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空间分异

2018-04-21 10:26刁祥飞佟玉权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黑龙江

刁祥飞 佟玉权

摘要:县域旅游经济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得到有效关注。以黑龙江省66个县级单位(含县级市和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由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服务业接待能力、经济发展基础、市场区位优势和道路交通条件等指标大类所构成的县域旅游经济评价体系。通过《2016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等收集相关数据,在管理统计软件包SPSS和ArcGIS平台支持下,探讨黑龙江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作用,阐释其空间分异特点,并就黑龙江的县域旅游经济整体协调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县域旅游经济;主导因素;空间分异;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3

一、引言

近些年,黑龙江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1.27%;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03.27亿元,同比增长17.7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尽管县域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黑龙江各县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水平并不高,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全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域旅游的整体推进。科学分析黑龙江省县域旅游的空间差异特征,探究其形成原因,旨在为全省旅游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理论指导。

包括县域旅游在内的县域经济研究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内学者对县域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围绕县域旅游经济地位[1]、旅游资源或竞争力评价[2,3]、影响因素作用及时空演变[4,5]、发展模式或路径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整体上这方面的成果还属凤毛麟角。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管理統计和空间分析手段。

充分吸收县域旅游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统筹考虑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服务接待条件、市场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和道路交通保障等复杂因素作用,将SPSS平台下的管理统计与ArcGIS支持下空间分析进一步整合起来,探讨黑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及其空间差异,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县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选取

借鉴城市旅游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到县域旅游的特殊情况和量化评估要求,并依据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本文选取了由旅游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市场区位优势、旅游服务业接待能力和道路交通条件等5个指标大类和18个具体量化指标所构成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全省各县(市)的植被覆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值源于《2016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源于《2016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源于《201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源于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级景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配合百度地图的地名搜索确定。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源于“2345天气预报网”,旅行社及星级酒店数量来自黑龙江旅游发展委员会政务网,国际空港、普通铁路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空间信息源自《2015年黑龙江省交通地图》。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在SPSS和ArcGIS支持下,探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分析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导因素探索中,主要采用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按指标大类设计要求,将相关影响因素浓缩为一个综合性因子,利用ArcGIS的空间插值方法,直观阐释县域旅游经济主导因素的空间格局。在相关影响因素空间格局的具体分析中,分别使用了GIS的距离制图、重分类、栅格数据地图代数、反距离插值等。

三、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因素评价

1.旅游资源与环境

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等级和数量,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清爽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浓郁的植被等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将旅游资源与环境作为县域旅游发展的基础,选取A级景区核密度值、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区植被覆盖率作为测度指标。首先对A级景区做核密度分析,在对全省各县(市)全部274家 A级景区进行空间定位后,对A、2A、3A、4A、5A分别设置等级字段为2、4、8、16、32,选取搜索半径为80km,对其进行核密度操作。再分别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区植被覆盖率做反距离差值分析,以探索全区旅游环境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后,分别按0.6、0.2、0.2权重,使用ArcGIS “地图代数”空间分析工具的“栅格计算器”加以综合处理,并将综合结果重分类为7个等级,形成黑龙江县域旅游资源与环境分布地图。黑龙江省不同等级的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整体上看,黑龙江省县域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为丰富,A级以上景区共计274个,其中有5A级景区2个,4A级以上景区数占全部景区数量的21%。从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大体形成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

2.经济发展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还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基础。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个县域经济发展指标,通过SPSS的因子分析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以形成一个能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综合因子。因子分析的KMO测度值为0.737,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适合做因子分析。综合性因子的解释总方差为67.74%,可以反映原4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利用ArcGIS对提取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综合因子做插值分析,重分类7个等级后获得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状况地图。

3.市场区位优势

区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地方旅游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县域旅游的区域市场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不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成为全省县域旅游的中心客源市场,而且,作为全省交通网络的枢纽,又成为省外国内游客、国际游客到访黑龙江的中转站或旅游集散中心。从黑龙江县(市)旅游客流的实际看,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铁路客运构成游客出行的主导方式。基于此,选取城市距离指数、中心城市(哈尔滨)影响指数和县(市)人口密度作为测度指标,探索县域旅游经济的市场区位优势状况。

4.旅游服务业接待条件

旅游接待服务直接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成为影响县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选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及星级酒店数量做因子分析。KMO测度值为适合做因子分析,且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水平。按照特征值大于1得出的一个综合性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67.48%,基本上能够反映县域旅游接待服务业的整体面貌。利用ArcGIS对各县(市)旅游服务业接待条件综合因子做插值分析,再重分类7个等级后得出各县域单位旅游服务业接待条件的空间分布图,用于下文综合分析。

5.道路交通条件

道路交通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的旅游交通可以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以民航、铁路、公路为出行方式,对黑龙江全省的国际空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做欧氏距离制图,分析黑龙江省全域范围的旅游交通便捷性。利用ArcGIS将上述4种旅游交通方式按同比例综合后,得到黑龙江全域范围内道路交通条件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所有66个县域单位落入各等級道路交通地图区位的实际情况,判断其县域旅游交通条件的便捷性。

(二)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把握黑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空间整体差异,对影响县域旅游经济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服务业接待条件、市场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和道路交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对上述5个主导因子按公式1赋予不同权重后,同样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地图代数”加以整合处理,并将综合结果重分类为7个等级,形成如图2所示的黑龙江县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地图,其中颜色越深及所对应数字越大的区域,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差。

T=0.3T1+0.2T2+0.1T3+0.2T4+0.2T5 (1)

如图2所示,黑龙江县域旅游发展条件的空间分异非常明显,整体上南部好于北部。在南部,自龙江县至东宁县的广阔区域内形成以哈尔滨周边县域为核心,以齐齐哈尔、牡丹江周边县域为副中心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强势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突出。黑龙江的北部,特别是西北部是县域旅游弱势区域,漠河、塔河、呼玛、孙吴、逊克、嘉荫、同江、抚远、饶河等县尽管也不乏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与环境,如森林、冰雪、民俗等,但因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且缺乏自身经济支撑,县域旅游发展举步维艰。利用ArcGIS,将县域单位落入不同县域旅游经济等级区域情况进行统计,将5、6、7级设为县域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区域,3、4级设为县域旅游经济中等水平区域,1、2等级设为县域旅游经济欠发达区域,各等级区域所含县(市)及相关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县域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县(市)共12个,均位于黑龙江南部地区,其中8个县(市)集中在哈尔滨周边。县域旅游经济欠发达县(市)分布较为广泛,但除甘南、明水、拜泉等分布在西部外,主要集中在东北、西部广大边疆地区。县域旅游经济中等水平县(市)则大量分布在由西向东的广大中部地带,呈现与上述两类地区的过渡特点。

四、几点思考

受多种因素制约,黑龙江的县域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旅游业整体协同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需要从多角度探讨全区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通过上述研究,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一)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发展县域特色旅游经济

旅游资源是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基础和保障。黑龙江地处中国的东北边陲,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看,冰雪运动、森林疗养、湿地生态、黑土地文化、少数民族习俗、北国边境风貌等最能代表黑龙江优势的旅游资源基本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区域,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非常大。

(二)城市旅游与县域旅游互动,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城市与周边广大乡村在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接待条件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县域旅游经济优势的形成就受益于此。但是,从县域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实际状态看,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以外,其他9个地级城市尚未形成对县域旅游的明显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必要积极培育区域旅游中心城市,通过城乡统筹促进黑龙江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区域联合与机制创新

县域旅游开发不能四处撒芝麻盐,不能搞恶性竞争,需要通过区域联合与机制创新实现整体协调发展。一方面,黑龙江要积极拓展区域外合作,尽快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业发展优势。黑龙江独特的资源环境对我国华南、华东两个核心市场具有突出的旅游吸引力。以省、市政府为主导,在“寒来暑往、南来北往”框架下,可以组建各类旅游联盟,促进资源互补、市场互联、信息互通。另一方面,还要设法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合作。

参考文献:

[1]黄勇.论县域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建设[J].求实,2000(8):38-40.

[2]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等.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6):1117-1124.

[3]张河清,何奕霏,田晓辉.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72-176.

[4]张莉,张克勇,王润飞.基于ESDA的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J].林业经济,2016(9):89-94.

[5]程玉申,戴玲丽.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33-41.

猜你喜欢
黑龙江
黑龙江嘉辉集团简介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黑龙江工业学院简介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科学》简介
黑龙江人民政府令 第1号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