现了小幅下滑的态势。与此同时,前述研究中所提到的均衡性也得到了测度。从表2结果来看,改革中期实现了均衡化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双方带来的效用是一致的、相同的;在改革初期和改革后期,对国际贸易双方带来的效用是不一致的。改革前期,我国的效用所得是大于对方的,改革后期,我国的效用所得是小于对方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依次来自于“初级产品出口占比过高”和“流通服务水平较低”。依据该分析方法,同时兼顾理论研究中的七大特征(主要是特征六中提出的国际贸易判定和国内贸易判定的一致性原则),对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要地区(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江苏、重庆)进行分析,确定了这些地区的流通效率变化特征,具体如表3所示。

表1 三级指标结构

表2 我国流通服务效率变化结果

表3 主要地区流通效率变化结果

从表3数据来看,我国六大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与地区流通服务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和阶段性关系。在1993-2001年,流通效率水平相对于之前取得了显著提高,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发展的显著提升;在2002-2008年,流通效率相比于1993-2001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宏观经济增速却并不明显;在2009-2015年,流通效率出现小幅下滑,同期的宏观经济增速也同比出现小幅下滑。对比这三个阶段不难发现,在我国恢复世贸组织身份之前,国际贸易发展存在一些体制性的障碍,因此贸易发展规模不大。随着恢复身份,全面开放的到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经验在全行业渗透,在流通服务业也深入影响,促进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受制于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产品水平较低,在产业链中属于末端,因此获取的产业利润不理想。这也就是导致地区宏观经济增速没有预期之高的主要原因。随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导致国际市场对外需的降低,直接促使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缩小,从而降低了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的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也源于地区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的需求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强所导致的。这一点在表3中的全国宏观经济与流通服务分析结果中也得到了体现。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处于最接近“完全开放状态”,但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为了保就业促民生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由此导致效率出现下滑的趋势。效率下滑反向传导到实体经济,产生了对贸易保护措施的更多依赖性。这种往复循环的恶性更替,对长期有序稳定开展国际贸易是不利的。因为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逐渐结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明显。其原有的经济支撑能力将逐步体现。而我国的国际贸易能力却在其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了产业水平停滞、产业能力停滞的不良现象。这种反差势必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所得效用要低于经济危机之前所得效用。因此为了补偿其所得效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必然会采取贸易壁垒和贸易惩罚的方式直接达到其目的。

鉴于这种不利局面,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从贸易保护层面来看,尽快落实我国恢复世贸组织时世贸成员确认的15年贸易保护期的终止,以市场经济主体国家身份来对待我国,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贸易制裁和贸易保护措施。从国内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建议尽快逐步取消不应有的贸易保护措施,以产业升级和平台升级为手段,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再辉煌。从流通业服务发展层面来看,以流通服务业纵向一体化为抓手,通过压缩流通服务业层次结构和水平结构,实现流通服务效率的提高,从而直接降低流通服务成本,间接提高贸易发展水平,由此推动宏观经济深入发展。

结论

我国流通业发展是否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构成影响性,已有研究未对此给出明确的解答。如果存在影响性,具体的影响形式与影响路径又是何种方式,已有研究也未给出。研究团队结合已有的关于超边际分析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国际贸易发展方面等的研究成果,自主提出了具有七大特征的流通效率对宏观经济最佳影响的行为判定原则。基于该成果,本文以1993-2015年我国宏观发展数据和六大主要地区的宏观发展数据为依托,基于七大特征确定的超边际分析框架,确定了流通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规律。由此不仅确定了我国流通服务业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性,而且对国内六大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对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给出了影响性阶段性分析。由此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具体包括贸易保护层面、国内产业发展层面、流通业服务发展层面)提出了提升我国流通业服务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韩忠亮.成本转嫁与“国际贸易悲剧”[J].经济科学,2011(4)

2.散长剑,蒋天虹.论国际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3.朱雪珍,施盛威,封亚.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创新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10)

4.李平,钱利.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J].当代亚太,2005(5)

5.籍艳丽,赵丽琴.一种效率测度的新方法:随机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J].统计与决策,2011(5)

6.卢方元,冀晴.我国研发机构创新效率的DEA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4)

7.沈志远,高新才.超边际方法分析扩展的斯密-杨格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2(20)

8.庞春.交易效率、迂回生产与资本市场形成: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效用流通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