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创业机会概念跨学科分析

2018-04-20 12:24曹之然副教授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象学创业者机会

曹之然 副教授(聊城大学商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相关文献回顾

(一)前沿观点

Casson和Wadeson(2007)认为机会的概念近似于项目的概念,一个项目指的是大量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致力于某一特殊用途,然而一个机会指的却是一个尚未运作的项目。如此一来,机会的概念就可以落地,机会的相关研究就可以依托于项目来开展。Companys和McMullen(2007)基于战略管理和创业文献的回顾与综合提出了机会类型学,认为关于机会的来源与类型有三个学派:经济学派强调知识和信息的客观性,把创业机会的存在归因于相关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分布或缺失;文化认知学派在强调知识和信息重要性的同时,认为是个体主观感知到的知识和信息的意义构建了机会;社会政治学派认为就机会作为社会网络结构而言,机会是客观的,但是就机会的开发依赖于创业者说服他人的政治技巧和能力而言,机会是主观的。Buenstorf(2007)认为尽管有人可以刻意创造机会,但是机会通常是由一些非经济目标所诱发的人类活动的无意识结果,所以,必要的争论并非机会是外生存在的还是由人类活动积极创造的,而是机会是不是外生于企业家自身的活动,换句话说,是企业家自己还是其他代理人创造了机会。Buenstorf(2007)在上述分析框架下提出“高阶机会”的概念,即机会创造的机会,前者以科技突破或者管理变革的形式存在,它为后者设置了舞台。Sanders(2007)创造性地将企业家精神与机会、现代经济增长、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等理论结合起来,发现创业机会的出现、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新知识的创造,机会和经济增长与科学演变有着明确而密切的联系。Mueller(200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一个地区的知识存量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但是一般来说,知识是通过新公司—被视为产生于研发活动的机会开发—而不是公共机构贡献于当地经济的。特别是与高科技初创企业相比,公共机构和大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其原因在于新公司不仅捍卫了驱动经济成长的创新,而且挑战了既有公司的市场地位。Plummer、Haynie和Godesiabois(2007)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对创业机会进行研究,发现创业者发现和开发的机会在客观上并不真正新颖,因为这些机会都是由于创业战略失误而没有被创业者充分开发,但却成为其他创业者追求的对象。所以,他们认为机会理论应该对真正新颖的机会和已经存在但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机会做出区分。此外,他们强调语言或语义问题是识别和推理机会来源的另一个主要挑战。

(二)争议焦点

虽然发现能够挑战“创业机会很重要”这一观点的学者十分困难,但是要在“创业机会是什么”、“创业机会有哪些”、“创业机会来自哪里”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样十分困难。归纳总结,学者们在创业机会概念问题上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机会的客观性程度。McMullen,Plummer和Acs(2007)认为机会的客观性程度可以从普遍性、精确性、永恒性三个视角进行讨论。作为普遍性的客观性指的是机会的存在或描述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情境或环境,它可以由共享同一机会的个体数量来反映,共享同一机会的个体数量越多,机会越趋向于客观性。比如,接受教育的机会就被看作是客观的,因为它几乎被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它还可以由机会的适用范围来反映,机会的适用范围越广,机会越趋向于客观性。比如,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被看作是客观的,因为大学教育意味着有能力获得高收入、高威望、高文化素养等众多结果。所以,正确的问题不是“机会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而是“机会的客观性程度怎么样”。新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把人看作是完全理性的而位于客观端,激进主观主义者和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则位于主观端,制度经济学家由于把人看作是有限理性的而位于两个极端之间。作为精确性的客观性指的是创业者对某一机会的主观判断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那么这一机会就被认为是客观的。比如,创业者判定某一机会具备盈利潜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盈利潜力最终变成了盈利现实,那么就精确性而言这一机会是客观的。当然,时间也可能证明创业者关于某一机会的主观判断是错误的,所以,只要创业者关于某一机会的主观判断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程度是可以讨论的,那么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客观建构也是可以讨论的。作为永恒性的客观性指的是机会的本质涉及的是固有的自然法则,而非变化的社会现象,这些自然法则往往是具有市场潜力的永恒不变的物理定律,比如科学的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它们与屈从于某一时代的潮流或者特定时期的文化条件的善变的人性不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机会或许是客观的。Sanders提出了机会的“自然法则”观点,认为机会和经济增长都是客观而明确的科学知识所创造的自然产物。这一观点在Buenstorf、Mueller的文章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他们都认为经济发展是知识客观增长的结果。

其二,研究主题的前提假设。机会是一个固有的跨学科主题,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战略管理、组织心理学、创业学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建立在一些理性选择概念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就行动者自身而言,他们往往明确地或隐含地从事着有目的的行为,机会可以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会的概念只有在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目的论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机会概念这一研究主题所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人类行为的自由意志论,然而,这一前提假设却正在遭受Kornhuber和Deecke、Libet、Wegner、Haynes、Fried、Bode等学者的质疑。比如,柏林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学家Haynes的一项实验研究,他将被试推进一个内置连续闪烁随机字母的显示屏的脑扫描仪,告知被试任何时候只要感觉可以就用左手食指或者右手食指按下按钮,并记下作出这一决定时出现在屏幕上的字母,实验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实时地揭示被试选择用左手食指还是右手食指时的大脑活动。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大约在按下按钮的实际动作发生前1秒钟,被试做出了按下按钮的有意识的决定,然而有一种大脑活动模式似乎在长达7秒之前就已经预测到了这一决定。实验结果似乎表明,在被试意识到做出选择之前很长时间,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决定的意识性可能只是纯粹生化反应的马后炮,它对人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遵循这一逻辑,他们认为自由意志是一个假象。实验结果引起了争议,批评者认为类似的实验都过于简单,它们是对真实决策过程的拙劣模仿,不足以证明自由意志是种假象。争议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人都在重新思考自由意志存在与否的问题,如果这一基础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会引发建构在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机会概念层面的诸多争议。

其三,区隔创业机会的种差。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机会成为创业机会而非其他机会?或者说,相对于机会而言,创业机会所共享的更进一步的属性是什么?创业机会区别于其他机会的共同属性是什么?这类问题探讨的是创业机会的种差,它表现为“创业”的内涵,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Casson和Wadeson认为企业家是相信自己拥有更低信息成本的人们,当别人将他们的资源以出借资金的形式投资企业而受制于企业家时,企业家就成了决策制定专家。他们将创业机会定义成由于信息匮乏尚未运营的项目,这些项目将会孕育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成为最优集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通过讨论只有产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项目,将机会的定义限定到了创业机会。Companys和McMullen认为创业机会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从事创业行为的机会,而创业行为则是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一个子类,因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毫无争议地受到利益驱动,所以“创业”描述的是追逐利益的某种方式,即通过引入新的产品、服务、原材料或组织形式创造经济价值,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手段—目的”关系。Sanders认为一个创造新产品的机会可以被分解为若干知识片段,只有当所有的知识片段都存在的时候,机会才会出现,并且只有当创业者具有能通过整合知识、财务、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把想法变成产品的远见的时候,机会才能被开发成产品,至于产品的成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和运气。Buenstorf认为柯兹纳型的企业家发现和追求存在于经济领域之内的机会,它们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出来;熊彼特型的企业家发现和追求存在于经济领域之外的机会,它们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反映。这两类机会的共性在于它们都与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有关,这些产品和服务使系统趋向或者背离均衡状态。Plummer等认为创业机会就是产生新产品或服务的机会,但是Mueller却因为添加了创建一个公司的其他要素而有些背离这一定义,她认为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扩散和开发机制。林嵩和姜彦福则认为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指新企业的创建,也指成熟大企业内部新业务的开展,而要素特征则是创业过程的派生物。从种差的视角来看,创业内涵的模糊势必导致创业机会概念的争议,学者们可以通过明确创业内涵,向澄清问题和远离由于语言上的歧义或哲学上的差异所引起的障碍前进。

图1 现象学研究步骤

图2 创业机会概念模型

(三)未来方向

尽管学者们在创业机会概念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对创业机会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却有共识,认为以下三个方向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其一,创业机会的来源。Kirzner认为经济是不均衡的,创业机会是存在于价格体系中的数据资料,企业家是对不均衡的利润机会以及新型的“手段—目的”关系非常警觉的代理人,创业机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需要的不是被创造而是被发现。相反,Schumpeter却认为创业机会不是市场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市场价格体系之外,企业家活动在经济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地带,他们通过把新知识引入经济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需求,创业机会是新知识的创造。创业机会究竟是内生于还是外生于现存的价格体系?这一问题暗示着创业机会概念理论的创新,它将会对具有商业价值的新知识的来源及其进入市场的方式作出解释。其二,创业机会的识别。如果新知识的创造者与机会的开发利用者是同一主体,那么机会就是被创造。如果新知识的创造者与机会的开发利用者不是同一主体,那么机会就是被发现。作为机会的开发利用者究竟是怎样识别创业机会的?这一问题暗示着知识溢出效应理论的创新,它将会对新知识的创造者可能会成为收益的分享者以及那些没有创造出新知识的主体如何发现机会作出解释。其三,创业机会的开发。当新知识的创造者与机会的开发利用者是同一主体时,开发活动通常在现存组织内部进行。当新知识的创造者与机会的开发利用者不是同一主体时,开发活动通常需要借助新公司进行。为什么有时候新公司对于开发创业机会而言是必要的?这一问题暗示着公司产生理论的创新,它将会对创业机会的开发并不局限于现存组织作出解释。

研究方法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的《逻辑研究》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以“现象学”命名的哲学理论与方法,它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随后,胡塞尔又陆续发表了《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著作,从而奠定了现象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20-30年代,现象学传入法国,并于20世纪50-60年代成为法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后来,现象学又传入英、美、日、加、俄、印度、中国等国家,成为一股国际性的哲学思潮。20世纪50-70年代,现象学开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开发出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实操步骤。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拓展到美学、医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至此,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其下可见坚实的理论根基,其上可见丰硕的应用成果,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自下而上地描述了现象学的发展脉络。现象学研究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它与案例研究、扎根理论、叙事研究和人种学研究并称为质性研究的五大策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现象指的不是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而是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物。现象学指的是通过严格而无偏见地研究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物,获得对事物新的认知的科学。现象学研究方法指为了实现“严格而无偏见”地研究现象,所应当遵循的科学严谨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步骤。

本文之所以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其一,创业机会的概念问题是创业领域的首要问题,它的解答质量关乎整个创业理论大厦的稳固性,有必要选用更加先进的工具进一步夯实这一地基。其二,人的认知系统受到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情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为了使有限的主观认知更加逼近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有必要采用开放的、多元的研究视角对创业机会概念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其结果要么增强对已有答案的信心,要么获取对事物的新的认知。其三,现象学研究方法反对从一切理论性的先入之见中认识事物,主张从最初看到的纯粹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它提供了一种发现事物本质的新视角。

现象学研究方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如前所述,本文聚焦于创业机会概念问题,它可以表述为“创业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创业机会的”?第二阶段,收集资料。本文收集资料的途径有现场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创业者写作体验描述、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创业实践写作体验描述。本文收集资料的工具是一份访谈或写作提纲,内容包括目的、要求、致谢三部分。首先,真诚地表明目的,谦逊地请求协助,初步建立起信任关系。然后,提出要求,循循诱导,获取资料。具体要求如下:请按照时间先后描述您的创业历程,尤其是对其中的每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创业项目进行全过程细节描述,包括“您是怎样发现这一项目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做或者不做这一项目的?”、“您是怎样开拓这一项目的?”、“这一项目给您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就这一项目而言,您认为创业机会是什么?”,请您综合以上创业项目给创业机会最终“画像”。最后,表达真诚的谢意。本文总共收集到50份体验描述,并按照内容真实、具体、细致、生动的标准,筛选出17份既能感动自己又能煽动别人的体验描述供分析使用。第三阶段,分析资料。现象学的资料分析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本文选用了Giorgi提出的比较简明的资料分析四步法:通读体验描述,从整体上把握体验描述文本所讲述的内容;提炼意义单元,根据研究问题确定有意义的陈述语句并提炼出相应的意义单元;归纳中心主题,根据相关性、排斥性和完备性原则,将各个意义单元合并归类成若干中心主题;发现本质意义,将各个中心主题的意义融会贯通,形成一份对所体验对象的本质意义的深度描述。

研究结果

17份体验描述呈现了一个个创业项目的孕育、诞生和成长过程,实则反映出的是创业机会的形成、显现和开发过程,本文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从中提炼出创业机会的前因变量、本质属性和结果变量。

(一)前因变量

创业机会的形成发生在创业者停止识别机会并开始开发机会的转折点之前,它隐藏了创业机会的前因变量及其作用机理。J公司始创于1998年,从在中关村销售VCD、刻录机、压缩机等光磁产品起步。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就给这家小公司注入了强大的价值观,从做生意第一天开始就不卖假货,每走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当时中关村卖光磁产品的公司多如牛毛,其中很多比J公司做得更大、利润更高。J公司卖一桶碟片大概只能赚10块钱,人家卖一桶假盘可以赚100块钱,10倍的利润差,但J公司却始终坚持不卖假货。2003年创始人迎来人生第一个重要机遇,非典期间因为人们都不敢上街购物,J公司被迫关门停业,但巨大的库存压力让其不得不去搜狐、163等论坛上发帖子销售产品,这是J公司第一次和互联网发生联系,结果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购买产品。就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J公司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CD Best总版主一句:“我在中关村5年以来从没看过J公司卖假碟片”触发了客户在BBS上的购买,J公司从此由线下实体店转战线上,并最终成长为依托互联网的电商品牌。创始人认为如果没有坚持卖正品碟片、没有总版主说的那句话,就绝不会有J公司的成功转型。上述体验描述中,“从做生意第一天开始就不卖假货,每走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呈现的是价值观,“始终坚持不卖假货”、“非典期间发帖销售”呈现的是行为,其建构了具有知行维度的创业者变量。“卖光磁产品的公司多如牛毛”、“卖一桶假盘可以赚100块钱”呈现的是竞争对手,“非典期间人们不敢上街购物”呈现的是社会环境,“总版主一句话触发客户线上购买”呈现的是利益相关者,其共同建构了复杂的环境变量。从非典对不同公司的影响不难发现,环境变量本无好坏之分,所谓的不利环境在成功的创业者那里也是有利环境,而对于失败的创业者却是一场灾难,环境好坏因人而异,创业者变量才是内在根据,环境变量只是外在条件,而创业机会恰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即“创业机会=创业者×环境”。

(二)本质属性

创业机会的显现发生在创业者停止识别机会并开始开发机会的转折点,它隐藏了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2003年是J公司发展历史上的分水岭,开始由线下转战线上,此时显现出的是依托互联网资源进行光磁产品销售的创业机会。中国与美国在创新实践教育领域的差距使Y公司创始人看到了努力方向,决定为中国孩子打造一个青少年创新实践教育品牌,创业机会显现为借鉴国际领先的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和方法,研发和销售适合中国孩子的创新实践教育产品的可能性。M公司创始人认为自己不是特别有野心和企图心的人,但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就会一直不停地推动自己去尝试。在国内外城市租赁公共自行车的不便使其萌生了做一辆随骑随停的自行车的想法,这一想法像一粒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创始人被投资人一句:“唉,你有没有想过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描开锁的那种?”击中,随即决定做共享单车项目。凡此种种,不难发现,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可以提炼归纳为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可能性,它恰如一颗昭示美好未来的种子。

(三)结果变量

创业机会的开发发生在创业者停止识别机会并开始开发机会的转折点之后,它隐藏了创业机会的开发机制及其结果变量。深耕K12教育市场多年的X公司创始人发现,线下一对一教育面临着优质师资力量的稀缺性难题,线上MOOC教育面临着师生之间交互性缺失的难题,在线自适应学习系统与线下教师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或许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于是,创始人在2014年底筹划成立了人工智能自适应网络教育公司,致力于研发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并计划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开设3000个新型学习中心,为中学生提供高效的个性化辅导。2015年6月,获得3100万元人民币投资,2015年12月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合作成立了自适应学习研究联合实验室,2016年1月8日,自主研发的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式上线,2016年6月,在青岛市黄岛区成立了第一个线下学习中心,2016年9月,启动了智适应在线课程,2016年11月,荣获新浪2016中国品牌影响力课外辅导机构奖项,2017年3月,获得1.2亿元人民币融资。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建立了140多个学习中心,在社会上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不难发现,X公司创始人在识别出“人工智能+教育”这座金矿之后,就开启了包含寻找合伙人、创建新公司、融资、研发产品、销售产品、迭代更新等的采金之旅,即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如同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一样,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也是创业者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创业机会=创业者×环境”也适用于解释创业机会的开发机制。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指创业者开发创业机会所产生的结果,即创业者在采金之旅的过程中采到的黄金数量,其本质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多少,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与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合约数量及履行合约的质量,具体维度包括企业的声誉、生存和成长,比如X公司收获的良好口碑、获得的融资额度、加盟的商家数量等。

综上,基于创业机会的前因变量是创业者和环境,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是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可能性,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是创业者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是企业的声誉、生存和成长,本文绘制出一个能够相对完整地描述创业机会全貌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结论与讨论

创业机会的概念问题是创业领域的首要问题,但是创业机会概念问题的理论研究却相对缺失,本文是继定义分析、案例研究、逻辑学理论分析等系列研究之后,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破解创业机会概念问题的又一尝试。首先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了创业机会概念问题的前沿观点,发现了机会的客观性程度、研究主题的前提假设、区隔创业机会的种差等争议焦点,指明了创业机会的来源、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机会的开发等未来方向。其次开展了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并对“什么是现象学”、“为什么使用现象学”、“如何使用现象学”等问题进行阐述。最后对17份体验描述进行现象学分析,结论如下:创业机会的前因变量是创业者和环境,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是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可能性;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是创业者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是企业的声誉、生存和成长。

对比本文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一,创业机会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的?Shane认为机会是现实世界的函数,它们就在那里存在着,只是等待着被发现。Dimov认为机会是创业行为的函数,它们是被创造出来的,创造力是它的源泉。本文认为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的函数,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调和了发现观与创造观的二元对立。第二,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是“可能性”还是其他?案例研究发现,创业机会的原初形态表现为模糊的市场需求或资源能力,但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会有市场需求的明确、产品服务的创造、供需双方的交易等可能事件的发生,创新是它的灵魂。逻辑学研究发现,创业机会是利于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时空环境。现象学研究发现,创业机会是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可能性。虽然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与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但是创业机会并不等同于创业者或者环境本身,它相对独立地存在。现象学把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定位到“可能性”就更加精准。第三,为什么没有把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看作是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创建?如果创业机会的本质属性是创建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可能性,那么机会开发的过程就是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其结果应该是新企业或新业务的创建。这虽然在形式上描绘了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但是并没有抓住创造价值这一本质内容。合约是价值的载体,合约的质量用声誉维度测量,合约的数量用生存维度和成长维度测量,把创业机会的结果变量看作是声誉、生存和成长,不仅抓住了概念的本质,而且增强了概念的操作性。

至此,创业机会概念的系列研究就告一段落,对未来创业科研的期许是要走出一条与创业实践、创业教学相互融合的道路。首先是必要性,创业学者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否则科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学就会成为道听途说。其次是可行性,创业的初衷是解决问题,科研的初衷也是解决问题,虽然它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是相同的初衷使得它们之间的融合变得可行。最后是关键路径,即创业实践、创业科研和创业教学要统一问题,并共同致力于对自己身边的社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Sanders M. Scientific paradigm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cycles in economic growth[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

2.Mueller P.Exploit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growth[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

3.Plummer L A,Haynie J M,Godesiabois J.An essay on the origin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

4.林嵩,姜彦福.创业研究进展综述与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6(6)

5.徐辉富.现象学研究方法与步骤[M].学林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现象学创业者机会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